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75有什么重要事件?
导读:1975年8月4日至8月8日,河南驻马店突降暴雨,水库决口,24万余人遇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溃坝悲剧
8月,在河南驻马店等地区,65438+1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60多座水库相继溃坝,近60亿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流淌。1.01.5万人受灾,2.6万余人死亡,524万间房屋倒塌,30万头耕畜被冲走。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走102公里,停运16天,影响运输46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水库溃坝惨案。30年后,回望这起决堤事故,从中折射出的问题更值得深思...
7月31,0975,3号台风在太平洋上空形成。8月7日,台风进入驻马店地区。
台风到来之前,驻马店已经下起了暴雨。8月4日至8日,暴雨中心最大降雨量达到1631mm,8月5日至7日最大降雨量为1605mm,相当于驻马店年平均降雨量的1.8倍。4日至8日,400毫米以上降雨面积达19410平方公里,1000毫米以上降雨面积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至防城一带。此次暴雨的降雨强度,在暴雨中心——位于板桥水库的庄琳,最大6小时降雨量为830mm,超过了当时的世界纪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史密斯港782mm最大24小时降雨量1060mm,也创下了国内同类指标的最高纪录。
目击者说:大雨到来的几天内,白天如同黑夜;暴雨如箭,雨后山上到处是死鸟;从房间里拿出脸盆,一眨眼就满了。
这场暴雨是水库设计者始料未及的。
板桥水库设计最大库容4.92亿立方米,设计最大泄流能力1720立方米每秒。本次洪水,洪水总量6.97亿立方米,洪峰流量654.38+0.3万立方米每秒。
8月5日上午,板桥水库水位开始上涨,8日1时达到最高水位117.94m。防波堤深0.3m时,主河道内大坝决口,6亿立方米的库水突然下泄。据记载,决口时最大瞬时流量为每秒7.81万立方米,6小时内向下游排出洪水7.05438+0万立方米。溃坝洪水入河后,以平均每秒6米的速度冲向下游,在大坝与京广铁路之间形成水头高达5-9米、水流宽度为12-15公里的激流。
石漫滩水库水位于5日20时开始上涨,8日0时30分达到最高水位111.40米,当时防波堤水深0.4米..总入库洪水2.24亿立方米,5个半小时全部排出。最大溃坝流量30000立方米每秒,下游天岗水库决口。
沙河、红河下游的泥河洼、老王坡两个蓄滞洪区,最大蓄洪量8.86亿立方米,而此时蓄洪堤多处漫溢决口,失去控制功能。
驻马店地区的主要河流都已决堤并溢出。整个地区东西长300公里,南北长150公里,60亿立方米洪水狂流,漫过汪洋。因为8月8日老王坡滞洪区主河道堤防决口,约6543.8+0亿立方米洪水流入汾泉河流域。9日晚,洪水进入安徽阜阳,泉河多处决堤,临泉县城被淹。
据了解,8月5日17时,水库上游普降暴雨,板桥水库管理局院内积水超过1米,库区电话中断。管理局与水库上游的龙王庙、桃花店等雨量站失去联系。
8月7日19: 30和8月8日00: 20,水库管理局利用当地驻军的军用通信设备,向上级部门发了两次特别紧急电报,要求用飞机炸毁副溢洪道,以确保大坝安全,但均未能达到上级领导。8日1: 40,水库管理局第三次向上级发来专电,报告水库决口。4时,水库当地驻军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对讲机天线搬到屋顶,将溃坝情况通报驻马店军分区,并上报地委。同时,水库驻军用信号弹向下游群众报告险情,进行紧急转移,但由于没有事先约定,未能成功。
-突发洪水
道文成公社死亡227户,死亡9600人...
遂平火车站50吨车厢被冲走5公里,铁轨被拧成麻花...
