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的书

1.面临死亡的人(第一卷)

西方死亡科学的开创性著作

让他的灵魂安息吧。

-引自萨拉比祈祷文。

当死者入睡时,他们通常睡在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园里。屠呦呦在贵族们的遗体前向上帝祈祷:“愿上帝在圣洁的鲜花中接纳我们所有的灵魂”;罗兰也做了同样的祈祷:“愿上帝把它们放在花里”。这最后一首诗表达了人死后的两种意象:安详或无意识地沉睡,沉睡在被圣花或鲜花环绕的花园里。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死亡科学,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白羊座(Philippe Aries)1977写的《面对死亡的人》一书起到了开拓作用。这本书展示了从中世纪早期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人对死亡的态度的历史。白羊座的作品为死亡观奠定了一套话语阐释体系,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不知道生,怎么会知道死?”

-孔子

2.哲学家的死亡记录

“探索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如果我要写一本书,我会登记各种死亡,加上我的评论。教人死的人也会教人活。

-蒙田

你不一定要像哲学家一样死去,但是读一读可能会有帮助。

——英国《独立报》

毕达哥拉斯宁愿被屠杀也不愿穿越一片豆田;

赫拉克利特在牛粪中窒息而死;

据说柏拉图死于虱病;

据说亚里士多德用乌头草毒死了自己;

提奥奇尼斯窒息而死...

自古以来,如何建构一个“善终”一直是哲学家们最为关心的中心问题。

这本书包含了190多位已故哲学家的死亡方法,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它以搞笑的方式介绍了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积极探索人类幸福的意义和可能性。通过学习如何死亡,我们学习如何生活。

现在该分手了。我会死,你会活。谁更幸福,只有天知道。

-苏格拉底

3.文化人的“死”与“生”

人可以穿越社会而不死。

——费孝通

世事无常,人生终将老去;天道是好的,人性是幸运的。

——钱穆

生与死历来分为两种:一种是肉体的生与死,一种是精神的生与死。这本书显然侧重于后者。一方面,文化人作为个体,从文化中获得精神力量,从而完成知识的储备和人格的锻造,进而服务于社会,对未来社会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集体(一个小集体,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中的文化人,有责任承前启后。在知识的传播中,在精神的感召下,在师友的熏陶下,文化才能永存...

你为什么要担心生命的长度?

-马库斯·奥勒留

4.致命的疾病

“绝望是一种致命的疾病”

没有希望,就没有最后的希望,那就是死亡。当死亡是最大的危险时,人们希望活着;但是当人类意识到更可怕的危险时,他想死。所以,当危险大到死亡成为人们的希望时,绝望就是死亡的无望。

-克尔凯郭尔

索伦?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是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和作家。他的主要作品非此即彼,关于反讽的概念,恐惧与颤抖等。

我感觉到一团闪亮的火焰在晃动,冲击着我的灵魂。那一刻,我从另一个世界回来了。

-蒙田

6.存在主义心理疗法

死亡的想法可以救人。

生与死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不是先后存在的。

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所以也是精神病理学的根本来源。

我不想赞美死亡的美好,也不想鼓吹否定生命的病态观念,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我们的基本困境:我们每个人既是天使,也是野兽;我们是必死的生物,我们知道我们会死,因为我们的自我意识。

十个从金门大桥跳下但企图自杀的人接受了采访。结果发现,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其中6人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有人说:“我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意志...天上确实有一位仁慈的上帝,他无处不在。”另一个说,“我们都有神性——大神的爱。”还有人说:“我现在有很强的活下去的动力……我的整个人生都获得了重生……我跳出了旧的模子……我现在能感受到别人的存在。”

存在主义疗法是每个心理治疗师在临床工作和个人生活中可能采用的一种精神取向或人生哲学。心理治疗的根本问题在这里遇到了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

在本书中,亚龙教授从临床经验、实证研究、哲学文献和大量其他资料出发,围绕四种“生命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和存在的无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每一种存在关怀的意义,并探讨了治疗师如何通过自己的理解开展有效的临床工作。

如果有来生,那么一块炭也不能在火上烧。

休谟

7.自杀的理论

人们把任何由死者本人已经完成并且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的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死亡都称为自杀。

埃米尔·杜尔凯姆

埃米尔·杜尔凯姆(译自涂尔干,1858-191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作者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及其规律,系统地写出了这本关于自杀的书。

我们的生命没有尽头,正如我们的视野没有边界。

-维特根斯坦

8.死者的对话

古典主义的最后代表

在《亡灵的对话》中,Finelon假设历史人物在天堂或地狱相遇,并在对话中倾吐自己的感受。

"由罪恶赢得的伟大不会带来持久的荣誉和幸福."

“战争是世界上最大的灾难。”

本书包含两个对话录:《论口才》和《与死者对话》。在《论口才》中,作者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对口才这一命题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在《死者对话》中,作者假设历史人物在天堂或地狱相遇,倾吐心声。这些人物往往不是同一个时代的,其中有作家、国王、政治家等。每次谈话都谈到一个主题,比如政治、道德、艺术等等。

弗朗索瓦?费内隆(1651-1715)是法国作家和神学家。他是《泰国雷马克历险记》和《论女孩教育》的作者。

我想回到地球,变成尘土,这样我就可以在我出生的地方安息了。

-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