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是谁?

军马我,一生勤于学习;用兵之计,略胜孙武;指挥若定,出神入化;大才,古名风。

刘伯承(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领导人,现代军事家。1911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学生军,参加保国护法战争。加入中国* * *生产党后,组织了胡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中央红军参谋长、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军长、军事学院院长、副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他为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坎坷人生的元帅路

刘伯承,原名赵明,出生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我上了私立学校,上了高中,考上了公立中学。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19岁。随即投身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加入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分配学校速成班,毕业后分配到蜀军第五师当司务长。保家卫国战争爆发后,他又当了排长。因其勇猛,被火线提拔为连长,但蜀军很快被袁世凯的军队打败,连指挥袁的蜀军总司令也被打跑了。部队失散,刘伯承回家避难。不久,急于救国的刘伯承又出来参加革命斗争。

1916年,在争取袁护国的斗争中,刘伯承组织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很快发展到2000多人。他率军攻占丰都,在反动军队的反击中身负重伤,失去右眼。但年仅24岁的刘伯承,却因为指挥有方,作战勇猛,失去了川军名将的名声。

刘伯承在川军打了十年仗,参加过保国护法的战争,也参加过军阀之间的战争。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他深感不安。1926年,刘伯承在吴等人的指导下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生产者党。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和杨展工组织了上海、顺义起义。蒋介石叛变革命,两国合作破裂后,刘伯承在党的指示下,从川东到南昌,与朱德等将领组织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刘伯承等人潜入香港,于1927年冬迁居上海。躲在上海期间,被通缉的刘伯承被染上恶习的儿子举报,多次被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伯承去苏联学习,躲过了反动派的追杀。

从苏联回国后,刘伯承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胜利。面对“左”倾路线和李德的盲目指挥,刘伯承敢于站出来斗争。他警告李德:“如不停止这种争耗战术,采取灵活政策,根据地必失,红军必争,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他的正确意见不仅没有得到重视,还被免去了参谋长的职务。

红军开始从惨痛的失败中吸取教训。1935+10月6月,红军打下遵义后,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刘伯承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毛泽东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刘伯承的军旅之路逐渐走向繁荣。长征途中,每到关键时刻,他总是来到前线指挥。后面有几十万追兵,前面有金沙江天险,很多人都怕部队过不了河,但毛泽东幽默地说:“朱德同志说四川称刘伯承为龙,那这条河怎么拦得住龙呢?”他会带我们去的!“刘伯承果然不负众望,令大军平安渡江。还组织了智取遵义、强渡大渡河、强渡少数民族地区等重大军事行动,为红军长征立下了不朽功勋。

抗日战争中,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深入敌后,在太行山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组织指挥了突袭阳明堡、伏击神头岭、盛桥七根村等战斗,粉碎了日军九路围攻,打破了敌人十三路“围剿”。抗战胜利前夕,领导对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反攻,歼灭5万余元,收复59个县。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是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他组织了上党战役,消灭了敌人十三个师。接着打平汉战役,消灭两个敌军,接着打陇海,定下计划,挥师南下,按照毛泽东的部署跃进千里大别山,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埋下了伏笔。刘伯承和陈毅的华东野战军组织了淮海战役,一举歼敌55万余人。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然后渡江,打下南京城,南下,解放华东和西南。

全国解放后,刘伯承辞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努力。刘伯承担任了7年多的军事学院院长。他经常亲自审定教科书,参加演习,逐渐完善了军校的建制和课程。然而,就在刘帅为军校教育努力的时候,一个不公平的打击向他袭来。1958年夏天,对66岁的元帅进行了反“教条主义”的斗争。7月的一天,在怀仁堂的千人大会上,高烧39度的刘帅被召回北京复查。之后的十几年,老元帅失去了战争胜利带来的喜悦,常常保持沉默。然而,他仍然关心军队和国家的建设。他的不公正的历史早已作出了公正的结论,他的功绩和贡献也将永远被载入史册。刘帅的坎坷经历,让他的人生更加传奇。

