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杀菌素的研究历史

1982 ——被正在天然产物研究部门度假的化学家遗弃在加勒比海。

土壤样本是在甘蔗糖厂附近采集的。

1984—调整昆虫学筛选模式,以适应96点高通筛选的设计方案,采用新的杀蚊幼虫生物测定方法,提高灵敏度。

1985—从发酵筛选中脱颖而出,随后的深层发酵证实了一种生物的存在。

活性成分。

1985—测定了其对鳞翅目害虫的取食和触杀毒性。

1986——确认了一个放线菌新属种。

1988—获得第一个毫克样品,接着是克样品和第一个田间试验。

1989—陶氏益农公司成立,进行功效和毒性试验。

1991年-为慢性毒性、环境归宿、生产放大和全球现场试验制定预开发计划。

1994—提交给美国环境保护署。

1997-首次注册。

1999-200多种作物在60个国家注册。

主要特性

多杀菌素又称多杀菌素或多杀菌素和刺桐素,是土壤放线菌多孢多孢菌在培养基中好氧发酵后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结构上,这些化合物属于大环内酯类,是由265,438+0个碳组成的独特的四核环体系,通过糖苷键连接到两个不同的六元糖上,一个是β-D- frasyl,另一个是α-L-2,3,4-三甲氧基鼠李糖。多杀菌素D和多杀菌素A的区别在于C6。自从1988鉴定出第一个毫克级多杀菌素发酵产物以来,在多杀菌素发酵液中发现了30多种次生代谢产物,活性最高的两种成分是多杀菌素A和D的混合物,称为多杀菌素。其中多杀菌素A成分约占85-90%,多杀菌素D成分约占10-15%。新的多杀菌素产品和第一代多杀菌素来自同一放线菌。第一代多杀菌素是多杀菌素A和多杀菌素D的混合物,但陶氏农业提供的第二代产品中并未公布其成分。

多杀菌素是一种浅灰色的固体晶体,气味类似于轻微不新鲜的土壤。多杀菌素在水中溶解度低,易溶于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己腈、丙酮、二甲基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在水溶液中,其PH值为7.74,28天内对金属和金属离子相对稳定,产品保质期为3年。不挥发,蒸汽压约为1.3×10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