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水利概况
涪江中游是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较好的地区之一,两岸平原台地农田灌溉基本上已由引水渠堰或机械提水灌溉来保证。已有400多年历史的绵阳会泽埝和三台永成堰,有效灌溉面积分别由建国前的1.1.000亩增加到7万亩和9万亩。70年代末,射洪县在涪江右岸修建了前锋渠,设计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至今受益。水电资源开发也比较早。1944年,三台涪江主要河流上的第一座引水式电站在柳林滩建成。中游建有永安、东风、螺蛳池、洪江、龙凤等水电站。
涪江下游水利水电资源丰富,年过境水量6543.8+0000多亿立方米,仅潼南、合川两县水电储量就达30万干瓦。涪江下游大部分蜿蜒于U型谷中,洪枯水位变化较大,冲积阶地一般高出水位20米左右。涪江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代是水利建设的高潮。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在涪江支流开江上游的安县茶坪河上修建了断脚堰。同年,在安昌河上游右岸的黄图镇修建了云门堰。据清乾隆《安县县志》记载,云门岩灌溉农田3000余亩,民国《安县县志》则称灌溉农田2000余亩。现在这个堰还在,总灌溉面积4200多亩。“唐贞观六年(632),在梓潼河上游修建绵阳柏林乡土堰。后来淤塞,清嘉庆二年(1797)重修。建国后重建,灌溉近千亩。同期,在罗江镇开江右岸修建了邙江堰,在江油马角坝资江上修建了里仁渠。
到了7世纪末,随着盛唐的到来,涪江上游的水资源开发也由支流发展为干流。《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武帝后,悬巴西四年,巴西绵州郡,南六里有广济北,引百余顷农田灌溉。范悬拱四年,不知何故,令夏侯开渠。”这是涪江干流最早的引水工程。
明末清初,在平武至遂宁的涪江干支流上,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1680左右,在平武县涪江干流上修建了长春闫平和高东堰。古城河堰等7座引水堰,从涪江引水1000多亩灌溉农田;在江油,涪江的主要支流平通河上,瑶姬、永丰、镇扬、七窝、马葭、雷明、龙州、松潘等导流堰在明末先后修建,灌溉农田约365,438+0.4万亩。清初,涪江的干流和支流是平通河和通口河。梓潼河上。近50座大小导流渠堰相继建成,江油县涪江流域引水灌溉面积最高时达8万多亩。绵阳市重建洛水堰,修建巩俐堰、会泽堰、广济堰,灌溉农田2万多亩。三台县修建了永成堰、永和堰、车健堰,射洪县灌溉了数百亩田地。遂宁市建成苏家、永济堰等水浇地1000多亩。随着涪江水资源的开发,开发方式也从取土筑堤开沟到引水,到砌石筑坝,穿山打洞。射洪广汉坝,建于公元1760年,是在涪江支流武安溪上修筑石坝,在左岸堰头挖隧道引水,填筑射洪县太和镇3000多亩坝田。广汉延渠引水隧洞高2m,宽1m,长60m,是四川省最早的引水隧洞。民国时期,涪江水利也得到了大规模开发。1939左右,江油、绵阳、三台、射洪、遂宁等地相继新建和改建了女儿堰、龙溪堰、正泽堰、元恭堰、永成堰、大墩堰、克亭堰、四联堰等一批导流明渠堰。但直到建国前,涪江水资源的开发仍局限于干流及主要支流沿线的平坝地区。此外,许多渠堰工程年久失修,沿河灌溉面积只有1.654,38+0.2万田。
1958年,射洪县千峰渠引水工程开工,设计引水流量7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117000亩。中江、遂宁、潼南、安岳、永川等县市开工建设1958中型水库5座,有效蓄水量近1亿立方米。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人民渠第六、七期,经过近20年的建设,于1982基本完工。至此,涪江左岸支流邕江两岸654.38+0多万亩农田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建国以来,涪江下游低水位丘陵地区修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和机电灌溉工程。潼南、合川两县在涪江流域已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70座。电力灌溉站近200座,涪江干流上单台55干瓦以上的电力灌溉站只有45座。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41.3万亩,是建国前的20倍。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发展,涪江上游的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武都引水工程,控制了从涪江中游左岸到射洪六县市近200万亩农田的江油灌溉,每年可向嘉陵江流域输水2.5亿立方米。
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0座,小型水库1,764座,跨流域输水渠道2条,各种引水抽水工程5000多处,无数的塘堰工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闪发光。柳城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30亿立方米,人民渠六期、七期每年引闽江水近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00多万亩,城乡生活用水和防洪也有了很大改善。
