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支线简介
历史:金山支线跨越黄浦江,与杭州湾接壤。它位于上海西南部的松江和金山两县。线路在松江县车墩乡东首新民支线K6+256处分叉。设置闵行西站(原高桥线站),向南延伸,在松江县德胜港跨越黄浦江铁路公路两用桥,沿叶榭港、龙泉港西岸继续向南,向西穿越杨珊镇,在金山卫镇西南设置终点站金卫西站。沿线共设5个车站:闵行西、叶榭、杨珊、金卫东和金威西。金威西站是上海石化总厂的专用工业站。厂内专用铁路由金威西站引入。全线长43.498公里。联络线为金山支线至新民支线0.762km。
金山支线主要是配合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石化总厂建设的。1972,石化综合体准备建设时,为了运输产品和物资,解决交通问题,提出铁路支线与路网连接。1973年4月,国家计委同意建设一条铁路支线,作为石化总厂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同年5月,交通部(当时铁道部与交通部合并)正式向第四铁路工程局(以下简称四局)下达了勘察金山支线并提出方案研究报告的任务。7月初,四局编写了金山卫铁路支线方案研究报告,提出了枫泾方案、新桥方案、胜利港方案三个方案,并进行了比较。上海市经过10年的研究和审批,认为胜利港方案具有航线直、营运里程短、节约耕地等诸多优点,决定采用胜利港方案,并正式上报国务院。同年5438年6月+10月,交通部电告第四铁路局、桥梁工程局(简称大桥局)、上海铁路局勘测设计。第四铁路局管线路,黄浦江大桥管桥局,厂内洗罐站和叶榭水陆联运码头分别由上海铁路局和松江县施工队设计。
设计技术标准:二级支线,单线,不预留复线;将坡度限制在5 ‰以内;最小曲线半径800米,困难路段400米;钢轨43 kg/m,钢筋混凝土轨枕1600/km;到发线有效长度:客运站600米,其他站850米;桥梁荷载中等-22;机车类型:蒸汽机车KD7,牵引额定值2800吨;23对区间能力;闭塞方式:金纬西为6502型大站,其他站为6031型小站。
1973 165438+10月,上海铁路局根据交通部电报精神和上海市革委会决定,成立“上海金山卫铁路支线工程指挥部”,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同年2月25日,在黄浦江两岸全面开工建设。路基土方由松江、金山两县组织的5万民工承担。上海铁路局负责铺轨、桥涵、房建、通信、信号、电气照明建设。
5月31,65438,0974,黄浦江北岸线高桥线岔口至黄浦江段通车,为黄浦江大桥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9月27日,黄浦江南岸线路简单通车。1975 9月15,全线贯通。
黄浦江铁路公路两用大桥由大桥局承建。7月26日开工1974,铁路桥9月26日通车11,公路桥6月29日通车1976,全桥完工。
1975年8月7日至12年8月2日由工程指挥部组织全线验收。1975 9月15正式交付上海铁路分局接管运营。项目总投资4200万元,其中200万元用于主厂房购置油轮和建设员工宿舍及厂内机库,铁路支线概算投资4000万元。实际投资(不含洗罐站建设654.38+0.7534万元)38576.5438+0.8万元,黄浦江大桥造价4437.47万元,合计8294.65万元。全线主要工程量(不含黄浦江大桥):土石方139800方,正线铺轨43.498公里,站线铺轨7.816公里,中桥6座,小桥45座,涵洞199座,房建18493平方米(含简易房)
金山支线的建设主要服务于石化联合体,以货运为主,客运为辅。全线建成投产后,上海工商队同意了石化总厂的要求,厂区支线和内部线路全部归铁路统一管理。因为厂线和黄浦江大桥(包括公路桥)都是铁路的固定资产,增加了铁路支出的负担;由于线路造价高,运营以来运量达不到设计要求,且市郊列车收取旅客票价,旅客收入减少,因此铁路运营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