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好历史?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历史知识包括:人物;事件(事态);组织(机构);系统(程序、路线、计划、条约)。
字符:
杰出的历史人物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把握:
首先要知道他们的社会身份,属于哪个历史时代。
第二,要掌握他们的主要活动和成就。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和成就往往散见于课本,高考可以选择特定的角度;请候选人连贯地阐述这一点。比如孙中山投身革命四十年,他的历史活动贯穿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是分章节记载的。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角度,把这些相对分散的账户连贯地解释清楚。
事件或事态:
所谓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间内突发的、间歇性的历史活动;所谓事态,是指人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所从事的常规的、持续的历史活动。历史事件应从以下角度把握:
第一,时间或者背景。对于大部分历史事件,不需要记住其发生的具体时间,如年、月、日,但需要知道其发生的历史时期或背景。至于“在公交车上写字”,要知道发生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时候。但对于少数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中国和世界近代史上的事件),需要知道它们的具体时间。
第二,简单的过程或内容。比如,要知道《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是康有为、梁启超带领参加考试的各省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变法。
第三,结果或影响。比如要知道,虽然没能达到目的,但却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兴起。
团体和组织、机构:
人类的历史活动不仅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更重要的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对于历史领域的这类团体、组织和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存在或创造的时间和背景。如果保护西域,要知道它是西汉建立的。
第二,性质或功能,作用。如果保护西域,要知道从政治军事上管理西域,保护商旅,是西汉政府的机构。
第三,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于西域的保护,要知道它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
系统、程序、生产线、计划和合同:
历史上的各种制度、方案、路线、计划、条约,应从以下角度把握:
第一,时间或背景。至于科举制度,要知道它是隋朝作为九品中正制的替代品而创立的。
二、主要内容及演变。至于科举制度,要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不同科目的考试来选拔官员,明清时期其考试采用八股文。
第三,在历史上的影响。比如要知道,科举制度打破了选官的限制,但是八股却让读书人脱离了现实。历史上的各种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等看似刚性的规则,都是由一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政治关系凝结而成的。换句话说,在它们的文字形式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当时各个社会阶级、阶层、政治军事集团、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各种制度、政策、方案、路线、计划、条约等。在历史上往往有一个演变和变化的过程,而且书面规定和实际执行之间也有差异。
征服历史的五个步骤
1
历史学习的困难与对策
1.难记吗?内容很多,难懂,难记,易忘。
具体对策:死记硬背不如巧记硬背,重要的是每天坚持,切忌考前突击。
2.回答问题难吗?问题能理解,回答难做,容易丢分。
具体对策:“看”,看清分数,把握得分点,心中有数;
“二查”,根据题意,返回课本,查找相关知识点;
“三个规范”和回答语言的标准化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3.复习难吗?有几本书,没完没了,难以入手,效率低下。
具体对策:文明史,历史回顾的新视角;
专题性,历史考试的大趋势;
突出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关注现实,适度结合热点话题。
2
学好历史的方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认为历史很难,学习很辛苦,以至于把学习历史当成一种苦力,你只会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主动的学习。
其实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历史长河中灿烂的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就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2.学会使用课本。
要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重点掌握重点内容,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在学习中有的放矢,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对于课本知识,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会分类学习。
3.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课本,掌握课堂上的主动权。学生跟着老师在课堂上给你启发,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因果关系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做笔记、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4.关注历史时代
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多记忆多背诵,在语境中记忆一些历史时期。
在学习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首先要对这个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要搞清楚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以便理解和记忆。
5.整理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的琐碎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材中的大量史实进行梳理,简化为历史线索,从而建立主要知识的结构和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6.温故而知新,勤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要不断的复习之前学过的东西,思考新的历史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记忆力,还可以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会“巧”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
(1)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可以巩固和加强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及时复习学过的内容。根据记忆规律,以前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整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个规律性强、线索清晰的知识网络。抓住了历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抓住了重点,历史课的学习和总复习就会容易一些。
三
征服历史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记忆:解决历史问题的基础
