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勘行业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一、地质勘查全行业队伍的基本情况
(一)地质勘查行业人员
截至2006年6月5438+2月31,年末全省地质勘查单位从业人员31252人,其中地质勘查从业人员705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29人,中高级技术人员847人,比2005年增加165438+。中级技术人员1371,比2005年增加21%。全省地勘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收入21.600元,比2005年增长27%。退休人员23138人,人均费用1.1.3万元。
(二)地质勘查资质
全省共有地质勘查资质单位45个,资质类别11,甲级、乙级、丙级资质133个。按单位获得的最高资质统计:20家单位获得1以上甲级资质,占比44.44%;1以上乙级资质的单位有8个,占17.78%;1以上取得丙级资质的单位有17家,占比37.78%。按资质等级划分,甲级资质37个,占比27.81%;乙级资质37个,占比27.81%;丙级资质59个,占比44.36%。按资质类别统计:区域地质调查5项,占3.76%;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有19个,占14.28%;41固体矿产勘查,占30.83%;液体矿产勘查9项,占6.77%;1气体矿产勘查,占0.75%;地球物理勘探11,占8.27%;化探5项,占3.76%;遥感地质调查2项,占1.5%;勘查项目27个,占20.3%;岩矿鉴定与测试11,占8.27%;选冶加工试验2个,占1.5%。
二、国有地勘单位的经济发展
(1)资格
截至2006年6月5438+2月31日,我省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34家,占有资质勘查单位总数的75.56%。甲级、乙级、丙级分别有19、6、9个单位,占比分别为42.22%、13.33%、20%。甲级、乙级、丙级资质分别为36、39、38,占比分别为365、438+0.86%、34.565、438+0%、33.63%。2006年,省地矿局地勘职工平均工资收入24600元,增长12.9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33900元,增长23.22%。退休人员4711人,比2005年增加307人。2006年退休基金9565.75万元,增加16.66%。
(2)基本经济情况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收入1.44821.700元,比2005年增长9.89%。地质勘查费用24903.75万元,其中省级地质勘查费用约2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资金4900万元。生产增加值48592万元,增长65.438+08.14%,储蓄和收入6802万元,增长20.83%。截至2006年底,资产总额为18397.98万元,增长13.77%,其中生产性资产和专用仪器设备为32542.4万元,增长8.57%。负债总额为1176076万元,增加11.81%。总收入1448217000元,同比增长9.89%。总支出1401017700元,增长7.62%。省煤田地质局2006年资产总额为43906.65万元,2005年为35519.33万元,增长23.61%,其中生产性资产为12940.81元,2005年为10.930。负债总额为22492.27万元,2005年为195556.96万元,增长1.5%;总收入12638.25万元,较2005年的9074.47万元增长39.27%;总支出为1154315000元,2005年为87078600元,增长32.56%。
(三)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矿局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91项,其中大调查15项,资源补偿项目6项,中央财政补助2项,局地质勘查费62项,省勘查基金6项,基金6533.4万元,收入91.2953万元,其中西藏矿产勘查425万元。完成钻探38557米,隧道勘探5418米,管沟勘探100269立方米。2006年,省煤田地质局从事公益性地质勘查,获得中央和地方地质项目专项资金1,91,主要用于省内找煤项目,其中国家资源补偿项目3个,中央财政补助勘查项目1,省专项勘查资金项目5个。
(四)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的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矿局商业性矿产勘查服务收入* * 1,477,739,900元,其中* *矿产勘查项目277个,收入41,694,6438+0,000元。完成钻探13689米、隧道勘探13965米、管沟勘探55517立方米的实物工作量。从事灾情评估、处理等1441项目,收入4764.36万元。2006年,省煤田地质局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地质工作,主要由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在云南、贵州从事,获得劳务收入30614500元。
(五)矿产开发的基本情况
2006年,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所属单位持有各类矿山13个,其中国有独资1个,总投资2654216万元(含矿权)。2006年收入146131900元,同比增长48.97%。此外,正在建设和规划的矿山有9个,包括在云南施甸铅锌矿的股份制投资。2006年投入5000万元进行矿山开发,3家公司开始试生产。省煤田地质局隶属于省197煤田地质勘探队,参与省内煤矿开发,2006年收入350万元。
(六)工程勘察和施工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有15个勘察设计单位,其中综合甲级勘察单位3个。* * *施工企业6家,其中总承包资质1房屋1。2006年承担省重点项目44项,省外承担勘查项目23项,阿联酋海外承担地球物理勘查项目1项,省外支付工程款5898万元。建筑业承担省级重点工程23项,省外工程14项,结算工程造价5533万元。2006年,省煤田地质局从省196煤田地质勘探队下属的工程勘察施工中获利3087.3万元。
(七)其他行业的基本情况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主要从事产品深加工、测绘测试、遥感、联营酒店、冶金粉体新材料、化工、机械加工、印刷。注册资本总额为13457万元。2006年收入34655.89万元。2006年省煤田地质局其他行业收入344.7万元。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的主要经验
(一)以结构调整为抓手,突出地质找矿主业
近年来,我省在推进地勘行业改革过程中,积极调整地勘行业经济和人才结构,推进主辅分离,大力发展工程勘查、矿业开发等产业,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向主业倾斜,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主要方法:一是通过地质勘查资质注册,整合我省地质人才,提高地质勘查单位技术装备水平。二是以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为我省公益性地质勘查单位的龙头,加大对地质调查院的人才和资金支持,整合地方勘查单位的人才和设备资源,切实履行主业的公益性社会职能。三是不断拓展地质勘查行业服务范围,树立大地质理念,按照国务院要求大力推进地质科技进步,满足农业地质、城市环境地质等新领域地质工作要求,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地质工作服务。四是在全面建设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采用现代股份制,建立健全先进的项目管理体制。五是出台了《矿业权开发探矿权管理办法》,明确了矿业权管理中的权利义务,鼓励地勘行业发展,进一步加强了矿业权开发管理。矿业开发已成为我省地矿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在矿业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落实地质勘查单位内部管理的运行机制。
制定了地勘单位政企分开管理的指导意见,在地勘单位实行两制融合,政企分开,实行不同的管理机制,分别管理。从事地质勘探、生产、经营的实体都实行企业化管理,按企业机制运作,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将非经营性资产交给企业管理,努力开发利用好资产资源,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安置帮扶落实,切实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三)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针对地勘单位二级单位和实体多、项目资金投入复杂的特点,积极推进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加强内部管理为重点,以“八个现代化”为重点,扎实推进企业改革进程:精简管理机构;干部选拔的民主化;劳动形式多样化;明晰的产权制度;资本运营集中化;地质勘探的商业化;生活基地的财产;退休管理社会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减少管理人员,以企业标准建设新的地勘单位,建立精干的管理服务队伍,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机制。
