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的历史与文化
美丽的传说反映了先民的美好愿望,也为寿山石文化的延续奠定了民族特色的精神基础。
寿山石温润油腻,晶莹剔透,柔软易攻,雕刻历史悠久。在我省考古发掘中,经鉴定,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寿山石磨制的石器,说明寿山石在当时已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福州桃花山南朝墓出土的“石雕猪”,证明寿山石雕早在1500年前就已问世,并作为载体出现在墓碑上。
给民间世俗墓葬文化打上烙印。
寿山石猪的出现,代表着寿山石文化从此产生。
到了唐代,随着社会的繁荣和宗教的兴盛,寿山村的僧人就地取材,用寿山石雕制作佛像、香炉、念珠,不仅供寺院使用,还作为珍宝赠送给游客,使寿山石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这一时期的寿山石雕刻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能让人感受到寿山石文化的延伸,涉及世界观、人生观的诸多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掀起了寿山石文化推广的热潮。
65438年至0984年,福州雕塑工艺总厂举办寿山石诗会,海内外百余位学者、收藏家齐聚一堂,赋诗一首,盛况空前。
著名碑刻家钱君匋称赞诗:“千云几度登高,珍珠之珠在皖浙千雕中独树一帜,脍炙人口,贡献在坛中寿山。”65438年至0987年,总厂和地质科学院联合举办了“中国田黄石鉴赏研讨会”,从科学的角度对寿山石和田黄石进行了分析鉴定。近年来,关于寿山石的各种专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已出版近百种,蔚为壮观。
是我国工艺美术的极品品种,其中潘竹兰的《寿山石史》首次考证了南朝时期的寿山石雕刻,方宗贵的《寿山石年谱》和《寿山石百科全书》全面科学地总结了关于寿山石的各种知识,陈师弟的《寿山石图鉴》提出了三大类五大系理论,陈羲明、郑宗潭和王一凡的《寿山石鉴赏》重新划分了天黄石的产地,
王之伦出版了小说《寿山石传说》、《寿山石缘》,成为寿山石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