1.梳理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梳理历史事件的年表。
2.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重点记忆:
(1)史实(事件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发生地点、主要人物、作品名称等。(选择和填空)。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事件(简答和讨论)。
(2)历史理论(事件分析):
(1)事件的起因:
根源:阶级斗争、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等深层次原因;
直接原因:表面特定事件或导火索。
(2)事件转折点:重大事件中的关键次要事件及其意义。
③事件结果:把握事件结果的性质、关键动词和对象。
(3)历史观(客观评论):
①事件的历史背景:分析一个事件发生前的历史环境,一般可以从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思想文化背景、国际关系背景等角度记忆和阐述要点。
(2)事件的历史意义/历史影响:结合重要历史事件结果出来后的客观评价,分层次对事件进行记忆和记忆,从而做出终极评价。
③事件启示/谈谈自己的感受:从众多材料中总结* * *的相同特点,得出一个普遍的、一般的、现实的规律,简明扼要,角度多样,答案各异。
第二步是理解:解决历史问题的模式
1.比较分析能力:包括历史纵向(时间)比较和历史横向(空间)比较,训练对历史现象的归纳和演绎能力。
2.材料提炼能力:基于审题的严谨习惯,要求快速确定材料信息中的关键词,并进行归纳和转化。
3.组织回答的能力:确定讨论中的关键动词、宾语(名词)、性质(修饰语),用流畅规范的历史语言写出归纳、理解、加工后的信息,力求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标点、另起一行等技巧)。
第三步是应用:驾驭历史问题的能力
主要针对开放性主观题和新形式的题型,往往要求结合实际经验,有感而发。
书写前的步骤:
1.考察问题的含义,选择讨论的角度;
2.根据固有知识(记忆)和即时信息(材料),列出讨论关键词,进行语义分组。
3.用历史动作动词、属性修饰语和宾语名词组织句子。
4.总结归纳,指出历史规律,得出一般结论。
四
历史解题套路:公式化模式+发散性思维
1.问一些关于原因的客观问题
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导火索)
内部原因(自身)+外部原因(他人和环境)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意识形态原因+军事原因。
如: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 * *产党成立的原因。
2.询问背景客观问题
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什么)
比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3.问有意义的客观问题
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比如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4.问一些关于影响力的客观问题。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对自己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
5.询问关于评估的客观问题。
评价人和事的方法: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问题;
既要看到进步,也要看到局限。
五
历史知识记忆法
很多学生觉得记历史知识很难。今天学姐给大家总结了六种记忆方法:
1.顺序记忆法
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和发展的顺序来记忆它们。这种记忆法是最常见的。
(1)比如一战的过程。
1914,萨拉热窝事件;马恩河战役。
1915,意大利参战。
1916,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
1917,美中参战;俄国革命。
1918,奥匈帝国崩溃;德国投降了。
(2)例如,在记忆“陈胜和光武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实行三步记忆:
第一步,掌握起义的背景;
第二步,掌握起义的过程;
第三步,把握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分别把握的基础上,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才能整体把握,全面记忆。
2.归纳记忆法
(1)可以总结不同时间的类似事件。
比如近代早期西方列强发动的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引发的五次事变,开辟新航路过程中的四次大航海。
(2)可以概括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
比如:1927: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12”反革命政变、谋杀李大钊、“马日事变”和“7”?第一次五年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广州起义。
3.常规记忆法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寻找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来记忆。
比如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英法美都是因为反动的政治统治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爆发的。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我们必须起来推翻反动的政治统治。
三国革命都有导火索,有爆发的迹象,有主要领导人,有文件的颁布。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上,俄罗斯和日本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的,而意大利和德国则是通过国家统一实现的。
4.比较记忆法
比较相似的东西加深印象。
比如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两党抗战路线对比。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之比较。德意统一异同比较。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性质、规模、影响,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5.图表记忆法
有些历史知识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记忆,效果不错。
比如在研究中国古代史中的变法维新时,我们可以把变法维新的所有历史知识,按照历朝历代的历史发展顺序,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
这个表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朝代、时间、人物、改革或改革内容、影响和意义。
6.联想记忆法
即从眼前的人、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已知的人或事。
比如八年级世界史第一册“俄罗斯与日本的历史转折”的知识结构可以这样关联:俄国废除农奴制:农奴制在俄国盛行,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农奴暴动频繁,农奴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不再允许地主买卖农奴,干涉农奴生活。
农奴被“解放”后,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却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7.短语记忆
举个例子,如果把中国古代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按顺序排列,那么简单的记住就没那么容易了。如果把它们以顺口溜的形式组合成一首,就会朗朗上口,妙趣横生。很容易背诵和掌握,自然会事半功倍。用普通话很容易记住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
最后,学姐认为无论是方法还是技巧,都是建立在你需要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而不是试图走捷径,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才能更有效的提高。
学历史使人明智,学历史可以探索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