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民兵碑文赏析

一杆英姿飒爽的五尺炮,黎明照耀战场。

中华儿女就是这么好奇,不喜欢红衣服,爱武装。毛泽东手书* * *一共有五张,其中一张署名为1960 65438+2月,最终版本修改于1961 2月。这首诗后来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版的《毛泽东诗集》中,题为《为女民兵题词》。诗中“红妆”“武妆”中的“妆”字已改为“戏服”,“飞升”也改为“时髦”。此后,毛泽东的《为女民兵题词》通过各大媒体传遍全国,并被设定为歌词,在全国各地传唱。

“英姿飒爽的五尺炮,曙光照耀演兵场。”是对女民兵“演兵”的艺术总结。题写在照片上的诗,可以用诗意的语言来概括。在这里,作者用“黎明的第一道曙光”来表示时间,用“军事领域”来描述特定环境的“空间”。在这个特定的时空里,掀起了一股“全民皆兵,随时准备战斗”的尚武氛围。至于照片中女民兵的模样,诗中并没有像小说那样多方面描绘具体的人像,只是选择女民兵背上的“五尺枪”作为特色“非有机”符号造型的主体。

枪是士兵的第二生命。因此,女民兵身上的枪已经完全人格化,成为她作为军人整个“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在从外部观察实际写法的基础上,勾勒出人物的气质和神韵。“英勇善战”是对女民兵最贴切的概括。根据照片题写的诗词,重点应该是人物的“精神”,而不是照片中立体形象的“形”的再现。因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无论如何都不如照片中的形象直观生动,而照片中形象的清爽素描,才是诗的巧妙之笔。

“中华儿女就是这么好奇,不喜欢红衣服,爱武装。”,是直接评论照片的形象。作者反对在诗歌中“大声说出来”。他说:“诗歌要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白。”但是,作为题跋诗,就像古代的题跋诗一样,不仅是允许的,而且可以是它的一个特点。沈德潜在论杜甫题画诗时曾精辟地指出:“方法不是建立在彩画之上的。比如画一匹马和一只鹰,一定要讲真马、真鹰,然后从真马、真鹰来讨论,后人可以借鉴。”所以在“谈真马鹰”的基础上,把“谈”当作一种方法,一种“模式”,一种画诗的风格。

作者在诗歌中运用了特殊的议论方法,是对女民兵精神的升华。“中华儿女千奇百怪”,作者将艺术视野从照片中单一具体的女民兵,提升到更为众多、更具普遍性的“中华儿女”整体形象。有许多非凡奇特的伟大抱负,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不爱红装,爱三军”。这里的“武装”既可以指士兵的装束,也可以指“武装斗争”。中华儿女热爱的不是传统的“红装”,而是与中华民族的自立、腾飞息息相关的军人“武装”。作者从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热情讴歌中华儿女尚武之志。

作者用想象之笔来描绘,用理性思维来论述,使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本文从生动的女民兵形象入手,抒发情感,将女民兵形象美提升为精神美,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描写了不喜红装、爱武装的女民兵朝气蓬勃,成为不可多得的赞美女性的佳作。

参考资料:

1,曾宇。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2: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