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的起源与演变

最早把齐鲁联系起来的是孔子。他说:“至于鲁,当齐变,至于道。”。(《论语·永业》)这是指齐鲁思想文化的联系和区别,齐鲁并没有合为一字。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儿子怎么不知道齐和鲁的事?”(《左传·丁公十年》)进一步强调了两种文化的内在联系。但是,“齐鲁”在这里还是一个国家概念,各有各的含义。直到战国晚期,“齐鲁”才真正形成一个词,成为一个具有统一文化特征的地域概念。荀子最早使用“齐鲁”作为统一的地域概念。《荀子·性恶论》说:天道非齐鲁之私民,亦秦之民。但从父子意义上来说,夫妻之别,不如齐鲁孝敬父亲。为什么?以秦人的放纵,礼义上的大大咧咧,慢条斯理,所以不一样!齐鲁和秦的对立显然指的是两个地区。齐鲁和秦的人文有什么不同?齐鲁重礼义,有“礼义之邦”的美誉,而秦缺乏礼义文化,这是政教之别造成的,而不是因为人性的不同。此后“齐鲁”一词经常出现,或作为国家概念,指齐、鲁;或者作为一个区域概念,指现在的山东地区;或者作为一个概念,区域文化是指齐鲁文化的范围。如《史记·儒林列传》说:“韩生推《诗》意,内外传诵数万言,其语与齐鲁大异。”也就是说,汉代生于严俊(今属京)的韩瑛,由内而外写诗(即汉诗),其语言和学术观点与齐鲁一带明显不同,被视为研究中国现代或古代经典。韩曙文艺之曰:“汉兴有齐鲁之说”;《金淑范宣传》:“反讽之声如齐鲁”;苏辙诗中有一句:“我生于西南(四川眉山县)学齐鲁”;李清照《高官晓寒诗》:“吾父生于齐鲁,名优于他人”;吴为所作的诗:《二水苍山,佛教之齐鲁》等。“齐鲁”一词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概念,源于齐、鲁,与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特征,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地域文化圈。一方面说明战国时期齐、鲁文化逐渐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文化实体,成为世人推崇的“礼义之邦”;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区域概念,也是明确的,即指今天的山东地区。山东被称为“齐鲁”,或简称“鲁”,或另一个名称“齐”,这是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相对固定的地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