8日凌晨,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冲出板桥水库决口,以每秒6米的速度冲向下游。首当其冲的文成公社受灾最为严重,227户人家死亡,9600人遇难。
8日上午1时板桥水库溃坝后,仅过了一个小时,洪水就冲进了45公里外的遂平县城。有人在途中被电线电线勒死,或冲入涵洞窒息而死。洪水越过京广铁路高边坡时,更多的人掉进漩涡淹死了。
不到6个小时,板桥水库下泄洪水701亿立方米。遂平县有830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一片汪洋。洪水过后,没有村庄,无论大小。
65438+1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60亿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流淌。劫后余生的人回忆,板桥水库24.5米高的大坝决口时,洪峰听起来像是滑坡,形状像是翻江倒海。所到之处,建筑和树木瞬间消失。主流的水面上,人头攒动,拼命挣扎,呼救。遇难者的尸体和猪、羊、牛、马、鸡、鸭等动物的尸体随水漂流。石磨被河水冲走了,链轨拖拉机和重型机械车床随着河水翻滚。遂平火车站50吨火车车厢被冲走5公里,铁轨被拧成麻花...
洪水过后,只剩下一片灰色的土地。河沟里,泥泞不堪,人畜尸体,横七竖八,惨不忍睹。板桥水库以东4公里的大路陈村村民后来这样描述:“远看是白的,远看是空的。进村没有路,只剩下一棵树。”
据统计,在这场暴雨中,河南驻马店的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朱沟、天岗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几个小时内发生溃坝。河南省30个县市,17.8万亩农田受淹,1015万人受灾,2.6万余人死亡,524万间房屋倒塌,30万头耕畜被冲走,贯穿我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走102公里,交通中断16。
——“7503号”台风移至河南。
●历史罕见暴雨导致水库决堤。
据气象资料显示,8月4日,1975,中国第3号台风(“7503号台风”)穿过台湾省岛,在福建晋江登陆。此时,正当南半球澳大利亚附近的空气在北半球爆发时,西太平洋的热带辐合线北跳,导致登陆台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在陆地上迅速消失,而是以罕见的强度,越过江西,越过湖南,突然绕过常德,越过长江,来到中原腹地。
8月5日,神秘的7503号台风突然从北京中心气象台的雷达监测屏幕上消失了。由于北半球西风带的调整,7503号台风北上途中无法东转,因此“在河南停少动”,导致灾情发生。
“停滞不动”的具体区域在伏牛山脉和桐柏山脉之间的大弧形地带,这里有大量三面环山的马蹄形山谷和夹在两山之间的峡谷。偏南气流在此剧烈垂直运动,加上其他天气尺度系统的参与,造成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也是水库决口的重要原因。
据记者了解,当时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只绘制了这一地区100 mm的降雨量,因为当时没有科学的认识,无法得出非常准确的结论。
-检修大坝,专家建议被忽视。
●人们心目中并不存在“溃坝”这个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在其著作《千年大坝》中介绍,1950年夏季的淮河洪水促成了同年10月国家作出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这一决定明确了治淮“边蓄边排,边集资”的方针,具体制定了“在上游修建水库,总体推进水土保持,以拦洪兴修水利为长远目标”和“在低洼地区举办临时蓄洪工程,整治洪汝河河道”的战略部署。“淮河大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在“治淮战争”中,红河上游修建了石漫滩水库,汝河上游修建了板桥水库。据介绍,当时水文资料很少,设计洪水和工程标准很低。在工程应用中,板桥水库发现输水隧洞裂缝和土坝纵横向裂缝,故在1955—1956分别扩建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根据苏联水工建筑物百年一遇设计和千年一遇校核,板桥水库洪水标准决定加高大坝3米,坝顶高程116.34米,防浪墙高程117.64米。新增副溢洪道,宽300m,底高程113.94m,加上原溢洪道和输水隧洞,最大泄洪能力1742立方米,最大库容4.92亿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3.75亿立方米。根据石漫滩水库50年一遇设计和500年一遇校核,确定大坝高度为3.5米,坝顶高程达到109.7米,防波堤堤顶高程为111.2米。加固后最大库容9440万立方米,其中蓄洪7040万立方米,最大泄流能力390秒立方米。
板桥、石漫滩水库加固扩建后的三年间,中原地区的水库建设蜂拥而至,至今未收。从1957到1959这两年间,驻马店地区共修建了100多座水库。
