请简述陶瓷的发展历史。
夏商周商代殷墟遗址出土的陶片、陶罐,样式繁多,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釉面硬陶等。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和文字与甲骨文和商代青瓷密切相关。青瓷成本之高,只有贵族才能享用,普罗大众的各种生活用具只能用陶器。所以可以理解为商代的制陶技术也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带釉的硬陶,釉色青绿,棕黄色,胎质坚硬,灰白色。这时,陶器不再局限于容器,而是有了广泛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日用品、建筑、殉道者和祭祀器皿。朝廷也非常重视制陶。秦汉时期,秦汉建筑——古建筑多为木结构,难以长久生存。因此,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等,虽不能完全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遗迹中找到瓦片、汉砖等遗物,从而一窥古建筑的规模。隋唐时期,公元589年,隋文帝篡夺北周,吞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隋。隋朝虽然短暂,但瓷器烧制有了新的突破,不仅青瓷烧制,白瓷也发展良好。这时候在装饰手法上有了创新,比如另一块泥——器皿上的贴花,就是一个例子。从唐朝到唐朝,瓷器生产可以转化为成熟的状态,进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瓷的区分取决于是白、硬还是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烧制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易碎,只能算原瓷。但是到了唐代,不仅釉色成熟,而且烧制温度可以达到1000摄氏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瓷器真正进入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是越窑和邢窑。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著名的柴窑以天青为主,世宗评价其为“雨后云破,色如未来”,故有“雨后天晴”之誉。道上记载“如天之蓝,如镜之亮,如纸之薄,如编钟之响”,可见其制作之精巧。五代时,越窑曾一度成为王钱的御用器皿,不准官员享用,所以当时也叫“秘彩窑”,都属于青瓷的制造。宋朝以后,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了汴梁,史称北宋。宋代的瓷器是中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名扬天下。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是五大名窑,造型优美,典雅端庄,不仅超越了前人的成就,甚至连后世的仿制品也难以企及。元朝入主中原91年后,瓷业较宋朝衰落。但这一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红的兴起,大量彩瓷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带动了明清时期瓷器的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明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征程。明代以前以青瓷为主,明代以后,白瓷尤其是青花成为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景德镇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明清延续了五六百年。形容当时的盛况是“白天白烟遮天,晚上红焰烧天”。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的早期阶段,虽然没有甜白、脱胎那样精致,但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因为苏泥博青Co料的投入和使用而大放异彩。画家的艺术修养很高,用绿料的幽幽作骨端花的笔触,产生水墨画的趣味;有的在线条上运用不同的深浅,产生生动的变化,更加生动有力。从元代开始,伊斯兰教的传入也给这个时代带来了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应用,布局内容清晰明了,给人一种他的恢弘古朴之感。成化和郑德处于青花瓷中期,当时苏尼波青已经用光,改用平等青。色彩没有苏青的丰富,也没有淡淡的水墨效果。因此,又向加彩或细致表现方向发展,绘画技法精、细、染均匀,加入薄胎白瓷,达到精致的目的。嘉靖、万历年间是青花瓷的晚期,徽青的使用给嘉靖窑带来了盛况,色彩丰富浓厚。这个时候产量大,用荷兰船运到欧洲。万历时期著名的五彩缤纷的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就连伊马里的古瓷也是根据这一时期色彩斑斓的战斗发展起来的,“万历色”在历史上声名大噪。同时还有各种彩色磁铁,如红地黄、青花、黄白花等,以及前窑的代表作。明代以来,窑址趋向于集中在景德镇,官窑和民窑都趋向于彩绘瓷。宋瓷以前以单色釉为主,但明代以后,瓷胎也趋于薄、薄、白,坯体的样式开始被人记住。中国瓷器在清代达到顶峰。几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和陶官的管理,以及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皇帝对瓷器的重视,皇帝的爱好和倡导,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工艺高超,装饰精美华丽,成就非凡,是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最辉煌的一次。清代,除景德镇官窑外,当地民窑极为繁荣,成就斐然,特别是西风东渐,陶瓷外销,引进西方原料和技术,使陶瓷业更加丰富多彩。还有,画院由于大量生产和仿制,追求精致,虽有惊艳之作,但创意甚少,沦为区区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