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两河流域的泥板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人类语言起源于约65438+万-5万年前,最早有记载的历史只能追溯到约7000年前。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就可以不失真地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因此,文字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的社会文明,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发挥了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已经书写了很长时间。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城邦时,发明了文字,从象形文字开始,后来为了书写方便,演变成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已经在两河流域使用了数千年。他们用一块湿软的泥板作为文字载体,用一根小木棍或芦苇杆在上面斜压一些笔画,形成文字。因为这些笔画有小的倒三角形,所以叫做楔形文字。粘土片干燥或烘干后可长期保存。当时政府和寺庙里有很多泥板,现在还能看到3万块左右。如顾和:
古埃及纸莎草纸
古埃及人的书写技巧与两河流域的书写技巧不同。尼罗河三角洲盛产一种叫做纸莎草的芦苇状植物。人们把砂纸草剪成长短合适的小块,剖开压平,排列整齐,连成一片片,晾干制成纸张。他们用芦苇杆做笔,蘸上蔬菜汁和黑灰制成的炭笔,就可以在纸上写草书了。由于纸莎草纸容易发霉,如果没有非常特殊的密封环境,是不可能存活数千年的,所以纸莎草纸成为了当今世界极为罕见的文物。例如,有两卷用僧侣语言写的纸莎草纸:一卷在伦敦博物馆,名为rhind papyrus,另一卷在莫斯科博物馆。两卷草书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850年~公元前1650年,相当于中国的夏朝。其中,厄伯斯的草书非常有名。它是一幅宽30厘米、长20.23米的杰作,记载了各种疾病和治疗方法。古埃及也有写在羊皮上的象形文字,或者刻在石碑、木板上的史料,藏于世界各地。
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秋,在北京清廷担任国子监酒祭的王(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官员)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大仁堂中药店买了一剂中药。他偶然看到它叫什么?龙骨?一些符号刻在药上。龙骨是几十万年前古脊椎动物的骨骼。怎么会有雕刻的符号?这不禁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以研究古代石刻而闻名的王仔细研究,发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刻痕,而是与古文字十分相似,但其形状既不是毛笔(大篆),也不是印章(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进行深入研究,他派人到大仁堂,以每根二两银子的高价,将药店里的刻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等人搜刮,累计1500多件。
经过对这些龙骨的仔细研究和分析,他认为它们不是什么?龙?骨头,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划痕逐渐认出?下雨?、?日?、?月份?、 ?山?、?水?以此类推,再找出商朝几个国王的名字。这证实了这是一种刻在动物骨头上的古文字。此后,这些刻有古文字的甲骨文在各行各业引起了轰动,学者和古董商都在争夺它。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率领皇室仓皇出逃,王彻底失望。他对家人说:我活不下去了!?然后写下绝望的文字,毅然服毒,坠井,享年56岁。
后来,人们称最先发现甲骨文的人为王?甲骨文之父?1989年秋,甲骨文发现90周年之际,为纪念王的功绩,在他的家乡烟台市福山区修建了纪念馆。
王殉难后,他的大部分甲骨都转给了他的好友刘铁云。刘还收集了5000多块甲骨。1903年,他印制了《铁云藏龟》一书,首次公布了甲骨文资料。不久,学者孙毅写了甲骨文的第一部专著《文琪例》。
甲骨文发现后,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古董商为了独占财源,对甲骨来源保密,后来谎称来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宇第一次到河南安阳县小屯村考察,于是派亲戚到安阳购买,并亲自到安阳实地考察。先后收集甲骨近两万块。1913年,2000余件选编成《殷墟书契》出版,随后《殷墟书契》编纂印刷,为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罗振宇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斌、、陈、、、余、、胡厚宣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证和研究,形成了专门的知识?甲骨文
在甲骨卜辞被证实之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们不停地挖掘,在他们的地里挖出古老的甲骨。据说第一个用甲骨做药材在中药店卖的人是一个叫李成的理发师。有一次他得了脓肿,没钱求医买药,就把这些甲骨文磨成粉,敷在脓肿上。没想到脓液被骨粉吸干了,发现骨粉也有止血的作用。从那时起,他收集它们,把它们描述成龙骨,然后卖给中药店。
经过很多学者专家的考证,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的工具。占卜之前,人们把龟甲和牛的肩胛骨看得整整齐齐,然后在甲骨背面钻上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他们先向鬼神祈福,然后用燃烧的树枝将深巢或凹槽的侧面烧至一定程度,甲骨相应部位出现裂缝。因此,占卜师根据裂缝的长短、粗细、平直度、隐蔽性来判断事情的好坏、成败。占卜之后,用小刀将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占卜的附近,这就是甲骨文。刻有甲骨文的甲骨被妥善收藏在地窖里作为档案,流传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称为?一块甲骨震惊世界?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传奇的篇章。
殷墟的发现
自甲骨位置被查明以来,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斌、李记、梁思永的主持下,在小屯村进行了15年的考古发掘,不仅总共发现了24900多件,而且发现了商代晚期的宫殿、祠堂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为殷墟为商代都城提供了物质和文化证据。殷墟成为举世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再次震惊中外学术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大体摸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郊,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洹河南岸的小屯村是王寅居住的宫殿区。已经发掘了几十座宫殿,最大的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发掘了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和大量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处甲骨文档案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在中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
1976年春,在小屯村西北100米的宫区附近,发掘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女将军墓。甲骨文记载,伏羲是商朝国王武定的皇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了一场战争,双方剑拔弩张。傅浩自告奋勇,要求出兵。武丁犹豫了一下,占卜后决定派傅浩起兵,结果大获全胜。从此,武丁就立她为总司令。此后,她征服了周围20多个独立小国。有一段甲骨文说,在征羌之战中,傅浩指挥1。三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商朝已知的人数最多的外兵。富豪墓是殷墟出土的唯一保存完好的殷朝皇家墓葬,出土的许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用甲骨文和历史文献证实的商代皇家墓葬,从而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和年代。
