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是哪一年发生的?
鼠疫发生在1936。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是国际检疫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居39种法定传染病之首。
它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在啮齿动物中流行。鼠类和旱獭是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鼠蚤是传播媒介。其临床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等严重的血毒症状。这种疾病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世界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目前已经大大减少。
瘟疫的危害
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病原体,又称鼠疫杆菌。鼠疫杆菌是一种短小的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末端钝圆,两端染色较厚。对常用抗生素、消毒剂敏感,易被杀灭。鼠疫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pH值为6.9~7.1。鼠疫杆菌对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当人类被携带鼠疫杆菌的跳蚤叮咬后,鼠疫杆菌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先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在此繁殖,引起急性淋巴结炎和极度肿胀,称为“淋巴腺鼠疫”。这个阶段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继续沿着淋巴系统扩散,侵犯其他淋巴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