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中国民营企业今天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感谢那些为民营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但也应该承认,企业的“短命”说到底是企业领导素质的问题。能成大事的人,一定是在人生观层面达到了必要的修养。这恐怕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近20年的奋斗,中国的民营企业终于有了立足之地,而且情况还在不断好转。如果总结过去的经验,那就是进步是靠游戏取得的,游戏需要付出和努力。我们国家的民营企业能够生存发展到今天,应该感谢那些为民营企业合法存在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也应该让那些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人反思。中国的改革还没有完成,希望未来改革少遇到阻力,少做牺牲。
今天,民营企业已经很严重了。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民营企业,中国经济一天也过不下去。目前全国人民每天消费的产品,有一半以上是民营企业生产的。每年有数千万准备就业的年轻人依靠民营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每年出口创汇的一半以上靠民营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的形式在改革前已经完全改变了。如果看发展,民营企业会有更大的机会,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政策会进一步放开。只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变,这是一定的。
以上是从整体环境来说,还有很多问题是从民营企业自身情况来说的。纵观中国民营企业的历史,平均寿命不到3年,据说能存活10年的不到5%。原因是什么?当然还有生活环境的问题。一些私营企业被不合理的税收和政府的困难拖垮了。但也应该承认,民营企业有自己的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按理说,大部分企业三年内关门并不稀奇,全世界都差不多。只是中国的比例非常高。这和我们刚进入市场经济,经验不足有关。企业成立时,对市场缺乏了解,对竞争对手没有充分估计,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清楚,犯了主观主义。也有因为宏观形势变化而遭遇不幸的人。
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总的来说,创业的经验已经很丰富了,问题也逐渐转移到了创业后的可持续发展上。前三年过去了,最初的困难过去了,我们初步站稳了,但未来仍有失败。当然,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很难一概而论。据我观察,很多企业都是因为相互之间的纠纷而倒闭的。欠的钱不还,就不遵守合同,诉讼负担太重。抱怨环境不好当然是对的,但是也要看到自己的环境也是别人的环境,所以也要做这方面的自我反思。只有每个企业都努力提高自己,整个环境才能得到改善。只是指责别人,你不动,你只听到噪音,你看不到实际行动。整体环境永远不会改善。
很可惜,很多好的、成功的企业也倒闭了。原因之一是胜利冲昏了头脑,投资盲目,资金调度太紧,没有退路。是的,经营目标有问题,不是为了造福他人,为社会创造财富,为自己赚钱,而是为了追求个人影响力和炫耀。教训就是脚踏实地把企业做稳做强,不求名。有些企业失败是因为聪明绝顶,只想占对方便宜而不为对方着想,导致各方面关系紧张。不仅与相关企业关系紧张,而且不培养、不珍惜自己的员工。你只有自己的眼睛。最近,西方国家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这与以前企业管理的目标完全不同,企业管理的目标只是利润最大化。它应该照顾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包括股东、员工、债权人、债务人、消费者、政府、社区等等。照顾各方利益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是要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想想别人会对自己的决定有什么反应。现在大家都懂得守法,都在学法。但是光有法律是不够的,还要有道德。法律只是利益的粗略划分,具体情况千变万化,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会大相径庭。各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所以才会打官司。如果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许多浪费人力物力的诉讼本可以避免。
可惜有些很成功的企业,赚了很多钱,在万里之外前途无量的时候,却因为领导意见不合不欢而散,把企业搞垮了。企业创立的时候,大家志同道合,能* * *吃苦。创业,困难不克服,企业就死了,容不得半点虚伪和放松。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回过头来看,我积累了很多财富,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当你坐下来喘口气,准备享受你的劳动成果时,问题就来了。这些财富是由几个企业家创造的,但具体分配,谁得到多少,有不同的看法。原因不复杂,按劳分配。但是如何衡量这个规律呢?经济学家再聪明,方法再巧妙,世界上也没有分配集体劳动成果的计算理论。这个事情只能估计了。而且估计是主观的。每个人的估计都不一样,总的规律总是看重自己的贡献。这并不奇怪,因为你做什么自己清楚,别人做什么不如你清楚。所以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创业的人并不平庸。他们之间的斗争不是一般的意见不合,几乎不可能说服他们。原本只是财富分配的问题,逐渐变成了对个人能力的认可问题,个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权力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平时难免会有一些小摩擦,现在却发展成了原则上的分歧。争论渐渐变成了感情之争,已经无所不用其极,连最起码的道德都不顾了。这时,领导之间的争执蔓延到整个企业,更多的员工介入,企业走向了崩溃的阶段。前景如画的企业就这样被人为终结了。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什么事情到了最后,没有人愿意看到结局?归根结底,还是领导的素质问题。能成大事的人,一定是在人生观层面达到了必要的修养。这恐怕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