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为什么不能反省二战罪行?
8月1945 15被一些人称为“日本历史上最长的一天”。从这天早上开始,日本的广播电台就反复播放了中午12将有天皇重要广播的消息。裕仁天皇即位20年以来,从未直接对日本人发表过讲话,因此人们对他的讲话内容有各种各样的猜测。虽然有人对天皇是否会宣布接受同盟国宣言有一些不祥的预感,但更多的人认为,和当年别人宣读的圣旨一样,天皇讲话的目的仍然是激励日本人继续“圣战”。也有人认为,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和苏联入侵后,天皇可能会宣布最终决战。
据经历过日本战败时刻的日本人回忆,8月15日中午,日本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在家、上班还是外出途中,都会找到附近的收音机,站着等待“天皇的玉音”播放。东京很多人甚至不顾头顶烈日,跪在宫殿前虔诚等待。那时候皇帝在他们心目中就是一个“现在的神”,所以他们要恭恭敬敬的听他的声音。12点整,电台开始以所谓“余音广播”的形式播放裕仁天皇亲自宣读的“圣旨”。
皇帝在这道圣旨中说:
我对世界大势和帝国现状深感忧虑,想采取非常措施收拾局面。我特此通知你和你忠诚的臣民:
我已指示帝国政府通知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接受它的协议宣言。
x,我继承皇帝祖先的遗产,我为帝国臣民的和平和邦交的* * *荣耀而高兴。所以对美英宣战真的是出于帝国的自我存在和东亚的和平。我无意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或领土。然而,战争已经持续了四年。虽然我们的士兵水兵骁勇善战,我们的百官百系励精图治,我们的一亿普通百姓克己奉公,鞠躬尽瘁,战局未见好转,世界大势对我不利。敌人新使用的虐待狂炸弹频频伤及无辜,其形态难以预料。如果战争继续下去,最终会导致我们民族的灭亡,波及到人类文明。所以,我为什么要保护我的亿万公子,我为什么要感谢魏帝祖先的神灵?是我代表帝国政府对宣言做出了回应。
我只能对一直与帝国一起致力于东亚解放的同盟国表示深深的遗憾;每次考虑到战死、殉职、殉职的帝国臣民及其遗属,常常感到五分之内的分裂;被战争所伤,遭受灾难,失去家人的幸福,是我深深的牵挂。帝国未来的苦难非同一般,我知道臣民的感受。但是,大势所趋,为了世界的和平,我会为难,我会承受难以承受的感情。
我坚信我是和保卫国家体制的忠臣在一起的,不应该感情用事,不分青红皂白,在同胞中互相排挤,扰乱时局的势力。更忌讳误入歧途,失信人间。此时宜举国为一家,子孙相继,确认中华不朽,念及任重道远;为未来建设鞠躬尽瘁,笃信道德,志存高远,誓为推进世界而发扬国体精髓。
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我希望我的臣民们所关注的。
之所以全文引用天皇的这一圣旨,是因为后来人们往往把天皇当天以“玉音”形式公布的圣旨,视为日本投降的象征。事实上,日本的战后时期始于天皇宣布这一圣旨。但战后日本社会对战争历史认识的复杂局面,可以说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因为上谕一次都没有提到“战败”或“投降”,实际上为日本人对战争历史的认识埋下了伏笔。
如果对上述诏书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到,首先,诏书只谈“天下大势不利于我”,而协约国方面使用了“残酷炸弹”,为了“一万亿之子”,不得不宣布接受美、苏、中、英联合声明,却无一处涉及承认日本战败的事实;其次,圣旨强调宣战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是为了日本的“自身生存”和东亚的“和平”,所以他还是站在“解放东亚”的立场上,只是遗憾目前没有达到这个目的;第三,圣旨中所指的战争,是从1941开始“读了四年”的与英美的战争,而侵华战争却是无声的,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基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日本的所谓“举国体制”和过去的诏令一样,在这里依然特别突出,依然坚持皇国史观。如果把圣旨的意图解释得更清楚一点,那就是虽然日本遇到了暂时的波折,但只要保护了日本的国家制度,虽然任重道远,但日本不可能灭亡,还有希望。
日本各大报纸在14年8月午夜接到天皇宣布战争结束的圣旨,第二天就在报纸显著位置刊登。《每日新闻》的标题是:“大东亚战争结束了;颁布圣旨收拾时局,在“维护国体”的大标题下写道:“当听圣旨结束战争,吾等草民应发挥国体精华,建设新日本。《读卖新闻》的前身《读卖新闻》以《愿天下太平》为题刊登圣旨,同时发表社论称:“正如《大东亚战争宣战文告》所言,我们正在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自卫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东亚的解放和十亿人民的福祉。这些报道和社论中没有提到“投降”或“无条件”,甚至没有批评导致失败的军队和政府。《朝日新闻》虽然承认“日本人民未来面临的和平不是对等的,而是单方面的战败”,但对于军队和政府的责任却只字未提。这些报纸的基调相当一致,因为就在前一天,负责新闻控制的情报局刚刚向媒体发布了《大东亚战争末期舆论指南》。
8月16日,根据圣旨公布后的情况,情报局再次下达指示,要求各媒体“刊登敌情官方声明,但删除所有关于追究战争责任人、军事部门责任及对国内局势影响的内容”,“使用‘日本投降’概念,但不说‘无条件’”。
事实上,到了1945年8月,日本战败对任何一个对国际局势稍有了解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否认、不可逆转的事实。但皇帝发出这样的终战诏书,不承认战败,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结束”了战争,但却导致了日本社会思想的混乱。
东京大学教授小森阳一曾指出:上谕是对美、英、中、苏提出的波茨坦和柏林宣言的宫殿和公园的回答,自然应该涉及对华战争。但是,圣旨“只把‘对美英宣战’当作问题”,“把中国和苏联排除在外,这清楚地表明其意图是把战争限制在1941年以后”。有学者明确指出“上谕圣旨最根本的是规避天皇的战争责任,是‘保护国体’”。因为在所谓的圣旨中,只提到了日本与美英的战争,其内容中并没有“战败的认识”,至于“侵华被忽略”。所以所谓的“圣旨”只是一个“延续帝制的宣言”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日本人,都忘不了当时听了《玉皇大帝的声音》后的震撼。虽然天皇以文言文的形式宣布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但全日本人民首先是从自身战争经历的角度来理解的,这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
一位住在贾府的老年妇女当时是一名中学生,她在日记中写道:
八月15
霹雳!!
