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历史课变得灵活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和与人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课堂心理工作的效率。历史课的教学语言首先要注重在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符合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每天在历史课上讲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语言,不仅学生难以理解,还会降低学习兴趣。其实历史课本身就有故事,老师在讲课时可以结合学科特点,让课堂语言生动起来。
第二,教学语言应该口语化。
教师讲课时要把教师教材的书面语转换成口语。口语就是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
第三,教学语言要幽默
教师的个性优势和语言艺术的嫁接可以产生幽默效果。幽默的语言有利于营造愉快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四、应适当穿插典故。
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标点古今中外人物的典故,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
五、是运用多种方法。
在对抽象的历史知识的讲解和叙述中,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比喻等,使语言具体化、形象化。
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加强其相互渗透和联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促进各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中学历史课涉及的内容很多,不仅为历史学习提供了历史背景,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史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史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学科。反过来,如果学生阅读能力强,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对历史事件和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历史和政治的关系也很密切,因为教科书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编写的,历史事实是用哲学观点来统领的。同时,教科书中的所有观点都是基于基本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