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的历史

造纸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杰出成就。

纸的功能

纸是用于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的片状纤维产品。一般由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经过打浆、网上交错组合、初步脱水、压缩、干燥制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纸的国家。据考古发现,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国就已经有了麻纤维纸。质量粗糙,而且数量少,成本高,不受欢迎。

造纸术的发明

105年,蔡伦在东汉都城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良造纸,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它大大提高了纸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开辟了纸代替竹、丝的新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关于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古代记载,《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以来,用竹筒编书、编事迹;用的人叫纸。又贵又简单,对人不方便。伦有意,以树皮、麻头、布、渔网为纸。”后人尊称他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

东汉许慎在他的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晰、系统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谈到了“纸”的起源。他说:“纸”来自于侧部,即来自于丝的侧面。" .当时的纸主要是绢丝,和现在意义上的纸完全不一样。纸的发明、发展和传播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05年造纸术发明后,造纸术从河南传到其他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蔡伦在陕西洋县封龙亭侯,造纸术传到汉中地区,逐渐传到四川。根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之前也曾向家乡传授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的造纸也比较发达,是左博东莱县(今叶县)的造纸能手。此外,纸和装饰书籍首先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自晋代以来,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画家,极大地促进了书画纸的发展。比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父子时期就对书画用纸进行了大幅改进。晋南北朝时期的书写纸是用麻、竹皮制成,纸面涂以淀粉和白色矿物颜料,打磨而成。

隋朝统一南北后,唐宋继承和发展了数百年的造纸成果,开启了唐宋手工造纸的鼎盛时期:唐代书画和佛教的流行增加了对纸张的需求,造纸的原料扩展到了藤和桑皮。书画纸也是先涂上硝酸淀粉再打蜡,最后用粗布或石头打磨。经线书写纸也用黄柏染成黄色,避免冒烟。北宋时,安徽用夜晒晚收的方法漂白麻纤维造纸,原纸光滑洁白,经久耐用。南宋时,中国南方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艳,笔法明快,被当时许多文人模仿,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到了宋代,竹纸不仅大量,而且稻麦秸秆也被用来造纸。北宋苏易简记载,浙江人用小麦、稻秆做纸浆,和油藤一起造纸。

到了明朝,中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已经完善。当时,宋的《天工》系统地描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和操作过程的插图。这本书已被翻译成日文、法文和英文,并传播到日本和欧洲。它是中国最早系统描述造纸技术的书籍。

经过元明清几百年,到清代中期,中国的手工造纸已经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国文化几千年发展和传播的物质条件。

造纸术的传播

中国发明造纸术后,纸书首先被带到国外,后来造纸术逐渐传到国外。

造纸术在7世纪初(隋末唐初)开始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在8世纪,它被引入撒马尔罕,后来的阿拉伯,然后是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革和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从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建起了造纸厂,成为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重要基地,之后又传到了德国和英国。16世纪传入俄罗斯和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它在19世纪被引入加拿大。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大大降低了文字的载体成本,实现了知识在平民中的普及,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鉴于试图否认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造纸术的发明者的不正之风,1990年8月65438日至8月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召开的国际纸史协会第20次代表大会一致承认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造纸术的发明者。据《洛阳地方志》编委会史同志考证。“纸家”位于汉魏古城洛阳市郊,古称“纸家”,古代马涧河穿过“纸河”的一段,沿岸原有的“纸河碑刻”已失传。

相关文献

据史书记载,汉和帝曾拜访过勾践家,勾践很可能参观过这里的造纸厂。河直庄(今分为钱智庄和侯智庄,位于汉魏古城洛阳以东约2000米,面向洛河)大概是汉代造纸厂的所在地。这两个地方有优越的造纸地理环境,附近有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竹林)。

印刷-雕刻

印章在先秦时期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都是刻入反射,有阴阳之别。在纸出现之前,官方文件或信件写在竹简上。写好后用绳子绑起来,在结扎的地方放上粘稠的泥巴封住结子,把印章盖在泥巴上,就叫泥巴封。泥封是在泥上印刷,这在当时是一种保密的手段。纸出现后,泥印演变为纸印,盖在几个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据记载,北齐时期(公元550~577年)有人制作了一种用于加盖公文的大印章,很像一种小刻本。印刷于1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晋代著名方士葛洪(公元284-363年)在《抱朴子》一书中提到,道教曾用四寸见方(13.5×13.5),大木印120字。这已经是一个小街区了。

