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近代史上的人和事的看法(不是伟人和大事。)1000字左右。
这里避开孙中山、袁世凯等知名重量级人物,刻意选取一些“小人物”来看待历史。这些“小人物”包括出国考察的大臣、温和的宪政改革家、满清皇室的保皇派、革命党的革命家和日本朋友、政党的投机分子。
这些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在晚清那个历史节点的辛亥事业中,带着自己的梦想,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他们可能比那些重量级人物要轻一点,甚至被忽略。但它们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应被低估。我们再对他们进行补充和提及,就可以大致勾勒出辛弃疾的仕途曲线,也会隐约明白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又是如何结束的。
法治周末特约撰稿人王锴·刘继兴
1.戴宏慈:中国第一位司法部长。
在中国近代史上,戴宏慈有两个令人瞩目的身份:五位出国考察大臣之一,中国第一位司法大臣。这两种身份与清末新政改革紧密相连。作为晚清主张君主立宪的重要大臣,戴宏慈的思想、言行对中国后来的改革和革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一切都与他从65438年到0905年周游世界的经历密切相关。
戴宏慈出生在广东南海的一个书香世家,良好的家庭氛围让戴宏慈从小勤奋好学。光绪二年(1876),戴宏慈考上国子监编修,光绪二十年(1894),科举第一。
清末,君主立宪的呼声渐高。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清政府为了挽救危机,派出特别大臣出国学习政治,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大臣出国”。然而,这次探险并没有发生。1905年9月24日,五大臣刚登上火车,就被一个革命者袭击了。
这次攻击使得五位大臣中的徐世昌和应劭撤退了。10年10月26日,清廷调遣山东尚启亨、顺天府李成圣多,与载泽、戴宏慈、段芳等一起,分赴各国考察政治。
戴宏慈和段从上海出发,先后访问了美、英、法、德、俄、意等国。在此期间,戴宏慈广泛接触西方权贵,并重点考察欧美国家的议会制度,赞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他在日记中对此做了详细的记录和评论:“英国政治,立法运行的议会,掌管行政的大臣,宪法手中的司法,君主决定了总体的核权力。”其大部分政策都是经过上下两院协商,然后提交君主签署,由枢密院执行。所以一件事的繁荣,必须大家一起商量,没有耳目之忧。"
戴宏慈等人还参观了德国法院。他认为西方的司法制度和设施秩序良好,可以借鉴:“一是看小法庭,坐在上面的是五个:中国法官是全权法官,二是陪审法官,二是有书记员和政府指派的检察官。柱子旁边有几个,是被告坐的地方。出现在法官面前的是辩护人(律师)。其他四位,率书记记者也。丁丁(法警)在房间里来回送文件,为来访者服务,在房间前听听听吧。游客是免费的,但他们很严格。”
戴宏慈等人的日程非常紧张,几乎每天都在考察项目。戴宏慈对待事情很认真。他一定要提出自己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写下来。各国也非常重视这个来自神秘东方的代表团。皇帝、国王、总统、大臣、部长等领导人物悉数登场,很多地方的欢迎仪式都非常隆重。
回国后,戴宏慈和其他几位海外大臣一致向朝廷推荐立宪政府。据说慈禧在问及立宪的好处时,从最后的一句话让她吃了定心丸:“朝廷若能立宪,皇帝可世袭。”随后,清廷颁布法令,模仿宪政,改革官制,戴宏慈被任命为司法部第一任部长,这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位专门从事司法和行政事务的长官。
环游世界归来的戴宏慈,不仅带回了数百部关于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经典,还在12出版了沿途所见所闻《九国使团日记》。1910年2月,戴宏慈作为协办人去世。戴死后不到两年,辛亥革命爆发。他从海外引进的扩大清廷统治的先进思想,成为革命的启蒙和火种。这种历史错位,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预料到。
2.张謇:温和的宪政改革家
