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篡改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皇帝。正是他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推向了繁荣的顶峰。由于他在文治上的武功,历代都把他当作贤明君主的代表。但是,关于他登基的过程,有各种各样的传说。野史和民间传说中,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长兄李,逼迫父亲唐太祖李渊退位而登基的,可谓残暴暴虐。然而,根据官方记录,李世民在创建唐朝的过程中努力工作,是推翻隋朝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打下基础,登上王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那么正史中的记载是真的吗?李世民继位后,是否篡改国史以维护自己的地位?这就要从大唐的开国过程说起了。据史料记载,李渊有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逝),四子元吉。唐高祖家世显赫,威望颇高。杨迪皇帝对他非常怀疑,唐高祖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保持低姿态并将其隐藏起来。虽然长期不忠,但一直按兵不动。这一时期,由于朝廷的苛捐杂税和连年战乱,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农民起义比比皆是。李渊趁机在乱世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开始觊觎天下,但他自我成熟稳重的性格一直被隐藏着。即便如此,杨迪还是派留守的王维和高君雅去刺探李渊,而李渊在朝廷耳目众多的情况下,急需一个可靠的助手帮助他。《温大牙大唐创业记》是关于李父子建立大唐的最早记载,其亲身参与了晋阳反隋起义,其记载具有很高的真实性。根据这本书,当时只有两个儿子世民受到唐高祖的信任,因为其他儿子都不在身边,所以他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年轻勇敢,自然是唐高祖最得力的助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年底,李渊奉命南下镇压起义军,北突厥趁机攻占太原留守管辖的玛依(今山西朔县)。杨迪大怒,派人去囚禁李渊。唐高祖很生气,就想起兵,但因为身边只有李世民一人,李和李元吉还在河东,兵力分散,不是起兵的绝佳时机,只好忍住。然而,由于土耳其人猖獗,杨迪下令赦免李渊,让他留在太原阻止土耳其人。一旦有机会,唐高祖不会轻易放过。他立即通知程健和元极,让他们立即准备起兵。于是李在河东召来英杰,在晋阳拉拢招贤纳士。不久,程健、元吉和唐高祖的女婿柴绍相继抵达太原。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渊命刘文静在晋阳伪造杨迪圣旨一份,在太原、雁门、玛依三县招兵买马。二月,唐高祖乘刘武周反隋之机南下汾阳宫(今宁武南),以防备刘武周为名下令招兵。同时,李渊向突厥可汗投降,获得了突厥人的支持,解除了被突厥人袭击的后顾之忧。经过这些准备工作,终于起来反对隋。由于他准备周密,计划周密,兵多势众,个个骁勇善战,一路上势不可挡。他们迅速攻打西河城,入城后不犯任何罪行,安抚百姓,重操旧业,获得百姓的支持和信任。七月,唐高祖封李元吉为镇北将军,驻太原,掌管太原一切事务。唐高祖亲自率领三万人,立誓班师,改旗易帜,直逼关中。不到半年,他就推翻了隋朝的统治。由此可见,太原起义的整个过程,包括前几年的苦心经营,都是由李渊一手操办的,他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的建立主要功劳应该在他身上。一向以“英雄”自居、勇敢有为的李世民是李渊的得力助手和积极配角。然而,在《旧唐书》、《新唐书》、《资同治鉴》等正史中,事实却被歪曲了。《旧唐书》记载,杨迪南巡江淮时,瓦岗寨农民起义如火如荼,严重威胁了隋朝的统治。李世民见势不妙,便与刘文静商议起兵之事,并做好了一切计划和安排,只将起兵之事告诉了父亲李渊。唐高祖听到后很害怕,但他是被当时的紧急情况所逼。没有商量的余地,他只好无奈地听从李世民的安排,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新唐书》和《子同治简》都沿袭了这一说法,将太原起兵的主要功劳归于李世民,而李渊则成了被动角色,从而使李世民成为起兵反隋、开创唐朝的主要人物。这种矛盾的原因与李世民登基后重建史书有关。通过玄武门政变以次子的身份登基,并杀死了自己的亲弟弟李,这无论如何都是不符合正统和伦理的。为了掩盖这种残暴的行为,为自己的登基建立合法性,李世民决定设立史家,编纂国史,于是下令建立宰相监督编纂国史的制度,使得史家很难按照统治者的意图来写历史。李世民在位期间,多次违规要求看国史和朱朱,并为自己辩护说:“现在要看国史的人都有善举,但不需要讲。如果他们不好,也要向他们学习,让他们修改耳朵。”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李世民的一再要求下,“凌轩等人删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二十卷,列在表中。”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历史学家把李世民“宣武门之变”的动机写成了“保国利民”的义举,严重歪曲了历史事实。按照李世民的意图,贞观密契在写《太宗实录》和《太宗实录》时,极力描写李世民在武德时期的贡献,极力抹杀太子的功绩,降低唐太宗李渊的作用,把太原起兵的阴谋说成是唐太宗的精心策划,而唐太宗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李世民是开创唐力和王业的人,而王位本应是他的。唐高祖退位后,他本应继承王位。因此,李世民登基是理所当然的事。还有一种解释是李世民出于当时政治需要,想修改国史,抬高自己在太原军中的地位,贬低李渊的贡献。他让贞观密契尔在太原把李渊的主动起兵改为被动起兵,以此来把李渊塑造成一个忠臣形象,从而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当要下令逮捕李渊时,李渊不得不反击,李世民和刘文静设下圈套使他走投无路。而且在起步的时候,李渊曾经号称“愿大阵仗,远迎主”,以至于。显然,这种描绘有利于李世民维护统治。李世民之所以把自己的叛逆事迹加到自己身上,是为了强化自己的真命天子形象,这与他要求史家在撰写唐太宗实录时,尽量渲染他出生时“二龙戏外,前后三日而走”的愿景是一致的。他还要求史家在描述太原起义的过程中,尽力描述他非凡的谋略和勇敢,这进一步证实了他是克明哲科的一代君主,继承了他的命运。这种说法多是基于心理和逻辑的推测,没有太多的历史依据,也算是一种另类的解读。可见,李世民继位后修改创业国史是毫无疑问的,而他修改国史的首要目的是掩盖“玄武门之变”的恶劣行径,使其继位光明正大、顺理成章,在正统中获得合法性。至于他是否有其他目的,我们今天很难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