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西考古博物馆:探索陕西考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新建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前,有一座特殊的桥,叫做“考古桥”。在桥面上,每走几步,就会看到几行字,记录着陕西考古的重大事件。公元前58年,杨梅达到顶峰,张敞诠释了文本。陕西的考古史从这里开始——

陕西考古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考古博物馆,不仅展示了考古的相关知识,还追溯了陕西考古的历史。

据《汉书·郊祀志》记载,西汉宣帝四年(公元前58年),在杨梅(宝鸡市扶风县)出土了一件青铜鼎。鼎被放入宫中,没有人能认出里面的铭文。最后,太中大夫张敞对这些铭文进行了解读,说明他具有扎实的青铜器鉴定和铭文阅读能力,成为古代正史记载不多的金石学人才。

金石学是我国考古学的前身,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重在描写和考证,以达到考证经典、补充历史的目的。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他的学生曾巩在《金石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金石学”一词。清代,王明胜等人正式提出了“金石学”的名称。

在古代,陕西吕大临是金石学大师,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鼻祖”。元佑七年(1092),吕大临将考古图整理成书,系统记录了当时宫廷和私宅收藏的古代青铜器和玉器,仔细抄录了每件器物的形制和描述,记录了尺寸、容量、重量等信息,并尽可能标明了土地和收藏地。

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考古人员对蓝田县五里头村吕氏家族墓地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29座,出土文物700余件。基本上可以肯定,陆大林墓就在其中。

20世纪初,来自欧洲、美洲、东亚和中国的学者在陕西进行了一系列早期考古考察和探索。1898年间,意大利人乔治在延安收集了带孔的长方形石刀,而日本人关、津本敬、桑、臧、宇野哲、祖力西力六、法国人沙沙、塞加兰、德、桑志华等人曾在陕西进行过考古调查,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字和图像资料。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进行地质调查时,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文化层、彩陶片和石器等历史遗存,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帷幕。随后,国内学术团体相继成立,来到陕西省开展考古工作,为这里的考古发展积累了经验。民国时期,西京筹备委员会、国立北平研究院、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陕西考古学会、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教育部艺术文化调查团、西北历史地理调查团等机构和团体先后在陕西进行文物调查。

1940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以王子云为首的艺术文物调查团,通过摄影、临摹、拓印、临摹、测绘、记录、制模等手段,搜集了包括陕西省在内的西北地区的文物古迹。

1934年至1937年,在陕西省考古学会许等人的领导下,对宝鸡斗鸡台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清理出周、秦、西汉时期墓葬45座、车马坑1座及新石器时代居民地,不仅是我国考古学初期发展时期最重要的发掘工程之一,也是陕西近代考古学的开端。

在斗鸡台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采用了“分区勘探”的方法,用英文字母和数字、规范记录等手段书写发掘日志,确立了以勘探沟西南角为测量标点测量遗址三维坐标的惯例。后来,苏参加了第二、三次考古发掘,编辑出版了《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图说》。

苏在《斗鸡台沟东陵砖瓦研究》附录中,总结出斗鸡台沟东陵出土器物发展演变的一套客观规律,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类型学方法的正式启动。因此,苏被称为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后,因战争中断多年的考古逐渐恢复。国家在兴修水利、筑路、建厂办学、农田水利等基础工程建设中,十分重视文物保护。与此同时,国家文物保护法相继颁布,各级考古研究机构和高校考古专业相继成立。持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成为常态,追溯到古代氏族、部落社会的基本形态,科学考古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展开。

从1954到1957,由石兴邦负责,对Xi安半坡遗址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通过大规模的曝光和细致的研究分析相结合,发现了丰富的护城河、民居、窑洞、陶窑、墓葬等遗迹,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类等生产工具和器皿数万件。同时确认仰韶文化的半坡型和晚期半坡型构成了渭水流域及陕晋豫地区仰韶文化从早到晚的基本序列:半坡型——庙底沟型——晚期半坡型。

1974年3月,临潼县村民在挖井时,偶然发现秦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坑。随后,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了三个兵马俑坑,出土了大量秦代的兵马俑、兵马俑、战车和兵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65438年至0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在Xi安召开,陕西和中国考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改革开放以来,陕西考古事业发展迅速,重大考古发现不断涌现。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博物馆,如甘陵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梁代村郭蕊博物馆等,成为展示陕西历史文化的窗口。

1982年,陕西省考古学会成立并在安召开第一届年会,全省从事考古研究、教学和文物工作的102名会员参加。同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与文物》、半坡博物馆主办的《史前研究》、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文博》等学术期刊相继创办,成为陕西省内外文化考古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21世纪,中国的考古事业肩负着“文化强国”的使命。以“考古遗址引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契机,陕西考古事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目前,陕西省已推广考古遗址15处,参与了“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推动了考古学科向理论多元化、方法多元化、技术现代化发展。40多个考古项目先后获得“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田野考古奖”、“中国考古新发现”、“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等荣誉。

近年来,陕西考古在国际上发展,秉承“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合作原则,在文物保护技术和考古合作发掘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成为研究中国文明史、东方社会史和世界文化史的重要阵地。

目前,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瑞士、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知名高校和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

从公元前58年,杨梅夺鼎,张敞释文;到1934,陕西现代考古在宝鸡斗鸡台遗址开始;2022年,陕西考古博物馆将在秦岭脚下对外开放。陕西考古积淀了2000多年的文化底蕴,传承了近100年的科研精神,开启了未来考古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