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气象卫星系列的历程
从65438到0988,杨军有幸参与了中国第一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成功发射的相关技术工作。20年间,中国成功发射了9颗气象卫星。杨军是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主任。他有很多感觉。“最让人欣慰的是,气象卫星服务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的领域不断拓展;最让人自豪的是,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地轨道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气象卫星成为国际气象卫星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从65438年到0969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建造自己的气象卫星,拉开了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学发展的序幕。1971年,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成立。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经济遇到暂时困难,基本建设投资大幅调整的情况下,国家不仅保留了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的研制计划,还增加了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研制计划。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气象卫星充满希望和使命,令人骄傲和感动,造福人民。
从1988年9月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截至2008年6月38+065438+10月底,中国成功发射了9颗气象卫星,包括4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1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和4颗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
2008年5月27日,中国成功发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中国气象卫星实现了从单一遥感成像到综合探测地球环境、从光学遥感到微波遥感、从千米级分辨率到百米级分辨率、从国内接收到极地接收的四大技术突破。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服务卫星序列的重要成员。与欧美气象卫星一起,形成了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全天候、立体化、连续观测的卫星观测网络,增强了人类对地球系统的综合探测能力。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已形成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北极地区的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基律纳5个卫星地面站,以及31个省级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和2500多个卫星数据接收利用站组成的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形成了国家、省级和地面卫星遥感应用体系。除接收和利用中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外,还可以接收和利用多颗卫星的数据,如NOAA系列、EOS系列、日本MTSAT-1R、欧洲METEOSAT系列、MSG等。
截至2008年底,中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已实现商业化和系列化,在国内遥感卫星中率先实现了由试验服务型向业务应用型的转变。星地一体化* * *发展模式被誉为“天地一体化的典范,地面应用系统的典范”。
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卫星气象应用取得显著效益。
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因此,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对气象卫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截至2008年,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在台风、暴雨、洪水、寒潮、大雾、冰雪、霜冻、冰凌、高温、干旱、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和地质灾害的监测服务和灾害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风是世界上主要的气象灾害,其经济损失占气象经济损失的50%以上。海上台风的监测和预报主要依靠气象卫星的观测数据。从2005年10月65438+到2008年10月24日165438+期间,中国风云系列卫星监测到太平洋上生成的全部92个台风和影响或登陆我国的33个台风,显著减少了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2008年,我国已利用气象卫星数据多次成功监测到各种重大洪水事件。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也归功于风云系列卫星。除了通过地球同步卫星以15分钟的间隔提供连续观测外,风云三号A星成为奥运气象服务之星。我国每年的陆路交通,如高速公路大雾、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山体滑坡等,都要求气象卫星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效性。
中国气象局会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力争在2020年实现我国气象卫星技术和应用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为提升我国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