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中匈战争,武帝失败了。匈奴人为什么活不下去?
匈奴帝国是茅盾汗在蒙古高原上建立的第一个草原帝国。东起辽西北,西至西域,东西横贯万里。从公元前200年邓白之围开始,汉帝国与匈奴帝国展开了一场争夺霸权的战争。汉武帝时期的汉匈之争是第一阶段的高潮。这一阶段,汉帝国扭转了之前的被动局面,汉帝国对匈奴帝国的国力优势日益明显。
汉武帝中前期,汉军取得了公元前129年河套战役、公元前124年高阙战役、公元前123年定襄战役、公元前121年河西战役、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的胜利。但漠北之战后,汉军没有特别突出的统帅,汉武帝坚持深入匈奴腹地寻求决战的老策略。匈奴有针对性地避开汉军主力,集中优势兵力围剿深入匈奴腹地的汉军。由于匈奴的战略正确,汉军北伐漠北屡战屡败,汉将赵破奴、李陵、李广利先后向匈奴投降。
汉武帝中后期的一系列败仗,使得汉武帝对匈奴的胜利有些暗淡,但汉武帝时期,汉军对匈奴获得了很高的交换比(约1:2),所以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总体上是胜利的。
后期汉武帝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停止了匈奴的北伐,匈奴也改变了策略,不再主动挑衅汉朝。汉朝复辟时,匈奴也在逐渐恢复,但由于两者巨大的体量差距,匈奴帝国的恢复程度不如汉帝国,两个帝国的国力差距逐渐拉大。
而匈奴及其关系密切的民族,在汉武帝之后存在了六百多年。匈奴的彻底灭亡是非常意外和偶然的,并不是汉朝一人之功。
鉴于汉武帝后期以来双方国力差距越来越大,匈奴不再大规模南下,而是着力于巩固臣服于周边的民族统治。到了汉朝,战略进攻方向由北伐转为开发西域,所以汉武帝以后的汉匈之争主要集中在西域。
西域最强大的国家是乌孙,他控制着西域进入中亚的通道。它有成千上万的弦控制器。汉匈都是采用联姻的方式拉拢乌孙。因为历史上乌孙是在匈奴的帮助下才得以击败大岳复仇的,所以乌孙在情感上更接近匈奴,但乌孙的昆密(乌孙国君的称号)在得知汉朝的强大后,试图在汉匈之间保持中立。
直到宗室刘以汉朝公主的身份嫁给乌孙,乌孙保持中立的国策才有所改变。刘深受昆密翁贵密的喜爱,在刘的劝说下,翁贵密倒向汉朝。翁贵蜜态度的转变引起匈奴对胡可汗的警惕,于是在公元前74年,匈奴联合车氏军队攻打乌孙。
公元前71年,匈奴因害怕被汉朝从背后偷袭,不得不从西域撤军。汉使常惠和公主轮番劝说翁贵蜜趁匈奴东归之际发动反攻。最后翁贵密命令乌孙的军队跟着匈奴,趁机偷袭。毫无防备的匈奴一战被乌孙俘获,同年,恼羞成怒的胡率万骑向乌孙复仇。结果又是一场暴风雪,无人生还。
公元前71的两次战败,让匈奴帝国失去了对周边民族的军事优势。乌孙、乌桓、丁玲等原本被匈奴控制的民族都着手反攻匈奴。在这种重压之下,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公元前58年内战失败的呼韩邪单于率军投降汉朝,匈奴分裂为两部分,匈奴帝国灭亡。
以公元前58年呼韩邪单于降汉为突破口,汉匈之争进入第二阶段,即汉帝国与北匈奴国的斗争阶段。
北匈奴的实力与匈奴帝国不可同日而语。往往依靠西域诸国与汉朝抗衡,所以汉匈之争集中在西域。东汉时期,汉军在北伐漠北和西征中击败匈奴,乌桓和鲜卑的崛起逐渐侵蚀了匈奴原来的漠北老巢。于是,北匈奴向西撤退,其追随者要么跟随北匈奴王庭西进,要么投降汉朝并入南匈奴。
公元160年前后,北匈奴西进,退守中亚锡尔河流域。从此,中国的史书上再也看不到北匈奴了。关于北匈奴后来的情况,没有历史记载。据说后来征服欧洲的匈牙利人是锡尔河流域被北匈奴征服的当地民族的后裔。
西晋末年,南匈奴第一个进攻西晋。南匈奴军队先后攻占了洛阳和长安,抓获了怀瑾和陈进皇帝,灭亡了西晋。所以汉朝没有灭匈奴,西晋却被匈奴灭了。但在与西晋的战争中,南匈奴也损失巨大。原本是它的奴隶的桀人实际上超越了它,在首领石勒苏益格的带领下反叛了南匈奴。
公元329年,南匈奴建立的前赵政权被桀人的后赵政权所灭。从此,匈奴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出现在史书中。然而,匈奴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羯族究竟是一个民族还是匈奴的一个分支,至今仍有争议。五胡十六国建立狐夏政权的铁辅,南北朝建立政权的潞水虎,北魏后期出生的赤虎,都被认为与匈奴有很深的渊源。北齐政权的一些将领也自称是匈奴后裔。
但是,隋朝建立后,匈奴、铁富、泸水湖、岐狐等。突然从史书上消失了,匈奴彻底从中国的古书记载中消失了。所以彻底消灭匈奴的人其实是隋文帝,隋朝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