武都水利工程由武都水库和武都引水工程组成。武都引水工程是涪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选择的一期开发工程之一。取水口位于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上方三公里处的登龙桥,位于干流上游,取水高程570.5米,设计流量60立方米/秒,灌溉贾府河与梓潼河中游228.5万亩耕地。一期工程已建成,灌溉涪江至梓潼河6544万亩。武都水库位于武都引水枢纽上游墨音洞河段,流域面积580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6.7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658米,采用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19.1m,总库容5.59亿立方米,有效库容3.55亿立方米,装机容量65438+。是调节干流中下游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的综合性水利工程。被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都引水工程,是川西北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是四川省“建设另一个都江堰”战略目标的重点工程。该工程因取自江油市武都镇涪江而得名。武引工程经历了三起两落,50年代规划设计,1958开工,1960因压缩基建停工,1978复工,1980因国民经济调整再次停工,1987复工,历时30年。包括:武引一期灌溉工程、武都水库工程、武引二期灌溉工程包括武都水库及二期灌溉工程、武引二期灌溉工程、涪江留下风景区等。涪江水电资源丰富,干流及支流水电储量372万千瓦,可开发水电资源总量654.38+0.33万千瓦。江油上游及支流年均径流量达9654.38+0.8亿立方米。自1.953以来,涪江上游规划了铁龙堡、南坝、武都、丰草滩、贵溪5个控制性综合利用水库工程。总库容22.45立方米,有效库容1.744亿立方米。除滞洪、调峰、调洪外,还可建设5座总装机容量58万千瓦、出力20万千瓦的中型水电站。支流霍溪河,可开发五级,总装机容量31万干瓦。干流江油以下水电储量654.38+0.38万干瓦,采用低坝引水或低水头河床开发。规划265.438+0梯级,装机容量37.4万千瓦,保证出力654.38+0.77万千瓦。
从1944开始到1988,涪江干流水力资源开发建设了平武南坝、大坪、三台永安(原柳林滩电站)、射洪东风、螺蛳池、遂宁小白塔、龙凤、潼南等8座梯级电站。装机37台,容量* * * 6.7万千瓦。此外,绵阳开元、三台文峰、潼南安珠三级水电站和射洪螺蛳池水电站正在建设中。建成后,涪江干流将有12座水电站,装机容量16.3万千瓦。支流将建一批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近3万千瓦。
射洪县柳江通航工程是涪江干流梯级开发总体规划中的31级,也是射洪县涪江开发规划的四个步骤。水库正常蓄水位314m,相应库容9500万立方米,总库容65438+9200万立方米。电站额定水头12.5m,额定引用流量418m3每秒,装机容量48mw船闸设计能力近期为34万吨,远期为65万吨。根据涪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和本项目的特点,刘舒电航项目的开发任务主要是发电和航运,同时也起到美化沱牌酒城水生态环境的作用。2013-10开始。涪江是四川省最早用于防洪的河流之一。据记载,涪江中下游的防洪堤早在公元835年的唐朝就已建成。以江油为例。18世纪中叶,建中大坝朱轼河堤修建于1781年,建中大坝大坝大坝河堤修建于1793年,建武都城盘宫河堤修建于1794年。绵阳的防洪起于1195年的宋朝,射洪金华的防洪大堤建于1199年,由宋朝判刑的王勋主持。射洪县所在的太和镇地势低洼。"城墙位于河东岸的山边."1734建镇后,修筑土墙防洪。自1891起,在渡口修建了竹笼卵石堤。绥宁县刘地建于1543。1199年,王勋在三台、射洪修建的涪江大堤,高5米多,一级马道,复式断面。公元1548年,明朝绥宁县令小用木桩填充地基,修筑了200多英尺的护堤。清朝1737年,射洪县庄修筑金华镇东门外堤,“铸铁款待二十四镇,水不成问题”上述堤防所采用的坝段、材料和防冲措施,已形成现代堤防防护的雏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涪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沿河两岸和河中间的堤坝建设了大量的防洪抗洪工程。
1976之前,江油县中坝镇沿江重点堤防只有17.7公里,防洪标准低,无法有效防御涪江洪水。1976后,对原堤防进行加固,疏浚淤积河道,拓宽泄洪断面。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中坝至张明镇沿河新建防洪堤25.8公里。建成后经受住了1978年9月2日和13年7月0日两次大洪水的考验,有效地保护了大面积农田不受洪水侵袭,使特钢公司、江油电厂、氮肥厂等厂矿在两次大洪水下安然无恙。
射洪、蓬溪、遂宁沿江地区,历史上经常受洪水侵扰。建国以来,陆续修建了一些防洪堤和救生平台,但标准较低。1981年后,射洪、遂宁城区建成7.5公里混凝土上斜墙防洪堤,可抵御50年一遇洪水,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截至目前,长江沿岸两县一区已建成94项重大防洪工程,其中堤防长度达41km。在60个水坝上建造了55个救生平台。
新中国成立40年来,涪江干支流沿线新建和改建防洪工程数千处,各类防洪堤总长近千公里。仅中下游堤防就有156.28公里,在绵阳到潼南的100多处河堤上修建了102个防洪救生平台。无数的防洪救生工程,为长江沿岸的几十个城镇,上百万亩的农田,无数的厂矿,以及汛期江中孤岛上的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