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不同地区之间的大规模迁徙?
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汉武帝时期,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到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完全由政府实施的移民不下120万人。绝大多数移民从迁移到定居的费用完全由政府承担,一路上有大量的官员和士卒。迁徙最远的距离有两三千公里。当时汉朝总人口约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三十分之一。
明初的大规模移民,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执行或驻军安置,大部分是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引导。如:将江南富户、失地农民迁到安徽凤阳;通过建立保健中心和机构,将军人及其家属重新安置到全国各地;将长城投降或被俘的蒙古军民安置到北方各地。军民移民总数达到11万,占总人口的16%。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移民迁入四川。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移民及其后裔共600多万人迁居四川,占当地人口的60%以上。从1860开始,清朝开放东北“禁地”,之后采取鼓励政策。山东、河北及北方地区的移民大量向东北迁移,到清末移民总数超过10万。
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农民向东北的迁徙运动。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也称关外地区。原来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清初曾短暂开放。康熙七年(1668)实行封禁政策,造成东北大量无人区。1860年,面对沙俄对中国东北领土的侵占,黑龙江将军特普金上书朝廷,呼吁禁止开垦,鼓励移民,被采纳。因此,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区的无地或少地农民纷纷进入东北开垦荒地。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931的九一八事变。山海关数百万农民移民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