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湖广填四川的记载,是谁,在哪里?
湖广填川是指我国元末明初、清初,由湖南、湖北(即湖广省)和广东(以客家人为主)迁入四川各地的居民的两次大规模迁徙浪潮。据考证,也有来自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清朝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弟经重庆到泸州。他沿途巡逻,乘船旅行了许多天。张德弟见人不多,很奇怪:本地人都去哪了?服务员回答:都死了。原来,在明末清初的30年间,四川战乱频仍,饥荒瘟疫不断,导致四川人口锐减。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有50万左右,重庆(今朝天门至七星岗通元门)也只有几百户。重庆所辖各县,只剩下十几个人了!张德地迅速向法院报告了这一情况。康熙下令鼓励大规模移民四川(包括重庆),清政府也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涌入四川,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川”移民活动由此开始。《四川通志》:“汉唐以来,蜀国多齿烟火。明末战乱之后,丁口如晨星一般稀少。”根据康熙二十四年的人口统计,经历大规模战争的四川省人口只有9万多。清朝康熙年间,历经战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静下来,一批新的地方官员开始走马上任。在这些野心勃勃的官员眼里,不知道四川有多富庶。然而,当他们骑着马来到新的官邸时,却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如此荒凉、破败、千疮百孔。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上奏康熙帝,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很荣幸被皇帝任命为四川最高的地方官员,来到这个战火纷飞的地方,展示我的远大抱负。但是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过去,我没有办法增加收入,也很难收税,这让我觉得很尴尬,吃不下睡不着。我是皇上派来的,但我忠于国家和朝廷。经过几天的思考,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的好名声,似乎没有其他好办法吸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明清史料,户部书名本。张总督在他的奏折中也提到了一些移民方法。例如,可以命令四川邻近省份的地方官员检查那些因战争而离开家园的四川人,对他们进行登记,然后四川“派官员接管他们”或者政府可以直接出台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迁到四川。坐在故宫龙椅上的康熙皇帝,也在为整个国家的税收和重建而纠结。他陆续收到四川地方官员的奏折,召集有关部门听取相关汇报,正式颁布题为《康熙三十三年招人填四川》的上谕,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向四川大举移民。“湖广”一词原指元朝建立的“湖广省”,相当于湖南、湖北、广西和广东、贵州的部分地区。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湖广地区荒芜,人口减少。明政府把江西等省的人迁到湖广地区,让他们“插旗占地”。明末清初,经历过战乱的四川荒凉,人烟稀少。四川在历史上经历了七次大迁徙。第一次,秦灭蜀巴后,数千秦移民入蜀,约四五万;第二次,从西晋末年开始,中国北方人口南迁。这一时期,大量与四川相邻的陕西、甘肃等地的移民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北宋初年,出现了全国范围的北方人南迁。此时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清初十余省移民四川。这次移民最多的是湖北和湖南(当时行政区域叫“湖广省”,还辖有一部分广西),移民人口达到654.38+0万多。现在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是老川人血泪即将耗尽时发生的一次大移民,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第六次是抗日战争提前解放到全国,很多人逃亡或“南干”定居四川;第七次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三峡移民,很多人定居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