南通状元张謇,既不是官员,也不是商人。他既没有很大的权力,也没有很大的财富,但是他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被各种势力所招募。他被称为“绅士和商人”。张謇的身份决定了他只能是一个温和的改革者,而不是激进的革命者。
有状元之称的张謇多次落榜孙山。直到四十多岁,才被同治、光绪皇帝翁同龢提拔,授予六号君子堂爵位。他的命运从此改变。
1896年,回归体制的张謇被两江代省长张之洞任命创办南通盛达纱厂,他的人生传奇由此开始。盛达棉纺厂是一家股份制企业。虽然有政府股份,但政府只拿分红,不参与具体的经营管理。因此,张謇并不认为企业是“官商合营”,而是“士绅经营的企业”。作为宰相兼纱厂股东,张謇的私人股本只有2000两白银,占总资本的0.4%。他在盛达工厂的权威不是靠钱,而是靠他的冠军头衔和人脉资源。作为一个绅士,他全权负责建立工厂。正因为如此,张謇成为了近代中国的工商业教父。
作为翁同龢的弟子,张謇无可争议地是皇党成员,是晚清君主立宪运动的著名领袖。他赞同和支持康、梁的变法,主张温和改良、渐进变革,对革命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和排斥。他认为:“宪政的基础在于政府,人民应当以各自在实业和教育方面的工作作为自治的基础。与其说得太多,不如大家都去落实。得一尺,得一寸。”
6月4日1911,10,张謇到武昌主持棉纺厂开业典礼。此时,武汉已经弥漫着革命的空气。
10 10傍晚,张謇离开武汉,登上了开往上海的日本商船向阳丸号。“向阳丸”缓缓向下游驶去,张謇在船上看到河边燃烧着熊熊的火焰。这是武昌塘角二十一混成会辎重队战士的起义信号。今天晚上八点左右,驻扎在城外汤角的二十一混成会辎重队和城内紫阳湖附近的八镇工程八营党员几乎同时行动,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武昌首义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各省相继独立。张謇的老朋友、熟人、江浙立宪派人士程德全、唐守谦宣布脱离清政府,和平光复。在这种情况下,务实的张謇及时调整思路,决定放弃君主立宪,转向共和,从“和平复辟”中另寻出路。
165438+10月21日,张謇当选江苏临时议会议长。期间,他电话通知刚刚被清廷重新启用的袁世凯,劝其认清形势,尽快与南方革命党达成协议,以确定共和政体,稳定全国局势。
1912 65438+10月1,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政府成立后,财政问题立即摆到了临时政府的桌面上。囊中羞涩的南京政府非常重视工商领袖张健,希望他能成为财务总监。张健当然知道困难,所以不肯放弃。最后他真的推脱了,同意担任首席工业官。
多年以后,张謇的孙子张翻阅祖父的日记,发现其中有一段记述了辛亥革命后张謇与孙中山的第一次会面。张謇对孙中山有四个字的评价,意思是孙把事情想得太简单太浪漫,以为一场革命就解决了所有问题,“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政令出不了南京,军饷发不了”。
毋庸讳言,由于孙和张所处的角度和立场不同,他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张謇作为一个务实的工商界人士,对孙中山身上的一些唯心主义的东西也有看法,更愿意与袁世凯这个和他有着悠久历史的实力派人物合作。所以张謇很快就离开了南京政府,加入了北方的袁阵营。此后与北洋政权分分合合十余年。
3.亮笔:打扫房间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晚清皇族中,梁璧鹤立鸡群。与他那些整天笼中走鸟、唱戏的同僚相比,他是当时旗手中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也是清场的最后一根稻草。1912 65438+10月29日,梁弼遇刺身亡,12年2月,玉龙太后发布退位诏书——距离梁弼去世不到半个月。
梁弼的祖上是努尔哈赤的弟弟巴亚拉,祖父是鸦片战争期间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大学者伊利布。梁碧,1877,成都人。父亲去世早,和母亲相依为命。他是宗室里的穷人。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完全不同于普通的八旗子弟。
