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回顾
清华大学校舍分别于1909、1914、1930分三批开工建设,并于1936全部竣工。1911修建的新校门是模仿文艺复兴时期的后大门,还有清华学堂、校医院、二院、三院等建筑。1914年建成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礼堂。1936的建筑与之前的建筑风格保持一致,采用现代美国不拘一格的校园建筑风格,特点是砖混结构,外观对称,比例端庄,立面三段式划分,采用清水砖墙建腿。清华学堂一期建筑沿袭清代工字堂、怡春园、古月堂三组传统四合院建筑,还建有清华学堂、二院、三院、校医院。清华学校采用德国古典建筑风格,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二院是行列式平房,三院是折中平房。二期建筑开始于1914。美国设计师墨菲参与了校园的设计,扩建了清华学校,修建了图书馆、科学博物馆、体育馆和礼堂。这四座建筑被称为“清华大学四大建筑”。四大建筑均采用了当时美国流行的大学建筑风格。科学博物馆由红砖砌成,屋顶是石板瓦。礼堂也是红砖砌成,入口处有大理石柱廊,图书馆房间用磨光的花岗岩装饰。
1928期间,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学校聘请设计师对校园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建造了西门、气象台、学生宿舍等一批新建筑,还扩建了体育馆、图书馆等建筑。这些建筑在1936投入使用,清华大学的早期建筑也已建成。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保存完好,使校园至今仍保留着现代校园的优雅风貌,仍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主要分为三部分:清华学堂和同方,建于宣彤三年(1911)至1912;1919 ~ 1925建成的礼堂、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地方);1931 ~ 1933建成了生物馆、化学馆、图书馆(扩建部分)、气象台、校门口、机械馆、电机馆,以及明、山、经、平、斋的学生宿舍。
1992,宣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起北段至四层宿舍西墙及其延长线,中段至万泉河西岸(万泉河应保护),南段至现状二层教室西墙及其延长线。南至清华东路规划红线;西面为气象台和生物博物馆的西面;北面为西面平宅、新宅北墙10米平行线,东面为宿舍四楼南墙及其延长线。
2001年6月25日,清华大学内的早期建筑作为近代重要的历史遗迹和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