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了解初中教学特点,妥善处理初高中经济史的衔接。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建设中,既要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要避免简单重复”。所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注重衔接的,但实际上是有很大差异的。知识方面,初中更注重历史知识的时机和基础;而高中强调历史知识的主题性和综合性。从能力上来说,初中和高中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包括识记、理解和应用,但初中主要要求识记和理解,高中主要要求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应用。在课程体系上,初中采用主题序列的通史体例,以主题形式为主,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线索。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高中课程在初中通史的基础上,按照“承上启下、贯通中外”的原则,采用模块化专题式。这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来加强初高中的衔接?首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在初中阶段经济史知识的学习情况,如初中课程标准涉及“苏联经济建设”等。在高中的世界经济史知识和要求中,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初中,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了解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步履维艰性”。了解初中的学习情况,可以让我们的高中教学更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做到“新旧知识”,教学细节得当,有的放矢。可以说,高中历史学习是在初中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其次,要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教师要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经济史知识,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高中新知识。第三,要深入浅出地讲解经济史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运用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经济史内容。第二,加强横向联系,揭示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层联系。高中历史必修课的三个模块是相互独立的,但又不是相互孤立的。否则,必修课之间的逻辑联系和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会被人为割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经济制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决定了文化传统的特征和走向。反之,经济发展或停滞,大多受政治文化因素制约。教师要学会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本质上把握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内在联系。高中历史必修课三个模块的安排也是一个由易到难深化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一新体系改变了过去忽视经济史教学的不合理结构,建立了协调互补的结构,有利于学生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领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必修二的教学基础是学生从必修一中学到的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必修一,提必修三(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学过),既加深了必修一的内容又学到了新的内容,也为必修三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深刻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例如,在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1840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半殖民地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阶段性特征和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第三,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从身边的事情来看,学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课程标准》明确将社会生活史纳入经济史领域,指出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这些都为教学与生活体验的结合、生活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比如第五单元的内容已经延伸到现实经济生活中,延伸到未来经济发展中。尤其是“互联网的崛起”。再比如,第八单元第二十四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更适合培养学生认识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时代感。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经济现象中去分析和理解经济全球化,如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索马里海盗等,必将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历史教学开辟广阔天地。第四,加强纵向比较比较,认识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比较都是比较。这种方法在评估两种可能性的优缺点时特别有效。必修历史2的重要任务是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比较和对照就成了特别重要的教学方法。必修二首先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达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国辉煌过去的自豪感;其次,讲述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历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再讲一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曲折和成就,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远大理想。如果教学比较方便,突出主题,教材内容可以融合。比如比较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现行福利政策与西方福利政策的比较。总之,通过比较和对比,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和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