65438年至0899年,梁弼被朝廷选派到日本留学。4年后,他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师第二期毕业回国。曾在清政府训练部、陆军部等部门工作,负责新军的训练。他参与了晚清一系列的军事活动,以壮大国家。
1908年底,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逝。年轻的溥仪继承王位,改为宣彤,他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载沣对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期间背叛光绪皇帝怀恨在心,当即解除袁的职务,驱逐出京。为了保卫首都的安全,载沣下令整编和训练一支新的卫队。载沣任命弟弟载涛为禁卫军训练部长,梁弼为第一副将,是个不懂军事的人。于是,出身于日本士官学校的梁碧成为了实际的组织者和* * *。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主持对鄂军务。6月1912 65438+10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同时声称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推翻清朝,就选他当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有取清朝而代之的想法,但对清廷唯一的大将梁弼始终放心不下。他当上内阁总理后,先是让冯取代成为禁卫军首领,然后从天而降,任命梁弼为汉军军师兼白旗副总司令,解除了他的军权。
然而,宗室不愿意放弃他们的权力。65438+10月12日,梁璧与溥仪、载涛、铁良等贵族紧急商议对策,成立了“君主立宪维护会”,俗称“宗社党”,梁璧成为事实上的党首。5438+09年6月,宗社党发表宣言,内容大致如下:一、罢黜袁世凯,解散袁内阁;第二,组建“战时皇家内阁”,组织忠于清朝的军队与革命军作战。
其实留学过的梁弼很清楚,清廷如果不进行体制内的改革,必然会引发体制外的革命。基于这种认识,他大力提倡君主立宪,进行内部改革,推荐和选拔一些年轻有为的人才。无奈良弼此举高不成低不就。而且,梁弼作为清廷唯一的军人和独撑危楼的人才,自然成为革命党人和袁世凯的共同目标。1912 65438+10月2 6日,毕业于四川省武备学校的小联盟成员彭早早来到亮碧府等候,身上带着一枚炸弹。
梁碧身边的几名警卫毫无防备,倒地身亡。彭本人被一块从下马石上弹开的弹片击中后脑勺,当场死亡,而梁碧左腿受伤,两天后死亡。临死前,梁毅对妻子和女儿说:“我是一名军人,所以我不能后悔死去。我看政府也无能为力,就组织了宗社党来拯救。”如果我今天死了,我也会死。捅我的人会很了解我。"
果然,清廷在梁弼死后不久就沦陷了,然后事情就草率了,幸存者也是铁石心肠,留下他们很凄凉。
一位学者曾说:“当一个外族统治的王朝覆灭时,牺牲的往往是本民族的优秀人民。”从这个角度来说,梁弼这个清朝最后一个顽固的保皇派,也算是一个死路一条的英雄。
4.成vs:谁打响了武昌首义的第一枪?
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被后人称为“首义”。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谁打响的?关于这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主要集中在和程二人身上。
第一枪的记述,最早见于湖北新军第八营工程(相当于今天的班长)熊秉坤的记忆中。在辛亥首义后的一年间,熊向湖北革命资料馆提供了四份文字翔实的资料,还原了当年起义的场景。这四份材料内容完全相同,主要内容如下:65438+10月10日晚,预定起义时间即将到来,工程营副营长(相当于副班长)金兆龙,排长陶。见情况不妙,陶启胜从门口跑开了。程举枪就打,打中了陶启生的腰。几天后陶死在家中,这是震惊海内外的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又令程射死代营长阮荣发、右队官黄坤荣、司务长。正在营地巡逻的熊秉坤听到了枪声,知道起义开始了。他立即集合队伍,朝天放了三枪,宣布起义开始。
1918年,在沪撰写《论武昌起义》,其中明确指出,程开了武昌首义的第一枪:“程定国(即程)应门时,用枪托打了陶的头,陶逃走,射中了陶的腰,这是首义的第一枪。”
既然如此明确地肯定了程第一炮的地位,为什么他后来却成了自己的第一炮呢?
