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配额意味着什么?
所谓“碳排放权”,就是企业拥有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权利。)依法排入大气。经当地发改委批准,企业将获得一定时期内“合法”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这个“法定”总数就是配额。当企业实际排放量较大时,超出部分需要购买;当企业实际排放较少时,余额可以在碳交易市场出售。所谓“碳交易”,就是“给空气定价”或者“别人出钱,你减排”。这个过程就是政府给一个企业下达一个碳排放目标或配额,限制它每年只能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碳。如果一个企业节能减排,这个指标没有用完,剩下的可以在碳交易市场出售;相反,如果一个公司的碳排放量超过配额,它需要去市场购买超出的部分。
配额分配方法
中国的碳配额分配方案借鉴了欧盟的经验,没有采用历史法,而是采用基准法和历史强度法。采用基准法的行业产品相对一致,可以统计计算全行业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设定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值作为基准值,既能保证配额分配随产品产量变化而调整,又能真正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历史强度法是根据企业的历史生产数据和排放量,计算其单位产品的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逐年递减。历史强度法的优点是排放量可以随着产品产量的变化而调整,促使企业进行自身的节能减排。缺点是因为企业之间互相比较,会出现鞭打快牛的情况。而且由于企业的产品会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和自己比较,也存在产品不一致,无法比较的情况。因为产品是基准,配额分配既要考虑企业的法人边界,也要考虑产品的生产边界。如果产品或生产设施发生变化,还会涉及配额分配边界的重新定义和划分。而企业对此并不熟悉,导致数据申报和第三方验证时边界确认出现很多问题。另外,基准法和历史强度法都是根据产品产量来确定排放总量的,即排放总量是一个变量。如果产品产量的增长率高于基准或历史强度的下降率,排放总量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并没有真正达到总量控制或减排的目的。
配额分配的收益和成本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核心功能应该是以最低的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何评价一个碳交易市场的运行,首先要看它是否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然后再看它的成本是否最低。这里的成本不是排放控制企业购买碳排放配额的成本,而是全社会的成本,既包括买卖碳排放配额的直接成本,也包括实现交易的中间成本。除了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效益外,效益还应考虑间接的社会效益。因此,评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好坏,不能单纯看交易量、交易量、达标率等表面数据,还要看由此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以及实际实现的减排。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分配配额时,应该对减排成本低的行业收紧,对减排成本高的行业稍微放松,这样减排和交易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就更低。如果配额这样分配,落后产业承担的减排责任更高,发达产业承担的减排责任更低。从交易的角度来看,落后行业由于竞争力和经济状况不佳,无力承担减排责任,因此无法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因此,无论从全球碳交易市场还是中国碳交易市场来看,承担减排责任的都是发达地区或行业。从全球范围来看,可以说发达地区由于历史排放量大,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从国内行业来看,电力、水泥、钢铁行业承担着减排的主体责任,并不是因为它们的生产和管理落后,而是因为它们的生产和管理水平比较高,有经济能力承担碳减排的成本。这样碳交易市场虽然活跃,但是因为二次交易的问题,增加了交易成本,也意味着杀富济贫。
深圳市碳链科技有限公司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享受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效率、规范驾驶习惯为目标,创新智能技术缓解交通拥堵,最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响应“十三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车主增收和环境改善双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