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数e的由来是什么?

e、复利问题的最早起源

《威尼斯商人》描绘了以贪婪和残忍著称的高利贷者夏洛克。其实这个历史背景是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繁荣之后,金融业逐渐发展起来,高利贷引发了一系列的贷款问题。贷款自然会带来利息问题。

最简单的利息就是单利:如果你曾经在银行做过定期存款,你就不难理解单利。假设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5%,你存100元,那么三年后取出,利率为3.5% * 3 = 10.5元。利息将和本金一起付给你。(这里的讨论不考虑利息税。)

稍微复杂一点的是按照一定期限计算利息的方法:目前我国七年期记账式国债采用的是按年计算利息的方法。假设国债利率为3.5%,那么你购买100元国债,一年后支付3.5元利息,最后一年利息和本金一起支付。

乍一看似乎一样,但明眼人一眼就能发现,后者的收入比前者高。因为后者的利息是按年支付的,先收完利息后,利息可以马上再投资。投资后还是会产生利息的。所以加起来,总收入比前者高。

这就产生了复利的计算方法,在我国称为“滚存利息”。比如一笔6%利息的贷款,按照10放出去,按年计算复利,那么每一元,第一年末你得到1+0.06,第二年末得到(1+0.06) * (1.06。第三年年末,我一共得了(1+0.06)*(1+0.06)*(1+0.06),...不难看出,对于每一元,复利的公式是S=(1+i)exp(n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到,在6%的利率下,如果每年复利,十年前的1元钱,10年后就变成了1.79元。

复利可以按年、按月甚至按日计算。如果复利年利率不变,则月利率为/12,日利率为/365.25。

我们还是按照上面的公式来计算吧,S =(1+5% %)120 = 1.819。

s=(1+0.0001644)^3652.5=1.822

总的趋势是,随着计息区间的减小,本息之和在增加。然后,有些贪婪的夏洛克在想,如果理论上我可以把复利的利息区间缩短到1小时,1分钟,1秒,甚至每一刻,(理论上),我会怎么样?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适用于任何利息区间的通用公式:

s=(1+i/t)^n*t = & gt;S=((1+i/t)^t)^n

这里t代表一年计算多少次利息?n代表多少年过去了?我仍然支持复合年利率。

(1+I/T) t)这个公式从换元法转化为(1+1/x) xi并不困难...(x = t/i)。

那么,关键是要搞清楚,当n趋于无穷大时,y (x) = (1+1/x) x是多少?会是无限的吗?你能满足大大小小夏洛克贪得无厌的胃口吗?

可惜计算出来的值,正如你所猜测的,是我们的主角E,也就是说复利不会随着计息区间的无限缩小而膨胀到无穷大,而是会稳定在某一点,而这个神奇的极限就是自然对数的底: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