原来,在1914年熊秉坤访日期间,孙中山向在场的人介绍:“这就是打响武昌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1919、孙中山为某报写国庆贺词,开头说:“今天是什么日子?这不是我们的革命同志熊秉坤一枪毙命的日子吗?”后来,在其他文章中,孙中山写了类似“熊秉坤先开枪”的话。正是因为孙中山的肯定,“一枪打熊”才出名。
此外,熊秉坤当年的回忆是应湖北省革命档案馆的邀请撰写的,后来也存放在这里。然而,湖北革命档案博物馆仅维持了一年左右的短暂时间。博物馆被李封馆后,所有的资料和文件本来是要进京的,但因故不能成行,只好暂时存放在馆长谢处。后来,谢把这些珍贵的史料交给武汉文史馆,再转交给湖北省博物馆和湖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从65438年到80年代初,湖北人民出版社以《武昌起义档案选》的名义出版了这些文献,“程颐炮”论代代相传。
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出生在湖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加入新军后,他加入了进步党。武昌起义后一举成名,被民国政府授予一等功。但他后来投靠了北洋军阀,做了对不起革命党人的事。1916年,被革命党人俘虏,淹死。
成去世后,发表了许多回忆辛亥首义的文章,把打响第一枪的人从成变成了。他在《辛亥首义工程营遇袭概述》中写道:“熊到其队第三棚,听见第二排一声吼。”熊知道发生了变故,就把枪拿在手里,装上子弹。远处,他看到二排长陶启生在街对面跑着。熊向他开枪,陶逃到楼下。显然,熊秉坤此时的陈述与最初的明显不同。
熊秉坤之子熊辉对“一枪一熊”和“一枪一程”的历史地位持非常客观的态度。他在《从熊秉坤先生不谈第一枪》一文中说:“我父亲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事件的实际领导者和组织者,带领工程营的革命派开了第一枪。从狭义上讲,比如说,他没有开第一枪。”
5.宫崎骏:革命者的日本朋友。
Toten Miyazaki,本名宫崎音藏,是孙中山、黄兴等人的日本好友。他一生支持中国革命事业,为改变东亚旧秩序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是日本“大陆浪人”中少有的“异类”。
1871年,宫崎骏(Toten Miyazaki)出生于日本九州熊本县一个贫困的武士家庭。他是家里的第八个也是最后一个儿子。他的父亲宫崎南藏(宫崎润一郎饰)是当地一位擅长击剑的学者。宫崎骏(Toten Miyazaki)和哥哥一起,从小跟着父亲学了两天一级剑道和军刀。他的哥哥宫崎骏年轻时就对中国的革命事业感兴趣,这对宫崎骏革命理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在1897年5月,宫崎骏见到了陈少白,一位与他的哥哥宫崎骏保持联系的中国革命者。今年9月,宫崎骏在陈少白横滨的家中会见了孙中山。起初他对孙中山十分怀疑,后来在他的自传《三十三年梦》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个人真的能在中国四百个郡里活下去,却能立足吗?他能帮我实现我一生的抱负吗?”
通过这次谈话,宫崎骏完全被孙中山的气质和理想所折服。他感慨道:“外表乍一看,像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又像个天真的村姑。但其思想深刻,学识出众,志向高远,感情真实。”宫崎骏不仅将孙中山介绍给犬养毅等日本政经界重要人士,还广泛宣传孙中山,并将他的著作《伦敦的苦难》翻译成日文,名为《清朝革命领袖孙逸仙实录》,在《九州日报》上连载。
1900惠州起义后,因为家境贫寒,不愿意加入政府在中国的间谍组织,宫崎骏转行做了作家。他师从钟涛·云轩·埃蒙,他的艺名是钟涛·玄牛·埃蒙,他通过巡回演出从日本各地筹集革命资金。期间,宫崎骏曾对家人说:“我可以赚到革命的经费,但我赚不到养家糊口的经费。非常抱歉。请自立自强。”
从1901到1902,宫崎骏在26家新报发表了《狂人谭》和《三十三年之梦》,并陆续成书出版,其中自传《三十三年之梦》是对中国革命的阶段性总结,由张于1903编辑翻译。
1905年,托腾宫崎骏陪同孙中山找到黄兴,双方一拍即合。20多天后,以孙、黄为核心的中国联盟成立,宫崎骏被破例接纳为成员。
辛亥革命爆发后,宫崎骏从各种渠道借了旅费,再次来到中国。到了镇江,遇到黄兴,失去汉阳,四处奔走。黄兴百感交集,写了一篇七律文采。宫崎骏支持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并担任临时总统孙中山的政治顾问..
