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者的简单故事
1949年9月底,新疆和平解放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和人民财产,* *对新疆残余土匪进行了大规模围剿。
大多数歹徒不是被消灭就是投降了。
然而,一小撮不甘失败的反动派在阿尔金山密谋从青海方向逃跑,企图逃避打击。
我们部门的一个团奉命追捕这个土匪,决不允许他们逃跑。
2月5日上午,1950,1950,全团官兵每人肩扛步枪或机枪,外加弹药、铁锹、背包,负重数十斤,唱着战歌从铁干里克出发,向大漠进军。
部队行军到第七天的时候,缺水已经很严重了。
几天前的游行队伍里没有歌声、笑声和欢呼声,有的战士嘴巴干裂,稍微用力就满嘴是血。
沙漠中最缺乏的不是食物,而是水。水是最珍贵的东西。那时候,水比什么都值钱。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沙漠中所有的士兵都干裂干渴的嘴唇,流着血。
另外,沙漠里白天温度极高,晚上很冷,温差特别大。
这时,士兵的战斗力被大大削弱了。
因为我太渴了,米饭难以下咽。
?
这时候,刘克明上校拿出了自己的一壶水。
这几天,他和警卫员一直在喝一壶水,现在还剩一壶水。我们做什么呢刘上校决定选一个连的兵先到达阿尔金山,然后后面的兵跟着。
他战前把先锋连召集在一起动员,自己拿出一壶水,请大家传下去。
?
可想而知,当时一个士兵口渴,喝一壶水也不解渴。但是这壶水被传给第一个士兵喝,第一个士兵又传给第二个和第三个士兵...这个连有100多名士兵,最后传给了连长。连长一看,那壶水还是满的。
?
然后上校又下令传,又是同一壶水。
这时,连长站了起来。“报告刘上校,我们没有水了,等流完最后一滴血我们就到达目的地。请留下这宝贵的一壶水!”刘上校是一位老红军。他身经百战,枪林弹雨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但面对这一盆水,他眼里有泪。
2.一只碗的故事?
21团原是老部队。开垦土地和起早贪黑是非常困难的。一个新战士忍受不了这种痛苦。他说:“我是来当兵的,不是来吃苦的。印象中,当兵是很威风的,可谁知道我去了兵团当兵,每天干着这么累的活。
说实话,我在老家没干过这么累的活,犯了这么大的罪也不放心。
“他想沙漠,想回家。
?
排长李发彦知道这一点。他一方面做思想工作,一方面知道新战士胃口很大。那时候,他每天都要把自己的午饭送到地上。排长把自己的饭倒进小战士的碗里,说:“来吃吧。
”小战士说,“我吃了你的米饭。你吃了什么?”排长说:“哦,我是排长,现在还是。
之后,排长第二天把米翻了个底朝天。小战士说:“你还有米吗?”排长说:“是,是,是。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左右。
士兵认为这是错误的。他看到排长在旁边的一棵树底放了一碗,很好吃,就悄悄过去了。当他看到它时,新战士哭了。排长碗里放了一碗凉水,他还假装在吃饭!?
战士深受感动,哭着说:“排长放心,我再也不开小差了。我一定会扎根边疆。我永远不会放弃。以后可以吃自己的菜了。”
排长,对不起。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人想要什么?他们只是当时有一个崇高的信念,献身边疆,保卫边疆,屯兵戍边,无私奉献。
3.一双眼睛的故事?
从65438年到0949年,王镇将军领导的中国人民西北野战军第二、第六军和平解放了新疆。
原则上,这支部队可以回去,但王镇将军说,这支部队应该留在新疆进行建设。
为什么?因为新疆的革命基础比较薄弱,这个地方离不开军队。
兵团成立之初,非常艰难。每个人都缺衣少食,工作条件非常恶劣。一整天的劳动强度都很高。
平均每天开荒12小时以上,但我们吃的都是白菜萝卜咸菜。咸菜破了以后,我们就吃盐水蘸的馒头。
吃了几个月,这些开荒的士兵,很多都因为极度缺乏营养而患上了夜盲症。
当时的军垦战士一大早就起来干活,直到深夜才回来。
当我紧张的时候,我一天三餐都在地下吃。为了节省时间,我会吃完饭继续工作到天黑。
战士得了夜盲症后,看不见东西,回不了家,晚上到处找不到人。这个团的领导在班里开会解决夜盲症的问题。
?
那时,一个班住在一个山洞里。会上提到我们班一定要留一双眼睛,把班里的菜都给一个人,让这双眼睛不要患夜盲症,晚上回来的时候一起领我们回去。
班级通过了这个决议,那么谁的眼睛会得救呢?按照常理,每个人都会说自己,其实恰恰相反。大家互相推诿,说我不行。对他好,保护他。
?班长一见解决不了,就说:“好吧,谁年轻就留着眼睛,现在就报年龄。”
但是,有的军人明明25岁,他却报30岁。30岁的时候,据报道他35岁。
兵团的无私奉献在这里闪耀,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班长没办法,只好从团部拿花名册。当他拿到最小的一个时,给他下了一道命令:“从今天起,这些菜我们都不吃了,只给你吃。”
4.一件军装的故事?
解放初期,为了发展生产,保证供应,开展对奸商的经济斗争,新疆军区生产合作社于1949 12 10成立,主要任务是办厂。
当时,这个合作社没有任何资金,是由指战员们自己创办的。
王镇司令指示将军装的双领改为单领,四个口袋减少到两个。这件军装是单领,只有两个口袋。
一年存一顶军帽,两套单衣,每人存一套钱给国家。
就这样,一分钱一分货,积沙成塔。军垦士兵把大量的军事储蓄投入军事合作社,作为工业建设的投资。
自治区最早的工业企业,如八一钢铁厂、齐一棉纺织厂,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从来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
军垦人民的奉献,结束了新疆没有现代工业的历史。
王德明老人一辈子都不愿意扔掉这些旧衣服。这是他对一个多事之秋的纪念。
他向博物馆捐赠了一件军大衣,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上面缝了296个各种颜色的补丁,这件军装旁边有146个补丁之多。
5.大坝的故事
抗洪筑堤在内地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工程,在兵团边防团却是保卫国土的战斗。
在阿尔泰山西南角的十师185团,有一条小河叫“阿拉克别克”,哈萨克语的意思是“姑娘的耳环”。
在历史上边界尚未划定的时候,中苏一直以这条天然河流为分界线。
1988年春天,这条小河突然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洪水冲出了中国一侧的龙口,冲向地势低洼的185团的领地。
在大量房屋被冲走的关键时刻,185团的战士们想的不是自己和财产的安全,而是我们不能失去一寸土地。
全团数千人冒着生命危险赶来,大批农用车开进河里,100多名青年男女跳入洪水中。
他们用胸膛阻挡了汹涌的洪水,用生命捍卫了神圣的土地。
三名士兵在大坝堵塞中丧生。
5月8日,防洪大坝成功截流,阿拉克别克河顺从地回到了它的老河道。
为了避免后患,185团在龙口设立了民兵哨所——安土房,并派军垦二代马在那里巡逻边防,守卫大坝水闸。
那里寒冷的气候也是著名的蚊子区,冬天白发和大雪能遮住门;夏天,铺天盖地的蚊子咬死了树上的乌鸦,咬死了马家的狗。
然而,夫妻二人在坝上坚守了24年,始终陪伴在界河边孤独的土房和哨所旁,守着那贫穷而孤独的岁月。
磨破了50多套军便服,磨破了100多双鞋。
在马和他的妻子的心目中,守卫领地是最大的责任。他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升国旗,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