2.智谋胜孙武。

刘伯承出身军旅,一生都是军人。他带兵打仗,不仅勇敢,而且足智多谋。在川军中,他有着伟大战士的美誉。加入革命队伍后,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使他的指挥艺术逐渐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红军长征途中,智取遵义城、翻越凉山、强渡大渡河、飞越湖定桥等一系列战争奇迹,都是刘伯承指挥的先遣队创造的。

抗日战争中,刘伯承率八路军129师深入山西抗日前线。他利用日军稍有麻痹就派一个营夜袭阳明堡机场,取得了炸毁数十架敌机的战绩。为了有效地消灭日军,他采用攻城助的手法,巧妙地在神头岭设下埋伏,攻打鹿城诱敌助进,一举歼灭敌人千余人,在抗战初期可谓战功赫赫。他利用兵家大忌,两次埋伏在山西七根村前沿,让日军白白送了一百多条命。抗日战争中,敌我力量相差甚远,我军多采取游击战术。刘伯承把游击战的指挥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他说:“游击战中的‘游’是机动,‘击’是歼灭敌人;游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弱点,找敌人的弱点,而‘击’是为了发挥自己的长处,抛开敌人的长处。”他总结出一系列简洁有效的游击战战术方法,如“攻其一点,吸其所助,啃其一面,破其一面”;《虎胆龙威》、《锅底捞出来》;“狼战术”、“麻雀战术”、“黄蜂战术”;还有“拖刀”“杀马枪”“吸敌助敌”等等。

在解放战争中,刘伯承的指挥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战入党,歼灭13个师3万多人,打击了去解放区抢占地盘的国民党军队。再战邯,歼敌两军,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的渝商。然后奉中央之命东征,再到定陶,打巨野,打滑县,把国民党军队杀得头破血流,五战全胜,歼灭十个半旅,计七万余人。

千里跃进大别山应该说是刘伯承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这场战争与其说是斗智,不如说是斗智。当时解放军还处于劣势,二野离开根据地,挺进鲁豫,鲁豫已是虎狼之下。为了掩盖真正的用兵企图,刘伯承指挥军队做出许多“假”招,把敌人引入歧途。刘伯承先是指挥军队打鲁西南战役,使敌人误以为我军要夺取陇海,于是调兵防守;随后,他命令部队在黄河渡口佯攻,致使北进部队退回根据地。蒋介石立即调三十个旅进运城、巨野。然而,刘邓的军队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摆脱了大后方,向南推进,完全没有在大后方作战。这时,蒋介石认为刘邓的军队在无法渡江时被迫逃往南方。当刘邓的军队渡过涡河、沙河和黄泛区时,江军才明白我们的意图,但为时已晚。我军挺进大别山后,犹如在敌人腹部楔入一颗钢钉,使蒋介石随时深感不安。这一行动牵制了南线蒋介石军队一百六十个旅中的九十个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勤于思考和良好的学习造就了儒家大师

刘伯承一生艰苦奋斗,不仅使他完成了从士兵到元帅的进步道路,而且成为无产阶级军事家,被誉为“儒将”。

在我军将领中,刘伯承以勤奋著称。他从小就崇尚古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私立学校读书时,他常常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他不仅背课文,还背笔记。在中学和军校,他更加勤奋,以至于各科成绩都很突出。进入军队后,他依然不忘学习。

大革命失败后,党人刘伯承赴苏联学习,进苏联红军高级步校时三十六岁。在这个年龄学外语是相当困难的。但他从字母和发音入手,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攻克了外语关,俄语和各科成绩优异。到他毕业的时候,他已经准备翻译俄罗斯的军事理论著作了。

回国后成为我军第一任翻译科长。他借助俄国工具,系统研究了罗马战争、拿破仑战争、日俄战争等历史。,开阔了他的军事视野。他还系统地学习了苏联的法规、规则和作战理论,增长了军队正规化和打现代战争的知识。

