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老窖是哪个酒厂?现在是什么年代?
“1573国宝坑池”位于泸州市程楠营沟头,也就是今天的“国宝坑广场”。国宝窖酿国酒。“国窖1573”是中国浓香型国酒。
泸州古称江阳,名副其实的“酒城”。泸州老窖特曲也是浓香型白酒的代表。泸州老窖特曲(大曲)的生产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盛于明清。
泸州位于四川盆地南缘,长江与沱江交汇处,川、滇、黔、渝四省交界处。是四川盆地最早出现人类并共同生活的地区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130多年的历史。泸州四周山峦起伏,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孕育了龙眼和荔枝,尤其是糯高粱(红粮)和小麦,是酿酒的最佳原料。
鲁酒始于秦汉。
泸州是中国酿酒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从泸州出土的文物来看,泸州酿酒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在泸州博物馆的陈列室里,有一件当地出土的“陶瓷饮角杯”,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是2000多年前秦汉时期的器物,专门用于待客饮酒。在1983年泸州市郊出土的8号汉棺上的“巫术祈福图”中,两位巫师高举酒瓶,再次证明了当时的泸州不仅好,而且有“以酒为礼”的酒文化,也印证了中国酒文化中“无酒为礼”的“酒道”。汉代著名词人司马相如在《凤求凤》中写道:“川南有醪,香溢天下,催我闲思,作诗一首。”是因为我喝了泸州酒。
相传公元225年,诸葛亮驻扎在泸州古城的部队在僻静的中山山上藏了一个军事演习阵,准备南征。当时泸州瘟疫流行,诸葛亮派人采集了上百种草药,制成曲药,用鹰沟头龙泉的水酿造成酒,让三军将士每天喝一勺,同时送给百姓,就是为了躲避瘟疫。用曲药酿酒的方法也流传下来,成为泸州白酒史上的辉煌。
卢九兴盛于唐宋。
1999年2月3日,在泸州老窖特曲(大曲)窖池南约300米处的基建工地,发掘出一批陶瓷器皿,包括壶、杯、罐、碗、盘等200余件10余种酒器。据考古专家研究鉴定,鹰沟头古窖为隋末唐初至五代。可见当时饮酒在民间是广泛流行的。据史书记载,泸州在隋朝升任总经理,在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升任总督,在唐贞观盛世,唐太宗又派唐朝开国元老程为泸州统帅,可见当时泸州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要地位。程对鲁南少数民族酿造黄酒与汉族传统酿酒技术的交流做出了贡献,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进一步推动了酿酒技术的发展。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2年),大书法家刘公权的侄子刘勰被调到庐州刺史。他一进入这个州,当地富有的酋长们就迎接他,并请他喝酒。他们通过庄园酿酒作坊促进了泸州酿酒生产的发展。唐代诗人郑谷在《游随州至鲁郡》中写道:“我随师南去,荔枝春熟,去重庆。”春天在古代是酒的别名。所谓荔枝泉,就是以荔枝为主体香气成分的酒,说明泸州荔枝在1000年前就已经作为酿酒的原料之一,酒质之高足以吸引郑谷这样的浪漫名人。可见,唐代泸州白酒的生产和消费相当发达。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在泸州住过半年。他看到泸州的农业经济比周边发达,到处种植高粱酿酒。他不禁吟道:“江安粮不足,江阳(泸州)酒多。“当时泸州官员甚至村民都自带烂床,家家酿酒。宋朝在泸州设置了城市赛马场。根据部落首领与宋朝达成的协议,每年冬季至日节前后,叙永、谷林和千边的少数民族都要到泸州出售战马和其他商品。在这支商队的背后,上千名各族男女用竹筏从江门峡载着白果、糯米、茶叶、麻、兽皮、杂毯、靛蓝等农副产品。据《宋代文献通考》记载,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以前,全国有26个县,宋朝每年征收的营业税在10万元以上,庐州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在泸州设立的六个“商”机构中,有一个是专门征收酒税的“酒务”,每年的酒税约为1万元。自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3年)开始,四川奉节、泸州等地出现了小酒(黄酒)、大酒(蒸馏酒)。这种酒在原料选择、工艺操作、制曲蒸酒、酒精发酵方式、贮存醇化、酒质等方面与今天泸州酿造的浓香型白酒非常接近,可以说是泸州老窖特曲的前身。宋代,泸州就有酒窖。宋代诗人唐庚喝了泸州的美酒后,他的诗句“百斤黄鲈开翡翠,千家万户饮红酒。".余干渡口客船,荔枝林下人。”张扬泸州的旖旎风光,成为讴歌泸州白酒的壮丽杰作。遗憾的是,宋元之间持续了半个世纪的蒙古蜀丁战争,使大量宋代泸州老窖文化遗存遭到破坏。但仅在1984年,在泸州小城的发掘中,人们意外地出土了5个年代不明的酒窖,被证明是宋代的遗存。