3.佛教徒为了让佛经更加生动,往往会在佛经的卷首印上佛像,比手绘方便很多。4.碑刻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石雕的发明历史悠久。唐初陕西凤翔发现十面石鼓。它们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秦的石雕。秦始皇出巡,七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石碑,20.9万字,刻在46块石碑上。用了8年,全部刻好。成为当时学者的经典。很多人竞相抄袭。后来,尤其是魏晋六朝时期,一些人趁人不备或无人看管,将经书印在纸上自用或出售。结果广为流传。5.拓印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覆盖一张稍湿的纸,用软槌轻敲,使纸落入石碑的凹部。纸干了以后,用棉花包好,蘸上墨水,在纸上轻轻一敲,纸上就留下了和石碑一模一样的黑白大字。这种方法比手工抄写更简单可靠。于是拓印出现了。6.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印染就是把图案刻在木板上,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刷版分为浮雕版和镂空版两种。1972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件印纱(公元前165年左右)是用雕版印刷的。这项技术可能早于秦汉,但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纸发明以后,这种技术可能用在印刷上,只要把布变成纸,染料变成墨水,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了雕版印刷。在敦煌的石室里,有唐代印着凸盘和镂空盘的佛像。印刷

篆刻、拓印、印染技术相互启发、相互交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7.隋唐时期(7世纪左右),出现了雕版印刷。早期的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佛经、誓约和历书。唐朝初年,玄奘用背面正面纸印制普贤像,赠予僧尼。8.北宋时期(约11世纪),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次革命,对中国、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传入欧洲后,有力地推动了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这一段的印刷之所以起源于中国

有了毛笔和墨水的发明,读书人不仅可以读书,还可以写字,不需要像刀笔时代那样有雕刻师随时侍候,记录思想也更加方便。春秋以前,我国历史上虽然有很多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但是没有一个人亲自著书立说,就是这个原因。秦代,蒙恬发明了用石灰水浸泡羊毛的方法,去除羊毛表面的拒水物质,促使毛笔的制作技术定型,毛笔真正成为书写工具。至此,古人找到了一种书写流畅、省时省力的方法,让书写不再是一件苦差事。有闲阶层的人,会在闲暇之余写几笔消磨时间,并力求写得漂亮,甚至互相比试一笑,从而开创了书法艺术的先河,秦代李斯是历史上第一位大书法家,可见笔墨技术的成熟。汉字结构复杂,每个人写的字都不一样,有的好看有的俗丑,促使人们去追求书法艺术,提高书法技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模仿好的书法作品,但写得好的人一般都是记账之类的,他们的作品一般大多是政府文件,一般人很难看到。碑刻在古代盛行,找写得好的人来写文字,然后由石匠雕刻,是人们练字的最佳模式。石碑太重拿回家继续模仿。西汉后期出现了纸,但当时的纸纤维粗糙,着墨性能差。它主要用于代替布料做包裹和衬垫,偶尔也有在包装纸上写笔记的现象,如在杭泉(或居延)遗址发现的写有药物名称的纸。造纸技术首先借鉴我国成熟的缫丝技术,将纤维物质浸泡在水中捣碎分散纤维,将碎纤维取出摊凉。纤维粗,纸张厚,书写性能差,不能广泛用作书写材料。东汉和汉武帝时期的蔡伦对造纸方法进行了改革,制成了一种纤维细、匀、细的新型纸张,大大提高了纸张的书写性能,纸张的主要用途转向了书写。纸张又薄又软,使得书法练习者想出了一种摹仿印章,带回家摹仿的拓印方法,即拓印。纸的发明使拓片成为可能,使每个书法家都能练就一手好字,也造就了一大批三国两晋的书法家。西文字母表结构简单,字母数量少,用硬笔书写。可以写得花里胡哨,但毫无艺术可言。人写了几十封信之后,就可以写很多了。拓片不需要模仿别人的笔迹,纸就可以写字。不需要造纸,所以西方人没有发明造纸术的社会基础。杨迪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写文章来选拔官员。写好文章的人可以当官。社会上又出现了传播好文章的要求。为了大量临摹好文章,专业的文案师模仿拓印技术大量临摹文章,再结合篆刻、书法,创造了雕版印刷。它出现在盛唐至中唐之间,盛行于北宋,最终随着布依毕升发明泥活字而走向成熟。时至今日,政府公务员中仍流传着一句话,“写一手好字,写一篇好文章”是公务员(即古籍收藏者)的两大基本功。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是中国汉字的特点,是由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制度决定的,与完善实用的书写体系一脉相承,而这些都是西方历史上所没有的,从而决定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只能在中国产生!