革命战争年代,刘伯承大部分时间都在前线度过。他常常在枪林弹雨中扣留兵法,把生死放在一边,全身心投入到兵法中。没完没了的枪炮声常常成为他研究兵法的伴奏。比如1941年,八路军总部送来一份合同战术的译文,让刘伯承修改。一年后,译本被修改和复制。刘伯承在序言中写道:“本书在修订过程中,经历了三次反扫荡。”。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残酷的阶段,几乎每天都有战争。左权同志就是在这个时期去世的。即便如此,刘伯承也不忘修改,他把修改当成一项学习任务。之后,把合同战术下半部分的翻译送给了刘伯承。修订完成并抄写完毕,刘伯承在序言中写道:“我到爱国自卫战争前线时,随身带着这种契约战术及其译本,我才真正开始对译本进行校正和补充。幸运的是,在敌机、炮兵坦克的催促和我参谋同志的帮助下,...战前的所有工作都完成了。”《人民日报》报道:“刘伯承将军在军中完成了《契约战术》一书后半部分的校对和翻译工作,共10万字。这是刘将军在百日内歼灭蒋介石11个旅的又一大贡献。.....百日刘将军驰骋冀鲁豫平原,五战五胜,平均二十天打一仗。”“在异常繁忙的自卫战争中,刘将军稍有空隙,立即开始校对译文。”

刘伯承的钻研还在于他对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他从不放过任何一场有影响的战争或战役,认为那里有鲜血和生命做成的经验和教育。从南昌起义失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和战斗,刘伯承经常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他强调“用兵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刘伯承刻苦学习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理论。他提出了生动的“五要素”,把我军作为战争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敌情为前提,以时间和地形为物质条件。他常说:“五行不定,失清净。”他毕生致力于形成系统的军事理论。

对于刘伯承的努力,朱德称赞道:“好好学习,学而不厌。”陈毅元帅称赞:“努力学习努力梦想,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就连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也感慨地说:“刘伯承正直豁达,不断求知。比起国民党的将领,他真是鹤立鸡群。”

4.献身于教育事业

“治军必先治校”是刘伯承的名言,他也在践行。为此奋斗了一生。早在中央苏区时,他就担任过红军学校的校长兼政委。长征途中任中央红军参谋长,先后任红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主席。到达陕北后,在繁忙的战争指挥期间担任中央红军大学副校长。解放战争中,他率领大军南征北战。在担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同时,他还担任了第二野战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在指挥战争的同时,他还亲自授课,以教官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

全国解放后,刘伯承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任主席。他接受办学任务,辞去军政职务,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他担任第一任校长,后来担任校长兼政委。

解放初期,在事事都要亲力亲为的艰难环境下,他大力支援病号,与教师干部一起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办高水平军事指挥学院的路子。他努力选拔教师,认真研究确定办学方针,逐项审定教科书。我军在和平环境下形成的办学方针,高级军校的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都凝聚着刘伯承元帅的心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主持军校工作七年多,为军事教育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办学过程中,刘伯承倡导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校风是育人的重要环境,学风是成长的重要条件。为了使新成立的学校尽快形成良好的氛围,他使学校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规范化规章制度,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这些制度的执行。

为了适应现代化、正规化的需要,刘伯承亲自审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针。他提出了“战术是经,技术是纬,经纬交织,纵横链接编织在一起”的训练指导原则,形成一个整体。他强调,培养和造就善于组织指挥现代军兵种协同行动的指挥员,是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培养目标。

办学离不开老师。他提出并采用“速成”、“快操作”等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倡导“尊师重教”,促进教师热爱教学工作。刘伯承很关心教材问题。他主张教材要少而精,内容准备要正确。他要求提法恰当,语言准备科学,标点不出错。他经常在百忙之中关注教材的编写、翻译、校对和出版。

为了形成良好的办学氛围和领导风格,他提倡“人人当院长”、“执事各做各的事”。提倡“* * *要一起研究政治,研究自己的事业;统一集中领导,直奔基层;集中领导,分工负责”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式。

