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有哪些救亡图存的运动?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清末洪秀全(天王称号)建立的政权,前身是1843成立的“拜神会”。1851年建立太平天国,1853年定都天京(今南京),占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直到1864年天京失陷,存在了13年。太平军全盛时期兵力超过百万(其中女兵超过十万)。

太平天国是数百万贫苦农民为了生存和追求平等公平,以牺牲精神发起的革命运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政治制度未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理想。

据估计,太平天国运动杀害了大约2000万人。据估计,1850年中国人口约为410万。中国经过太平天国、捻军和穆斯林,人口下降到1873年的3.5亿左右。“在我国整个历史上,如果把内乱和外患结合起来,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仅次于今天日本侵略的战争之一。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从1861(咸丰十月底开始)到1894,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统治阶级在如何解决一系列内忧外患的问题上,分为“洋务派”和“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发展新兴产业,增强国力,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在抵制商品输出、促进思想解放、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仍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资产阶级改良派:1898年的改革运动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9月21)的一场变法运动。这一次维新主张光绪皇帝亲自领导政治体制改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升职太快,所以改革遭到相对保守势力的反对,最后演变成政变。维新派被杀,慈禧太后获得实权。

维新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批热衷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了革命的道路。由于政治改革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于在原有体制内推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而是主张大刀阔斧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最终导致清朝覆灭,中国两千年帝制终结的革命家。此外,朝廷中一些比较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被降职,其他人大多被排挤出中央政府;间接也造成了后来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宪政: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沿袭清朝的民国称之为耻变法,香港称之为清末维新,日本称之为光绪变法,是清末中国的一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运动。

清末新政多为辛丑和约后清廷推行的政策,因为当时反清情绪高涨,革命党开始深入人心。各省咨议局的精英,加上归国留学生和新军,是后来辛亥革命的主要响应者。中国的警察制度始于清末。民国初年的官僚和国会议员,大多是清朝的省咨议会成员。仅靠革命党的微薄力量,无法创造民国初年党的政治规模。立宪运动虽然是清廷的缓兵之计,但普及了民权观念,促进了民众的自省精神。

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国共合作)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发生在宣彤(1911)的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帝制,建立了共和国。这场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在中国农历中,1911为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和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天皇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共和制。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极大地促进了民主共和理念在中国的传播,确立了民主共和的价值观。

第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又称骗丑之战或甘宁之战,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民国二年)在中国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又称“袁之战”。

宋遇刺引发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一个不幸的开端。建立民主国家的许多必要措施(如军队国有化、民选议会、法治等。)之后失去了健康发展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明目张胆的军事干预,一次次的革命和反革命,导致了一次次的军事灾难。袁世凯在事件中的责任是借不到钱,之后的历史也证明了他的野心。

全国保护运动

保家卫国战争(又称保家卫国运动、保家卫国运动、反帝战争;民国四至五年期间,即1915-1916),是中国近代的一场内战,起因是1915年袁世凯在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蔡锷和。袁世凯军队受挫,南方其他省份后来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下宣布废除帝制,几个月后去世。

保家卫国战争标志着民国成立后南北分裂的开始。袁世凯原本是一个具有民国法制的大总统,却因为野心勃勃要称帝,与亲人疏远。来自南方省份的士兵用军事力量反抗北京政权,但中央政府无法制服它。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中没有能统领全国的强人政治家。之后原北洋军阀混战,分裂局面持续十余年。经过多次内战,蒋中正在抗日战争前巩固了政权,这种局面基本上得到了改变。

宪法保护运动

护法运动(1917 —1922)是指孙文领导的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在中国国民党历史上,又称为“三次革命”。所谓“保法”,是指捍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北洋独裁的伪共和国,重新建立新共和国的民主法制。

从全国的巨大变化和影响来看,保法运动具有相当的实际效果。也为国民革命军日后北伐统一中国开启了成功之路。

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北伐战争是中华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至1928年向北进军打击北洋政府,将中国大陆统一在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旗帜下的战争。北伐于1926年7月9日正式开始,蒋介石任总司令。完成于1928 65438+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改旗易帜,名义上向国民政府投降。

国民政府的北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向北两次统一全中国的例子(另一次是明朝对元朝的北伐)。虽然它实现的统一在很多方面只是形式上的,但当时有“军事北伐,政治南伐”的说法。五卅运动爆发后,随着中国国民党北伐战争的推动和成功,中国反帝爱国的民族运动空前高涨。而北伐造成的国力长期衰弱和自身国人自相残杀的后果,才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三年后八年抗战的诱因。

无产者: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

内战

在第一次国共内战(土地革命战争)中,国军取得了对中共南方根据地的第五次战役胜利,红军向陕西延安进军。由于Xi事件、日本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双方停战近十年。二战结束后,第二次内战(解放战争)随即爆发。结果中国大陆及大部分沿海岛屿被中国共产党攻占,中华人民共和国于6月1949+10月1在北京成立。

中国共产党认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特别是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的生存和发展,是从属于帝国主义的。它们代表了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他们的政治代表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右派。民国时期,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手段夺回权利和土地,成为人民寻求生存权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