1958期间,河南总结了何穗流域山区兴修水利的经验:“以蓄为主,以小规模为主,以公社队自办为主”。时任河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的陈星当即表示反对:在平原地区,重蓄轻排,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地表水过多会造成渍涝,地下水过多容易导致渍涝,如果人为维持地下水位过高,则有利于积盐碱害。涝、涝、碱的结合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陈星的建议被忽视了,“集中存储”的经验被广泛推广,并很快推广到安徽。在安徽省,不仅丘陵地区涌现出大量小型水库,淮河流域的河流也被一系列“堤坝”堵住,导致淮河流域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出现致命的“肠梗阻”。
陈星是远东最大的平原水库——河南驻马店宿鸭湖水库的设计者。水库的修建与大跃进同时发生。河南省水利厅一位前领导认为原设计过于保守,擅自做了几处关键改动。比如,他认为“闸门设计太大”,就把原设计的12孔排水闸门砍掉了7个闸门,只留了5个闸门。同时遭遇淮河、豫皖交界的板台分洪闸:闸门孔原按800秒立方米排水量设计,共9孔,但由于“重在蓄”的思想指导,人为减少了水文资料,只建了7孔;1959完成开闸后,在1961人工封堵两孔。
在1961开始的“整改”中,河南省对全省水库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废弃了一些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存在隐患的水库,其中包括一些大型水库。
但是,指导思想的错误并没有真正扭转,回灌水灌溉、忽视河道整治、重利轻弊的倾向依然顽固存在。截至1960年底,驻马店地区新增水库100多座。相比之下,鸿儒河的泄洪能力不但没有增强,反而逐年下降。
事实上,在8月特大洪水1975之前,淮河上游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河道通气不畅,堤防不牢,很多“病堤”隐患没有清除。更严重的是,人们对板桥、石漫滩等大型水库可能溃坝的潜在危险没有警觉——准确地说,“溃坝”这个词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本不存在。
人们过于相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等既定的洪水标准,自信石漫滩水库能控制50年一遇的洪水,在500年一遇的洪水中自保。板桥水库可以控制100年一遇的洪水,在1000年一遇的洪水中可以安全。没有人见过“千年一遇”的洪水,所有数据都是根据人们掌握的有限史料推算出来的。1975年8月,真正的洪水来了。从天而降的暴雨让人目瞪口呆:它的降雨量是“千年一遇”设计标准的两倍!
——重蓄轻排,必然对水环境造成破坏。
●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陷入了一些误区。
溃坝造成的冲击灾害对鸿儒河流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排水不畅和高洪水造成的浸泡灾害更是加剧了这场灾害的损失——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陷入了。
一些误会无疑成为了这场灾难的另一个源头。
当时,由于宿鸭湖水库尚未脱险,水利专家陈星建议用爆破的方法炸开挡水部位,加快泄洪速度。该方案经国家有关领导批准后,于8月14日正式开始爆破,用了整整两天时间完成了全部工作。爆破后,河南大量洪水向下游倾泻,造成淮河中下游地区紧张。多年来,淮河一直被重蓄轻排的指导思想所害。溢洪道上早已丛生围堰,泄洪能力下降30-40%。一路上淮河平堤流水,险象环生。水利专家指出,多年来,人们从对“水库”永无止境的需求中,通过强调利而忽视弊,强调水库建设而忽视河道整治,尝到了“无情水火”的真正滋味。
14板桥、石漫滩溃坝后,原水利部副部长李锐在三峡工程论证中意味深长地指出,决不能片面强调水库的作用,不能忽视河道整治。他说:“对于河流防洪来说,堤防的作用是绝对的,对国内外各大河流来说都是最有效的措施。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但它并没有显示出组织者的才华和宏伟。但我相信,只要地球存在,河流存在,堤防的作用就是永恒的……”
专家说,陈星在20年前就指出,无论采用什么计算方法,无论如何改善已建水库的管理,无论信息出现时指挥多么顺畅,都势必对水环境造成破坏。但是,为什么陈星的意见不仅没有被重视,而且直到他被政治清洗后灾难降临才开始使用呢?看来决策和人事失误的制度原因值得深思。
——暴雨警示全国水利工作。
●时任水电部部长的钱表示,“责任在水电部”。
1975年10月下旬至165438年2月上旬,水电部在郑州召开全国防汛水库安全工作会议。钱部长说:“……责任在水电部,我首先要负主要责任。由于过去从未发生过大型水库垮坝事故,存在麻痹思想,认为大型水库问题不大,对大型水库安全缺乏深入研究。二是水库安全标准和洪水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对于水库安全标准和洪水计算方法,我们主要采用苏联的规定。虽然做了一些改进,但并没有突破框框,研究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甚至没有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做出符合中国情况的规定。三是水库管理工作抓得不好。对防汛中的指挥调度、通信联络、备用电源、报警系统、必要的物资准备等也缺乏明确的规定。板桥、石漫滩水库,在防汛最紧张的时候,电信中断,失去联系,指挥不灵,造成很大的被动。”
