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夫子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发展史

夫子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个庭院。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是首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前院东侧有碑亭、神厨、省祭亭、井亭。西面有碑亭,斋戒之所,朝拜之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有、明、邀三代进士碑刻198处,可载51624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资料。在大城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相关的两块清代石碑。中院主要建筑有东西部和13御碑亭;后院崇圣寺成为一个独立的院落,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北京夫子庙古建筑群。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建立的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明代在永乐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加了一组名为“碧涌”的皇家建筑,形成了现在的条例。国子监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是一个有三个入口的院落,占地27000多平方米。集贤门(大门)和太学门(2号门)的玻璃牌坊,碧雍殿、义伦殿、精逸阁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在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被称为“简子”。国子监不仅接收中国各民族学生,还接收外国学生,为培养中国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子监内的主体建筑历经700多年仍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最高学府遗址。国子监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追溯孔庙的历史,它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鲁哀公在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的孔子旧居修建一座庙。保存衣服、皇冠、汽车、钢琴、书籍等。孔子生前所用,并按年代祭祀。这样算来,历史上第一座孔庙是2488年前。

孔庙,又称孔庙、夫子庙,是供奉孔子的圣庙。在中国,孔庙遍布全国,但中国只有两座孔庙,一座在山东曲阜,一座在浙江衢州。北京的孔庙,规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大典祭奠孔子的地方。除了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欧美国家也都修建了孔庙。

国子监街,北京唯一有四个牌楼的古巷。

北京历史上的重要街道和小巷经常以拱门为标志。然而,随着城市的变迁,这个标志几乎被洗掉了。在今天的首都,唯一仍按清朝规格保存的有古招牌的街巷,只存在于安定门的国子监街(又称成贤街)。街对面有四座单间彩绘牌楼,用古朴的庄俗点缀着这条背阴的街道,著名的北京夫子庙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东端。

因为孔子被称为圣人,所以在明朝以后,他仍然享有与皇帝同等的一些待遇。于是,在夫子庙大门东西两侧,20米外,立了一座清代下马碑。碑的正反面分别刻有“官员在此等候下马”六个字,满、汉、蒙、回、藏、托特。文官在这里下轿,武官在这里下马。即使皇帝亲自来,也要走下战车,以示庙门严明,圣贤至上,尊孔。同时,在孔庙的大门前,还有一面用彩色玻璃和雕花砖镶嵌的影壁,以显示孔庙的威严。

左庙右学——北京夫子庙和国子监的建设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自己的思想统治,笼络汉人的心,下令攻击历代旧典,命王玄在金朝枢密院建玄圣寺,祭祀孔子。据《元史传》:“文庙久不在京师,而国学传统,合其他部,为‘庙学’。元成宗铁木尔大德六年(1302),在此址建寺,元大德十年(1306)落成,西有国子监(又称“国子监”),构成左寺右校之规。

北京夫子庙占地22000多平方米,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为中轴线,三个院落。建筑左右对称,主要建筑依次为:仙石门、大城门、大成殿、崇圣寺。经过几代扩建修缮,终于在民国五年(1916)完工。至此,北京孔庙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

国子监,古称太学,其实历史更悠久。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国子监初具规模,夏、商、周也有了自己的名字:岳夏学派、序、周越瑶。周朝天帝有五派,即东、西、北、南四派(即东序、哲宗、商鞅、成君),中央一派叫毕雍。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建立国子监,设立五经博士。直到杨迪大业三年(607),国子监才正式成立,并开设进士科,开创了科举取士的先河。

国子监创建于公元13世纪的元朝(1287)。是元明清时期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国子监作为一所古老的中央大学,历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修建了许多建筑,尤其是经过明朝永乐、郑桐年间的大规模修缮和清朝乾隆年间的辟雍增建,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民国时期和建国后,国子监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使得这所古老的大学得以完好保存。1961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呈长方形,南北走向,由三个大院落组成,占地27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楼、碧雍殿、义伦殿、静宜阁。主体建筑两侧是“两堂六厅”,御碑亭和钟鼓亭,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国子监前院的东侧通过“守敬门”与孔庙相连。

国子监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国子监是中国唯一能接受外国学生的学校:琉球、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国的学生也曾在国子监学习过。国子监在培养中国各民族学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961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到2005年,随着首都博物馆、首都图书馆、少年儿童会堂的陆续迁出,孔庙和国子监重新团聚。2008年奥运会前夕,市委市政府和文物局专门投入巨资对其进行大规模修缮,终于有了今天的夫子庙和国子监的崭新面貌。2008年6月,孔庙国子监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全面对外开放。

孔庙和国子监的历史意义

北京的夫子庙和国子监,作为元明清皇家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以及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曾经承担着现代北大、清华、中央党校、教育部的文化教育职能。1901年,传统书院改为学校(如史静大学堂),随后1905年,经学被废除,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也被废除。孔庙和国子监的教育和行政功能也趋于衰落,孔子和儒家的教育全面弱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重塑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改革也在逐步进行,逐渐增加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及其精神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比如初中课本增加了10本或20本《论语》,高中开设了先秦诸子选修课。于是,孔子和儒家思想逐渐从体制外转入体制内,虽然是部分引进。今后要继续努力增加传统文化元素的比重。

国子监,孔庙,是北京乃至全国的国学圣地。为全面实施“人民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及《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 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以夫子庙和国子监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展示区。 特别强调要复兴夫子庙和国子监的文化功能,高标准、高品位、高质量地建设“进士碑林陈列馆”和“十三经碑林陈列馆”,进一步改善文物环境和基础设施质量,打造世界儒学研究传播中心,举办有影响力的弘扬国学活动,传承中华文化。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为重点,办好传统特色文化活动。一是策划推出孔庙、国子监中华文化节等传统文化活动。二是推广节庆文化,将现代文化活动与民族传统节日相结合,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吸引北京友好城市和相同节日国家的文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