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写意山水园林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当今园林的影响。

写意山水园是以山水为骨架,诗意表达的园林形式,文人建筑山水园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突出建筑元素。

据相关古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时期,史称“雍”。汉代称“元”。汉代在秦朝的基础上,发展了早期以园林为主的故宫游。除了布置园林供皇帝休息外,还举行庆典,处理宫廷事务。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模式”。北魏的张伦府,司马燕的碧江园、琼浦园、灵芝园,以及王武在南京修建的宫殿华林园,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园林。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战乱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再加上朝代皇帝的奢靡铺张,造园风蒸蒸日上。随着城市与乡村的日益隔绝,那些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封建帝王和达官贵人,为了享受自然景观,在附近修建园林,模仿自然景观,却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正门绿,水隐于湖”的乐趣。到了唐朝的鼎盛时期,皇宫的设计已经越来越精美,尤其是因为石雕技术已经熟练,宫殿建筑都是用玉石雕刻而成,显得格外华丽。“故宫”“东渡院”“神都苑”“翠微宫”都是前无古人。宋元时期的造园也有一个繁荣时期,尤其是在石头的使用上。在“繁荣富强”的口号下,宋徽宗正在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这一时期大量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强化了写意山水园的意境。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的建立在清代康乾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长春园等。私家园林是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的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修远、拙政园、吉昌园等。自然观、写意和意境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主要的造景手段。园林从观光逐渐发展到可以旅游居住。大型园林既模仿自然景观,又在一园中模仿名胜古迹,形成以园带园、大园带小园的风格。自然风光以山水地貌为主,植被为辅。中国古典园林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这些造园元素,而是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改造、调整、加工和提炼,从而呈现出一种凝练、概括和浓缩的性质。它既有“静态观”,又有“动态观”,从整体到局部都蕴含着强烈的诗意。这种空间组合多采用一些建筑,如亭台楼阁等来搭配景物,使景物和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