编辑此段落中的打印类型

印刷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模版印刷(丝网印刷)。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历史最悠久,也最受欢迎。布局图像和字符的突出部分接受墨水,而凹陷部分不接受墨水。当印版压在纸上时,墨水就会印在纸上。印刷材料主要有:活字、铅板、锌板、铜板、感光树脂板等。一些书、账单、信封、名片等。仍然用凸版印刷;凸版印刷一般用于特殊加工,如烫金、烫银、压花等。

平版印刷:

这是目前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印刷方法。图像和非图像在同一平面上。基于水与墨相斥的原理,图形部分接受墨而不接受水,非图形部分则相反。在印刷过程中,采用间接法。先将图像印在胶鼓上,将图像和文字由正变负,再将胶鼓上的图像和文字转印到纸上。这种印刷方法可用于图画书、图片广告样本、日历等。

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与凸版印刷相反。文字和图像是凹的,在版面下,凹的部分带墨。印刷的深浅与压痕的深浅有关,深的是干的,浅的是轻的。凹版印刷由于油墨的不同,印刷出来的线条有一种凸出的感觉。硬币、邮票和证券是用凹版印刷的。凹版印刷也适用于印刷塑料薄膜和丝绸。由于凹印制版时间长,工艺复杂,成本高。

模板印刷:

也叫丝网印刷,如果你在小学时见过老师雕刻蜡纸,你会更理解这种印刷方法。使用丝绸、金属和合成丝网、蜡纸等。作为印刷版,将图形部分镂空成细孔,非图形部分用印刷材料保护,印刷版紧贴承印物,用刮刀或墨辊将油墨渗入承印物。丝网印刷不仅可以在平面基材上印刷,也可以在曲面基材上印刷,色彩鲜艳,经久耐用。适用于印刷标签、袋子、t恤、塑料制品、玻璃、金属器皿等物体。

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在编辑这一段

雕版印刷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手稿的样本写好后,就可以把印刷的一面粘贴在木板上,就可以进行雕版了。雕刻师使用不同类型的刻刀,将木块上的墨汁刻成凸形的阳文,同时将木块上剩余的空白部分去掉,使其呈凹形。板面上刻的字大概是1 ~ 2mm出版面。用热水冲洗雕花板,洗掉木屑等。,定型过程就完成了。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均匀地刷在板面上,然后小心地把纸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一刷,就可以在纸上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刷板上提起,在阴凉处干燥,印刷过程就完成了。一台打印机一天可以打印1500 ~ 2000张,一个印版可以连续打印一万次。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多数专家认为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年至640年之间,即隋朝至初唐时期。初唐时期就有印刷品出土。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一部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有“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字样。这是世界上最早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品。雕版印刷出来的版画,一开始可能只在民间流行,会有一段与手稿共存的时期。在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牛郎无路可走,至于字画,叶在市场上卖。”“成型”即雕刻,“出售”即出售。这说明当时上流知识分子白居易诗歌的传播,除了手稿外,已经有了印刷。

活字制版恰恰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提前准备好足够的单活字,就可以随时拼版,大大加快了制版时间。印刷完成后,活字可以拆卸,活字可以重复使用。而且活字比刻字占用空间小,容易存放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普及。他创造的粘土活字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了下来。

火药数据

一类低爆速炸药。一种能被火花、火焰等点燃的物质。燃烧时产生大量气体,有火药。

有爆炸或推动的效果(使一个物体,如抛射体,以一定的速度发射出去)。最早的应用是中国发明的黑火药,由硫、碳和硝酸盐组成。根据燃烧的性质,火药可分为烟火药(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如黑火药)和无烟药。无烟火药主要用作弹药的点火或推进剂。

火药在中国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对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金术。中国是第一个发明火药的国家。隋代,硝石、硫磺、木炭三元体系诞生。黑粉正式出现在唐朝(9世纪末)。火药是古代炼金术士发明的。从战国到汉初,帝王贵族沉醉于神仙长生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