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大名石?

明清时期,奇石被搜刮玩到了破山、削石、钓鱼的程度。尤其是上一代留下的很多老石头,吸引了藏家的注意,不惜重金购买。当时江南是最繁华的地区,士绅文人隐居,也是太湖石等奇石的起源地,所以这里聚集了很多优秀的产品。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曾根据“说岩之美者,透、漏、薄”的三字观,将三块奇石誉为其佼佼者,从这三块名石的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当时寻奇石的全貌。

三大名石之首是苏州太湖石峰瑞云峰(今苏州十中),曾被民国元老李根源评为“苏州城四大奇观”之一。山峰高5米多,宽3米。它像一只巨掌,嵌在空中玲珑有致,层层叠叠,如云朵奔腾澎湃。据说有70多个小孔,非常漏,透明,有褶皱。它是“透明”的典型,有“天下研究一巧钉”的美誉(明代袁宏道)。这座山峰是宋徽宗“花石岗”的遗迹。原名“小谢古”,出土于苏州太湖洞庭西山,因故未能北运,被弃于荒野。明初是县里有权势的人给的。几经辗转,被嘉靖年间武城财主董适买下。不久,东施娶了太仆寺的小姐徐太师。徐家很喜欢这块石头,董氏就把它作为嫁妆送给了他。运到苏州徐私宅东园,改名瑞云峰。后来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太湖另一石峰,位于上海豫园内,高3米多,巍峨挺立,孔洞众多,有一种独特的透漏之美,是“漏”的典型。这个峰据说也是花石类的遗迹。“这座山峰上密密麻麻的石洞如此之多,只有同类的其他名石才能看到。据说下面的洞里会烧一炉香,上面的洞都会冒出缕缕青烟。在上面的洞里倒一壶水,下面的洞都会被水溅出来。这块石头的历史上还有一段故事。在明郑德时期,它属于太仆寺的楚玉,被放置在浦东三林堂的南园。俞的女儿嫁给了豫园老板潘云端的弟弟潘。无儿无女,潘死后渡过黄浦江迎娶豫园。运进县城时,潘下令破城破,后来这个破城就变成了小南门。这说明当时的乡绅很嚣张。这个高峰至今依然存在。

另一个著名的石头是产于广东英德的石英“绉云峰”,峰高达2.6米(石英罕见的高石峰)。因其青黑色,细皱纹,“立如云,其纹比浪更摇”,是“瘦”的典型。这块石头的来历非同寻常。明末清初,广东青年吴流浪到浙江海宁。落魄时受到当地孝廉查义黄的治疗和资助,后回到家乡参军,成为广东知府。吴的特别恩人查到广东,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到了这个石峰。他非常惊讶。他摆弄着它,在上面写下了“绉云”二字。吴见查喜欢这块石头,便偷偷把它一路搬到海宁家中。当查桓伊回到海宁百客花园时,它已经站在花园里了。查一煌死后,这块石头几经易手,在嘉庆年间属于海宁的马文。马曾作《绉云石》一文,获道光年间,迎至石门玉溪镇福严寺。画家戴和蒲都有题词。于1963移至杭州苗圃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