(四)抓大放小,集中力量抓好优势产业的优势环节。
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多种经营,有进有退,集中力量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含量高的规模以上企业,想方设法采取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树立品牌、鼓励出口、开拓海外市场等措施,促进矿山企业的成长壮大。对个别缺乏竞争力的小企业,实行退出机制,妥善处理。把桩基、机械加工、房地产等地勘延伸产业从整个地勘经济中剥离出来,实行企业化管理,按企业机制运作,并探索成立股份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通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放开搞活地勘单位的小企业。
四、国有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思路
(一)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资良性循环机制
“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将安排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国有地勘单位和省属国有煤矿企业按照1: 1的比例配套),委托有属地管理的国有地勘单位在省级煤炭勘查规划区开展煤炭资源调查、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在武夷成矿带重要成矿远景区开展初步地质勘查。除煤质好、矿床规模大的煤炭资源外,勘查成果优先分配并同意出售给省属国有煤矿企业,其余以市场竞争方式出售。收入主要用于地质勘探和再投资,实现滚动开发。
(二)科学编制和实施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规划。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精心组织编制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规划,优化我省地质工作布局,引导地质勘查资源合理配置。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规划纳入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通过年度计划、勘查项目、专项措施予以落实。
(3)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
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勘队伍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03〕76号)中的各项政策,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十一五”期间,将逐步落实属地化国有地勘单位房改所需资金,解决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等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现有土地需要改变经营用途的,可以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法收储,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收入主要支持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
(4)扩大地质领域的对外开放。
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鼓励外商投资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保护外商在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的合法权益。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企业和地质勘查单位对我省紧缺的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开采,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强与省外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区的合作和技术交流,不断提高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效率和水平。
(5)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
重点加强武夷成矿带和存在重大地质问题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调查。力争用10年时间,完成我省东部1: 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西部重要成矿远景区1: 5万区域矿产远景调查。抓紧福建省地质图、福建省矿产图、福建省煤田地质图的修订工作,为社会提供有效、高效的地质信息服务。加强农业地质工作,积极开展沿海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近海养殖业,改善人居环境和防治地方病提供服务。加强城市地质工作,在福州、厦门、泉州等中心城市开展地质调查,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动词 (verb的缩写)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地勘单位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历史包袱重,退休人员多,地质投入资金不足,一些地勘单位技术装备落后,难以满足勘查工作的要求。
(2)地质工作科技人才队伍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研究能力不高。由于地矿系统生活待遇差,地质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特别是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地质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短缺,导致人才危机。
(2)对策和建议
(1)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地矿系统的投入,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改革途径,研究并加快制定地勘单位改革的具体方案和配套政策,重点解决地勘单位在社会保障、职工住房、离退休人员待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2)发展地质教育,加快人才培养。发展我省地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地质学科建设。省教育厅应根据地质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省内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地质专业学生的招生规模。国家奖学金和贫困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向地质专业学生倾斜,鼓励学生报考地质专业,鼓励毕业生到地质一线就业。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制度。国有地勘单位要依托重大地质勘查和科技攻关项目,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负责人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技术骨干。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工资分配政策应向野外地质工作者倾斜,完善补贴政策。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为稳定地质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