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营村建制的演变
马营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今天的马营村。该村起源于战国末期,当时是秦国饲养战马的基地,故称马营。目前有一处“马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汉代。场地东西长475米,南北长510米。东至张溪庭府西墙,西至马营水库东坝,南至马营水库二档北段,北至鱼塘村东西向小路。
蜀汉十八年(公元255年),诸葛亮出师攻魏,骑兵在此扎营。元末,蒙古人逃到周至,放马到渭河南岸。把马圈在这里。七个相连的自然村曾经有高大坚固的城堡。因战乱,此地二次被马匹扎营,故名马营堡村,简称马营村。明清马营属南王里,民国至解放初期属永和乡。后来归城关社二区管辖。1984属于侯家村。村里人口口相传,原来有七户人家住在这里。他们是郭、任、陈、李、舒和袁。因沿岭而居,故称“七窑村”。解放前也叫“王楠”,读作“囊福”。合作化被称为“霍峰村”,文革期间改名为“东风村”。目前郭姓主要集中在郭家堡和东村,任姓集中在任家堡,陈姓集中在陈家巷,李姓集中在西村,舒、袁姓集中在马营堡。以前村民建房取土就能挖出古代陶器制品,具有一定的地质和历史考古价值。
马营村西侧烽火台水库由城关公社于6月1957 11修建,于3月1959竣工。烽火台水库的位置,据说是西周时期从京畿延伸出来的第一座烽火台的所在地。烽火台总库容32.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2万立方米。关键工程包括土坝、溢洪道和卷闸门。均质土坝高16m,坝顶长204m。涵洞流出量为每秒0.4立方米。水库位于黑灰渠灌区,其水源主要依靠黑灰渠西干渠14斗,也是斗的蓄水工程,灌溉农田4000多亩。2000年以前水库都是满水的,后来因为管理不善都干涸了。水位低导致大坝下的国有渔场被废弃。
东风村西村西端有一口泉。自古以来就有清凉清泉。以此泉为主要支流,清水河十几公里后流入渭河。这条水道灌溉着周围的许多村庄。因泉水清凉清澈,故称清水泉。然而到了90年代后期,春眼萎缩干涸。两千年后,这条河彻底废弃了,大部分都埋在了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