卢九兴盛于明清时期。
朱元璋统一中国,建立明朝后,酒城泸州的酿酒业开始了新的发展。其中一个成果是,现在泸州程楠鹰沟的人头排列成行,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距今431年历史最完整、持续时间最长的老窖群“国窖1573”
明代大诗人杨慎对泸州酒城充满激情地写道:“繁花频频过小城,夕阳缓缓归”。诗人指的是在泸州一个小市场喝完泸州精品酒回家的场景。杨慎也有诗:“玉壶美酒会中华宴,团扇午烟坐。”杨慎经常在夏令时,在小城市半山腰的小花园里,在果实成熟的时候,邀请诗友聚会。杨慎还在小花园里纵情风流,纵情畅饮泸州小规模酒,唱起“江阳酒熟如锦,然后大家一起醉”的醉歌,流露出自己在泸州的醉情,可见泸州酒自明至清数百年来以其高品质赢得了广泛赞誉。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农民起义英雄张喝了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大曲,连连称赞:“好酒,好酒!”然后率军破釜沉舟,分三路进军成都。
清代著名诗人张文涛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七月九日乘船到泸州城下,在此停留一日。虽然距今已有200多年,但一直传唱至今,成为吟诵这座酒城的千古绝唱。“人家水州市门口十七绝之一,酒楼红处江。杯为泸州好,十指为橘香。”“杯具我爱泸州”一词对泸州老窖股份大曲是何等的褒奖!第二句七绝:“谭平山远人,酒青灯红水蓝。只有三五叠帆,容不下江南。”临行前,张文涛买了几坛泸州老窖大曲,顺流而下,一边欣赏风景,一边饮酒。他夜宿长江三峡时写道:“福州朱菊夔州柚,笼中见一舟。路过好累,山川含笑迎我。文章颇有争千古之意,何必非要花几千块钱买吃的呢?暂存冰盘开酒,杯清故乡。”诗人张文涛以瓮中之鳖,开泸州“窖酒”,以复州之柑,夔州之柚,品一杯淡雅美酒,思乡之情。而他的“冰盘暂存酒,胜一杯清故乡天”的诗句,却意外地为泸州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证明200多年前的“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以“窖酒”著称,其酒体“纯正独特”,具有泸州地方志中所说的“纯正甘甜”的特点,使人爱不释手。
清光绪年间,泸州脚下十几里的河,里面七层,外面八层。桅杆像森林,看起来像城墙外的另一个栅栏。张船山(即张文涛)的《门下水城》就是这样一幅繁华景象。被称为“川南第一州”的泸州老牌坊,其实在四川直隶厅各州都算,其丰富程度是首屈一指的。
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泸州窖酒年产量10余吨。到辛亥革命前夕,泸州到处都是酒窖。有文永胜、田成胜、谢太祥、春和荣、永兴成、洪兴和、义泰和、爱仁堂、大兴和、新华等十余家酿造曲酒的作坊,年产曲酒240余吨。据清代《阅微堂杂注》记载,第一代泸州大曲白酒酿造于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民间“酒窖多于井”的说法是泸州白酒业兴盛的又一见证。
民国改革后,随着生产和运输的进一步发展,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曲远销省内外。广州、南洋等中外客商也争相采购。抗战前夕,曲酒年产量达800吨。酒作坊之间竞争激烈,每家在工艺质量上精益求精,曲酒品质不断高。抗战时期,泸州曲酒年产量达1.08万吨,居四川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酒城”。
1915年,打开《东方杂志》、《国家公报》、《大公报》、《申报》,就能看到号称“泸州第一”(当时有342年,距今431年)的文永胜酒厂生产的“300年老窖”大曲。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大曲,具有“窖香浓郁,口感脆甜,饮后尤香,回味悠长”的特点,在美国旧金山享有盛誉。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又一份荣誉,让人们共享文化古国的文明,感受中国酒文化的辉煌。据《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介绍,这是中国首个浓香型国酒国际金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