二次革命失败后,在著名的孙中山与黄兴交恶事件中,宫崎骏直言,孙中山与黄兴之所以在数十年的合作后,彼此交恶,不是因为私心,而是因为主义之争。面对这样的朋友,孙中山写了《交心》作为礼物,黄兴写了《儒林侠义》赞美宫崎骏。这两幅字画至今仍保存在宫崎骏故居。
后来黄兴去世,宫崎骏专程从日本赶到湖南参加葬礼。宫崎的行为感动了湖南第一师范的两名学生。他们给宫崎骏写信,称赞他“日月之交高,鬼神之灵动”。这两个学生中的一个是毛泽东。
在宫崎骏最后一次访问中国时,他在广州见到了孙中山。1922 65438+565438+2月6日0岁的Toten Miyazaki因肾病和尿毒症并发症在东京去世。得知宫崎骏逝世的噩耗后,孙中山哀叹“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好朋友”,并亲自在上海主持了宫崎骏的追悼会。
6.杨度:投机政客
1915年,袁世凯即将当洪宪皇帝的时候,天津《广智报》刊登了一幅讽刺洪宪帝制的漫画——《走狗图》。正中间是一幅袁世凯的漫画,他戴着头饰和一根龙骨,坐着,弓垂着。四个方向有四条狗,分别是杨度、、孙、、严复,四位将军在筹备会上为改变国体、恢复帝制做号手。
湖北著名报人刘玉生在《洪宪纪事诗》中详细记录了这个典故的来龙去脉。有一次,筹委会的“六君子”在中山公园的莱于今轩开会。胡颖在会上说:外面的人都叫我们走狗。他们是走狗吗?杨度说:怕被骂的人都是想家的,所以在世界上什么都做不了。我们主张扶帝制救国,自问不成功,又何必在乎人言。也就是说,根据“走狗”这个词,我的狗不是狗,我不会走。
杨度原名程赞,本名,后改名杜,别号虎公、虎禅,湖南湘潭江社石塘村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特殊的政治家,他投身于截然相反的政治派别。
杨度从小就才华横溢,被视为神童。十三四岁时,他师从湖南著名儒学家王闿运。王闿运教授三种知识,即研究名望、研究诗歌和研究帝王。王闿运认为他最深的学问——帝王之学,只有极其聪明的杨度才能继承。这种“帝王之学”,无非是审时度势,辅佐君王治理霍之道,或者是效仿乱世的,成为大师、大师。
杨度之后,沉迷新学,入湖南师范大学,后留学日本,入法政大学速成班,重点研究各国宪政。1905年7月,杨度与孙中山在东京会面。几经激烈争论,两人握手言和:“我主张君主立宪,我愿意助我;王先生号召国民革命,如果成功了,就应该抛弃思想来帮助他。”
孙中山向杨度介绍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而杨度则回归了金铁主义——金代表经济,铁代表军事,也就是强兵这个富国。在立宪问题上,杨度认为,只要清廷同意君主立宪,其合法性就能得到承认。
1908年,西太后和光绪相继去世,光绪的弟弟载沣掌权。他把袁世凯送回了老家。此时的杨度知道袁羽翼已丰,于是通知袁世凯并为其出谋划策,成为袁的重要谋士之一。
65438+10月65438+4月4日,杨度奉奕劻之命星夜赴张德,劝说袁世凯接受“湖广总督,办理剿共事宜”一职。但杨度认定清廷会继续给袁世凯加价,于是以脚还没好为由,劝袁世凯暂时拒绝出山。
事情正如杨度预料的那样。清廷最终答应袁世凯组建新内阁。
1911 65438年2月,袁世凯成功组阁,南北和谈进入正式议程。杨度和汪精卫共同策划了国家共济会,其目的是消除民主立宪党(即革命党和附议革命的立宪派)和立宪君主党(同意维持君主制的立宪派)之间的党争,主张南北和谈,把政体问题留给全民公决,以消除不必要的流血。随着袁世凯的更迭,杨度的立场由君主立宪转变为“民主宪政”。
1911 65438年2月9日,黄兴打电报给汪精卫,请转告杨度,如果袁世凯能迅速推翻清廷,“毫无疑问,中华民国是大统帅。”袁世凯派唐为代表,杨度暗中配合,南下上海讲和。
在交涉过程中,杨度数次公开批评满清皇室,主张“民主宪政”,防止国家分裂,被他人霸占。
1915年,杨度为安全会议“六君子”之首,力推袁世凯称帝。杨度提出“君宪救国论”,认为“中国不废共和,立君,强国富民,立宪无望,只能以亡国告终”。次年六月,袁世凯病逝。据说他临死前还大喊:“杨度想我了!”洪宪帝制失败后,杨度作为第一个“通缉犯”被通缉。
君主立宪失败后,杨度的政治理念逐渐转向民主共和。1922年,陈炯明造反。受孙中山委托,通过夏守田(此时夏守田是曹锟的秘书)游说曹锟,阻止吴援陈,帮助孙中山渡过政治危机。1922年,杨度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孙中山给全党发了电报,说杨度“这次回来,决心立碑,幸而以前没有疑虑。”。
杨度后来在1929年秋加入了白色恐怖的中国。曾经有人嘲讽他投机,他反驳说:“白色恐怖的时候为什么要投机?”他的党员身份直到40多年后周恩来去世时才公之于众。1975年冬,病重时,与王谈话,特别提到杨度晚年参加* * *一事:“他晚年入党,我领导他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