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历史文化构成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呈狭长形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延伸,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域。土地总面积1183000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三。东南西与8个省区接壤,北与蒙古、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公里[1]。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内部,大部分地区受东亚季风影响,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复杂多样,四季分明[2]。清朝时,较早附着的漠南蒙古各部称为“内札克蒙古”,后来的喀尔喀、额鲁特等部称为外札克蒙古,察哈尔、唐努乌梁海不含札克的部分称为内蒙。“内蒙”一词后来由“内蒙”演变而来。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汉族、满族、回族、朝鲜等民族代表393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会议通过了乌兰夫的政治报告和《自治宣言》、《施政纲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组织大纲》等文件,选举产生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临时理事会及其成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时,所辖区域包括呼伦贝尔、那温木仁、兴安盟、锡林郭勒、察哈尔等34个旗的1个县,面积5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蒙古族约50万。内蒙古是中国发展最快的省市之一。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中国大陆平均水平。边境口岸众多,与北京、天津、东北、西北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密切。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境,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延伸。

狭长。经纬度起于东经126 04 ',西经97 12 ',横跨经度28 52 ',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 24 ',止于北纬53° 23 ',垂直占据纬度15° 59 ',直线距离1700公里;中国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东、南、西依次毗邻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横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与蒙古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全长4200公里。

整个地区比较高,平均海拔1000m左右,基本上是高原地貌。在世界自然区划中,属于中亚著名的蒙古高原东南部及其周边地区,统称为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内部结构差异明显,其中高原占总面积的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平原和滩涂占8.5%,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5]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在王叶寺(乌兰浩特)召开,决定1年5月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在全国率先实现民族区域自治,隶属呼伦贝尔市管辖。

尔、文娜牧仁、兴安、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包括32个旗、1个县和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政府在王叶寺。

1949 11 10月,经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自治政府迁至张家口。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高级将领、绥远代省长董领导起义。后来,绥远省人民政府成立。

3月5日,1954,内蒙古人民政府、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绥远军政委员会、绥远省人大协商委员会在(呼和浩特)贵绥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从3月6日起,绥远省的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时废止,原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驻呼和浩特市。

1955年7月30日,热河省敖汉、翁牛特旗、喀喇沁旗、赤峰、宁城、乌丹县划归昭乌达芒自治区管辖。

4月3日,1956,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增加巴彦淖尔盟,以原自治州、自治旗的行政区域为盟的行政区域。

7月5日1969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分别划归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阿拉善左奇、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分别划入宁夏、甘肃,于1979年5月30日重新划入内蒙古自治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