钱还说:“板桥和石漫滩水库工程质量比较好,建成后会带来很大的效益。但由于施工期缺乏水文资料,洪水设计结果很不可靠。1972板桥水库发生暴雨后,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进行了洪水复核,但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没有提出相应的措施,所以防洪标准其实很低。”
钱认为,“7.5.8”暴雨是对治淮工作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对全国水利工作的一次警示。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水平。总结治淮25年的经验教训,对洪水作出充分估计,从气象和历史特点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没有一个气象站预测到这场大雨。
●驻马店老预报员至今感到愧疚和抱歉。
对于那场暴雨,从中央气象台到河南省气象台,再到驻马店市气象台,都没有人报。今天,驻马店市气象局70岁的预报员孙灵喜和王根元,提起那场不期而至的暴雨,依然感到愧疚和惋惜。
事后,专家分析了“75.8”暴雨无法准确预报的原因:首先,“7503”台风的路径过于隐秘,打破了台风在内陆地区大规模释放能量的规律,让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其次,预报员经验不够丰富,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我国的气象科学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很多基层气象台还是靠气压温湿度曲线加看天的老模式。再次,观测手段落后,通讯工具陈旧。之后,各级气象预报员调整预报思路,以联合攻关的方式分析本地台风致洪暴雨的成因和防御对策,建立了多种致洪暴雨天气预报模型。
据河南省气象台孔海江等人预测,2008年河南省很可能发生一次由登陆台风引起的区域性暴雨。因此,今后河南省的防灾任务依然艰巨。
-暴雨灾害不仅仅是预报的问题。
●当时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气象专家总结了很多经验。
9月16日,记者见到了天气动力学和数值预报专家、国家气象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春,他长期从事天气预报和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建设和科研工作,经历了“7·8”救灾。
李泽春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气象预报员。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他的话语依然沉重。“这次经历让我深深感到气象工作者的责任重大!”李泽春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做了大量的调查,总结出的许多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他说,首先要重视气象研究在国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气象工作必须强化业务观念,进行完善的管理、长期的积累和气象研究;同时,一线气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气象知识。“洪水发生时,郑州有气象雷达,但因为停电,没有留下任何信息。”这件事至今让李泽春耿耿于怀。他认为,应该把气象、水文、环保、林业、农业等部门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环境观测网站,最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为科学服务和应用。
"暴雨不仅仅是预报的问题。"李泽春指出,“人祸”在那场灾难中同样突出。主要表现在当时的水库建设“重蓄水灌溉,轻河道整治”,在一些水库建设中“又快又好省的典范”,违背了科学规律。此外,当灾难发生时,社会组织也有问题,他们不知道如何疏散人群和救灾。因此,地方领导部门要高度重视全社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同时进行科学救灾,形成良好的科普舆论氛围。
李泽春也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些新情况值得警惕。“当年化工厂少,洪水过后留下的后遗症相对较少。现在有些地方发展化工,工厂建在坝区。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污染是无法估量的。这个问题在新奥尔良的台风中已经出现了。”他认为,一些大型化工厂的选址必须经过气象、水利等部门的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