刘伯承办学成就显著。毛泽东在《军校须知》中肯定了刘伯承的功绩。他说:“军校的建立及其一年多来的教育,为建设规范化、现代化的国防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用“我军军校的开创者”、“我军军校之父”四个字来形容刘伯承对军事教育的贡献并不过分。刘伯承通读了国内外所有的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总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他的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其主要军事著作已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他还翻译了许多苏联军事著作。

刘伯承年表

刘伯承,原名赵明,1911年2月4日出生于四川开县赵家场。

宣彤三年(1911),响应辛亥革命,加入万县学生军。

1912考入重庆军政府总校。

第二年,他在四川加入了袁世凯军队。

1914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党,在保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团长。

1965438+2006年3月,他率领四川护国军攻占丰都时,头部中弹,右眼残废。

1923讨伐吴期间,任东路贼寇军第一路前敌总指挥,屡战屡胜,被誉为蜀中名将。1926年5月加入中国* * *产党。

1926、12年与杨赞功、朱德在湖州、顺庆(今四川南充)发动起义,任总指挥,率部抗击四川军阀,策应北伐。

1927年受中共中央指示,调往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长。失败后,他被从香港调到上海。

1928留学苏联。

1930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年2月回国,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2 1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

1932 10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中,从* * *生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被撤职,调任第五军参谋长。

1934年底,改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

1935、1年6月,他出席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会后,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5月4日,1935,指挥干部团占领宛平渡,确保北渡金沙江全军安全。随后他担任先遣队的指挥官,政治委员聂荣臻为全军带路。

进入大凉山时,他坚决执行中国* * *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结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在当地留下了民族团结的佳话。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作为参谋长与朱德一起在红军总部左路军。他和朱德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同张、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组织部队在阳明堡进行夜袭,在山西七斗村进行伏击战斗。

1938后,与政委、副司令员许等指挥员在长胜口、神头岭、向塘铺等地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军。

随后取得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和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的胜利,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攻打郑太平汉资兴晋城、大同周浦铁路交通线。

1943九月去了延安。

1945年6月当选为第七届中共中央委员。

1945年8月20日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1945年9月至11年9月,他和政委邓小平指挥上党战役和邯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控制晋东南、打通平邯路的企图。

1946年6月,与邓小平政委主力一起,在十个月内组织了陇海、定陶、巨(野)金(乡)鱼(台)、豫北等九次战役,歼敌12万余人,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全方位进攻。

1947年6月,他和邓小平率12万大军突破黄河,指挥鲁西南战役,然后跃进千里进入大别山,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1947 10蒋介石派白崇禧指挥33个旅围攻大别山。65438年2月,刘邓决定与邓小平等先头部队继续在大别山进行内部斗争,刘伯承率部渡淮河动员敌人。与进军豫皖苏的陈(义)苏(豫)野战军和进军豫西的陈(庚)谢(富治)团配合作战。经过十个月的艰苦战斗,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迫使国民党军队进一步被动。

1948年5月,任中原军区司令员。

1948 165438+10月,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指挥淮海战役华东、中原野战军。

1948 65438+2月15、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解放军在苏仙县以南双堆集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军长。

1949年4月,与总前委其他领导一起指挥渡江战役,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

同年冬,指挥第二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主力,在第一野战军配合下向西南进军,实行长途迂回包围政策,解放了川、滇、黔、西康四省。

1949 65438+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1950年冬,领导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校长兼政委。

65438年至0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 * *中国元帅军衔。

1957年9月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政委。

1958被错误地批判为教条主义。

1959后,负责中央军委战略研究工作。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6 1担任副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他也是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2年,因年事已高,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

1986 10于10月7日在北京去世。

刘伯承通读了国内外所有的军事著作,结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对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总部工作都有独到的论述。他的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贡献。其主要军事著作已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他还翻译了许多苏联军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