发现甲骨文的重大意义
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现在,甲骨文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世界性学科,有500多名中外学者从事研究,发表了3000多部专著和论文。对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都有重要意义。
从一块殷商甲骨文的发现和鉴定,发展到肯定一个3000多年前和600多年前的朝代。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就有学者认为中国可信的历史是从20世纪20年代的西周开始的?对古代的怀疑?思潮,要彻底否定。
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反映了商代占卜的繁荣。从国事到私生活,如祭祀、气候、收获、征服、狩猎、生病的人、分娩、外出等。,皇室贵族都求神指教知道吉凶决定停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占卜官员。有铭文的甲骨文被保存为国家档案,堆在山洞里。因此,甲骨文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反映了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1899年首次发现甲骨文至今,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已出土甲骨154600余件,其中中国大陆出土97600余件,台湾省出土30000余件,香港出土89件。此外,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收藏了26700多部电影。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大约刻有4500个字,迄今为止已经阅读了大约2000个字。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发现了各种雕刻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两三千年的孕育和发展,到了商朝,汉字达到了基本成熟的阶段。甲骨文有一定的体系、严密的规律、精美的描述和丰富的内容,在我国古代汉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对古文字的研究主要以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为主,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早1500年,且来源于直接发掘的出土文物,可信度较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中的错误、解决青铜器铭文中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信息量增加,百家争鸣,著书立说,社会文化空前繁荣。这时候如果用甲骨文来记录文字,显然是又笨又厚又重的。我们的祖先找到了书写材料的替代品:?竹片和木板?。他们把竹子和木头切成又长又窄又平的小块,然后在表面上写字。竹子叫竹简;用木头做的东西叫木简,也叫仿制品。
简的长度从三英尺长到五英寸短不等。人们写信时,常常用一尺长的简,所以后来称之为书信?哎?。
我们的祖先在竹简上写下文字,他们用绳子或丝线将竹简按顺序编辑成一本竹简书。每个卷都是一个卷。?书?汉字本身就像用绳子串起来的竹简。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孙膑的《孙子兵法》,最早是写在竹简上的,然后就成仙了。
毕升活字印刷
初唐时期,雕版印刷兴起,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与过去相比,雕版印刷不仅更快地完成了书籍,而且印刷了更多的书籍,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思想和文化。到了宋代,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的黄金时代。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金刚经是中国流失海外的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是1900年被英国人从敦煌骗来的,印刷于公元868年。《金刚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做法是用刻刀将金刚经全文刻在一个大木板上。一不小心刻了几个字,整个版本就成了废物。
北宋时期(1041-1048),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根据沈括的《孟茜笔谈》一书,毕升的活字印刷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1)将个别的字刻在用泥土做成的小方块上,放在火上烧使其变硬,从而成为陶器活字。通常,这些陶器活字被装入纸袋,按元音的顺序排列在木格中。(2)根据手稿,选择所需的陶器活字,排列在铁板上,字下垫一层脂蜡和纸灰,放在火上烤,待脂蜡融化后再用另一块铁板压,使字平整。铁板冷却后,排列好的文字固定在铁板上,这就是排版。(3)油墨印刷。印完之后,再把铁板放在火上,等脂肪和蜡融化了,就可以把活字挑出来,装回纸袋里,放在木棚里再用。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古腾堡。约翰内斯·古腾堡来自西德。他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约公元1440-1448年,比毕升发明陶器活字印刷术晚400年。活字印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和任何发明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其社会需求、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由于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文化繁荣,都需要信息快速大量传播。活字印刷术的产生是为了解决这个社会需求提出的问题。
中国在北宋清朝时期首次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中的活字印刷,这可以视为印刷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可惜还没有大范围普及。明朝初年,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发展成为最新的活字印刷技术。退出?转了?内销?西方印刷术传入我国。引进了当代电子排版和制版技术;中国还发明了计算机汉字排版系统,图书、期刊、广告、包装的形式美也在不断变化,逐渐进入现代水平:激光排版印刷技术、彩色胶印技术、激光复印印刷技术等等。
蔡伦造纸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中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麻纤维纸。质地粗糙,数量少,成本高,不易推广。
105年,蔡伦在东汉都城洛阳总结前人经验,改良造纸,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它大大提高了纸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原料的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开辟了纸代替竹、丝的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古代关于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记载,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以来,书和事迹都是用竹筒做的;用的人叫纸。又贵又简单,对人不方便。伦奈创造了这个想法,用树皮、麻头、我们的布和渔网当纸。?后人尊称他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
造纸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即将原料在碱性溶液中通过浸泡或蒸煮进行脱胶,分散成纤维;二是打浆,即采用切捣的方式切断纤维,扫成浆;第三种是造纸,即将纸浆通过渗水制成浆料,然后用捞纸机(垫)将纸浆捞起来,使纸浆在捞纸机上交织成薄湿纸;第四种是烘干,就是把湿纸烘干或晒干,拿下来就成了纸。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成熟,但这四步基本保持不变。即使到了现代,在湿法造纸的生产中,生产工艺与中国古代的造纸方法仍然没有根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