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是时候鼓励自己了。时光流逝,不等人。
“时不我待,时不我待”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上);
人生无蒂,如路之尘。
生命随风而逝,身体历经磨难,已不是原来的样子。
天下当兄弟,自己兄弟的兄弟为什么要相亲?
当你遇到一件乐事时,你应该快乐,你应该邀请你的邻居喝酒。
曾经的青春一旦过去就永远不会再来,永远看不到第二天的到来。
人到中年是时候鼓励自己了。时光流逝,不等人。
赞赏:
陶渊明的《杂诗》有十二首,这是第一首。尧尧先生认为前八首“言气一致”,视为同年。根据他的六句“五十年后,忽亲此事”的意思,证明是写于公元414年(晋安帝伊Xi十年),当时陶渊明五十岁,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际上是一首杂情诗,是“不限于例流,而说到事”(李善《文选》注)。正如《陶诗解》卷四所说:“诗十二首,全是愁,第八首是穷,其余全是对老板的惋惜。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感叹生命的无常,感受生命的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人生苦短”的哀叹,在《诗经》《楚辞》中已经可以听到,只是到了汉末魏晋,这种哀愁才蔓延得更深更广,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境》。这种基调在今天看来似乎是消极悲观的,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体现了人们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四句《古诗十九首》“人生一世,选举忽飘远”,感叹人生无常。蒂,即花和果实与枝、茎相连的部分。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就像一棵无根的树,一朵无根的花,没有着落,没有根,就像路上随风飘荡的尘埃。因为命运不可预知,人生不确定,各种遭遇和变化不断改变着人,每个人都不再是原来的自己。这四首诗的语言虽然普通,却充满了惊喜。把人生比作一棵无根的树,一朵无根的花,是一种比喻,再比作尘埃上的陌生人,也是一种比喻,是中国与外面的形象的比较,直接写出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流露出他最深的悲哀。陶渊明的志向虽然是“胸怀大志,逃遍天下”,但他出生在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的晋宋易前后。迫于生计,他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和痛苦中。终于在四十一岁的时候,辞官归田,不再做官。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经历,让他对人生产生了不确定感和不确定感。虽然在他的隐逸诗中,读者能感受到他旷达超脱的志气,感受到他平和冲淡的情怀,但在他的内心,却有一种幻灭的失落,一种虚无缥缈的对人生的绝望。
“既然是兄弟,为什么要骨肉相残?”继承过去,既然大家都不是原来的自己,又何必在意血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呢?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是兄弟。这个意思出自《论语》:“夏紫说:‘君子以礼待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为什么君子没有兄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争年代对和平与博爱的一种理想渴望。“玩得开心就好,争酒更好。”丰富的阅历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年龄的增长往往使人更难找到人生的欢乐和刺激,尤其是处于政治黑暗期的陶渊明。这一点在他的诗里说得很清楚:“时光流逝,我的心一点点走了。没有供消遣的娱乐,我常常担心。”(杂诗第五部)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生活的理想。他转向官场之外的自然寻求美,转向仕途之外的乡村生活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平淡、祥和、清澈、简单。“斗酒相亲”就是这种幸福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有对这一场景的描写,如:“过门时多相呼,有酒便考虑。”(《迁徙》)“太阳一进一回,锅浆就在邻居附近干活。”(《十岁春回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昼短夜长,何不烛游”;“不如饮了酒,披上万、苏”;“何不胸怀大志,走大道?”(古诗十九首)差异明显,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风华绝代永不回头”经常被引用来鼓励年轻人抓住机遇,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今天,普通读者理解这四首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陶渊明的本意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及时吃喝玩乐。既然人生如此短暂,人生如此变幻莫测,社会如此黑暗,欢乐如此难求,那就不要错过生活中偶尔能找到的小欢乐,及时抓住,尽情享受。这种“吃喝玩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本质上,它标志着人类的一种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的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观的条件下,人们重新发现、思考、把握和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陶渊明在大自然中找到了纯粹的美,在乡村生活中找到了简单的人际关系,在农村劳动中找到了自我价值。
这首诗写的时候感叹命运无法把握,读起来让人感到迷茫和悲伤。然后,它激起了一点点,诗人执着地在生命中寻找友谊、欢乐和一丝希望。最后一条慷慨激昂,让人热血沸腾。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比喻平常,质糙如玉,但内涵极其丰富,波澜起伏,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