这是怎么回事?
07年8月65438日
雷电
这样的日子对日本人来说真的很难过。在听到15的圣旨之前,我们一直在为胜利而战。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
这样的感觉一点都不奇怪。例如,大阪府的调查报告称:“七成民众期待天皇在演说中表达将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但没想到会宣布战争结束,实现和平。许多人立即感到不知所措,义愤填膺。”神奈川县的调查称:“县内大部分人以为要宣誓抵抗,于是听着天皇发表的玉音在那里呆了一会儿,久久不能说话。”鸟取县警方甚至发现:“表面上,人们听了余音的话,但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只是在想:‘结束战争还为时过早’和‘无视人民的意愿’。一些人表达了批评意见,另一些人甚至散布对天皇和皇室不尊重的谣言。”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日本人民被军国主义愚弄到了什么程度!
圣旨虽然没有直接触及日本战败的事实,但天皇亲自宣布终战,就等于承认过去所倡导的圣战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战争的失败导致了圣战思想的崩溃,所以日本社会感到被强烈欺骗,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思想真空。
常和后来成为日本白桦派作家的森喜朗曾记载:13年8月,我听一个在众议院图书馆工作的朋友说,要发表重要消息。当时已经意识到战局发展对日本不利的人认为,天皇可能一方面检讨自己,一方面亲自鼓励民众全力抗日。如果天皇那样做,全体日本人民一定会感激天皇,积极参战。然而,在听完6月5438+05日的《余音广播》后,人们“突然没了气息”,“不知道该怎么办”。
战前参加反战运动,但在战争开始后“转向”加入文学报代表大会并担任审查官的高建顺,在他8月10日的日记中记录道:“战争似乎终于要结束了,但我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你开心吗?没有。但没有其他感觉。”
1994我访问日本的时候,法政大学退休的梅敬三先生讲了日本战败之初的经历:
1945年6月,我已经收到了汇票,当时叫“红纸”。按照当时的规定,年轻人一旦收到那张“红纸”,就要按照纸上确定的时间和地点收拾好去报到。当然,我也不例外,尽管我年迈的父母非常担心。在学校集结待命时,皇帝的“玉音”发表了。两天后,我们被告知不再出兵,解散回家。听到这个决定,我们的心真的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我们无法把喜悦表现在脸上。回到家,我妈忍不住把我抱在怀里哭了。
梅先生补充道:虽然当时很多人还是说不愿意失败,但是真的很欣慰。因为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战争在人们心中已经不那么神圣了,只有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人们才敢表达这种感情。
可见,普通民众从心底里不希望战争继续下去,但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只能掩饰自己的感情。结果是思想的真空和精神的崩溃。
1995年,也就是战后50周年,日本《每日新闻》刊登了战后50年的照片集。相册第一页是一张对折的巨幅照片,鸟瞰1945空袭后的大阪。密集而星罗棋布的建筑构成了阴森的大阪城。即使是巨大的建筑也只是照片中的一个小点。但照片中的三个巨大的弹坑和无数较小的弹坑却引人注目,真的像月球上的弹坑一样,生动地展现了城市被轰炸后的景象。所以这张照片的标题是:“战后日本从类似月球表面的废墟开始”。事实上,不仅仅是大阪,整个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包括日本人的思想和历史认识,都在这一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崩溃而一片废墟。日本人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社会崩溃和难以想象的精神崩溃。战后日本的思想和历史认识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废墟上。
就这样,随着1945年8月5日“圣旨”的公布,所有日本人一夜之间惊醒,不得不面对战败的残酷现实,但同时也面临着对战争复杂的历史认识。作为战争时期日本的精神支柱,皇国史观本该消亡, 但是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帝国 这在战后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历史认识的问题和争议。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认为上谕为日本的历史认识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