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哪些领域?
中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2015,165438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由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社会话语中的高频词,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改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处理好哪些重大关系和重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1.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正在由高速向中速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传统的增长动能在下降,新兴动能还处于孕育期,新旧动能无法正常衔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宏观政策上遇到了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供需结构性失衡,关键是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从需求端分析,经济增长中的快变量,投资增速在快速下降,投资空间在缩小,边际效益明显下降,继续依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成本和难度在加大。消费需求方面,中低收入者由于收入不足,对中低端产品需求不足;在国内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潜力受到抑制。从供给侧分析,资本和资源过度涌入低端产业,造成产能过剩;然而,资本、技术和资源不足以进入高端产业,导致高端产品的国内供应不足。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关键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比如中低收入者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手机等日常消费品需求不足,这与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障水平低密切相关。相反,在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各工业园区大力吸引外资进入技术门槛低的低端产业,造成供大于求。同时,中高收入人群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市场出现新需求时,实体经济在体制机制约束下缺乏创新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不足进入中高端产业,严重抑制了国内市场中高端产品供给。二是体制机制改革有待加快,企业制度交易成本上升。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主要依靠市场和企业。但目前我国市场体系不健全,产权保护措施不力,创新激励机制缺失,行政审批事项繁多,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发展阻力。比如世界银行对2065,438+05年全球65,438+089个经济体的评估,在中国创业平均需要65,438+065,438+0个程序,33天,而OECD国家的平均数字是5个程序,9天。此外,目前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普遍反映,企业税费负担重、社会保险费率高、物流成本增加等都抬高了企业的发展成本。显然,体制机制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创新的主要因素。第三,从2010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从当年一季度的12.2%降至今年一季度的6.7%。显然,现阶段单纯依靠需求侧调控政策的效果已经不再有效,还必须在需求侧之外寻找良策。总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但根源和本质在供给端,供给端的主要矛盾是体制机制问题。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二、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供给和需求构成的,供给方是为社会生产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方面;需求方是消费商品或服务的方面。供求关系有三种:如果社会生产的商品或服务都能被消费,供求就会平衡;如果生产的商品或服务大于消费,或小于消费,则供求不平衡。这时候如果是封闭经济,要么扩大生产,要么压缩需求,反之亦然。如果是开放经济,就需要进出口调整。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分析和调控经济有两种逻辑框架。一种是从需求端入手,国内生产总值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组成。另一个是从供给方面。国内生产总值是由劳动、资本(投资)、资源和技术的投入构成的。有三点需要深入说明。第一,需求侧管理重在短期增长,供给侧调整重在中长期增长。从需求端看,是否刺激或控制消费、投资、净出口等“三驾马车”将影响短期经济增速。但从供给侧看,劳动力、资本(投资)、资源和技术的组合形成中长期经济增长,即潜在经济增长率。第二,需求方的投资项目与供给方的资本(投资)项目有本质区别。需求侧投资作为当前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是公共投资,也可以是生产性投资。公共投资可以是直接增加产品有效供给的公共服务投资,也可以是与产品供给无关的投资。供给侧的资本(投资)应该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密切相关。第三,要素配置结构的不同,会带来不同档次和质量的产品,不同的业态,不同的行业。这些差异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程度。再者,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要靠创新,技术和管理创新必须靠体制改革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入手,围绕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推进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以需求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路径是以市场为导向增加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动力是以改革为引擎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最终形成供需结构动态平衡、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增长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加减法”,也是“乘除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消除无效供给,改造传统落后供给,增加新供给;同时,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供给仅仅是提供产品或服务,还包括更集约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的新制度的供给。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体现。3.和英美等西方国家有什么区别?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就采纳了供给学派的思想,采取减税、减少政府干预、推进国有企业私有化、减少政府支出、紧缩货币供应等措施帮助本国经济走出衰退。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英美有本质区别,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阶段不同。英美采用供给学派思想时,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发达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滞胀。目前,我国发展水平处于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通货紧缩压力仍在加大。第二,供需环境不同。当时英美面临的供求环境是供给不足,财政赤字的压力,社会福利支出高,居民消费率高。当前,我国供需失衡,产能严重过剩,面临国内外需求不足、社会福利低、居民消费率低等诸多问题。第三,制度环境不同。英美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相当成熟。但是,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不成熟。第四,政策手段不同。与英美发达国家只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不同,中国可以采取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企业激励政策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五,动力机制不同。英美倡导的供给学派是,不需要对制度进行大手术,但中国要以制度改革为途径,以制度改革为引擎,不断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宏观和微观活力,为增加有效供给创造制度条件。四、需要处理哪些重大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四对重要关系:一是长期发展和短期增长的关系。供求关系既对立又统一。需求管理政策重在通过相机抉择,实施逆周期政策,在短期内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使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为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然而,DSM很难自动优化供应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通过中长期科技、体制和管理创新,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改善供给结构,释放新的需求潜力。但供给侧在短期内应对经济波动的作用有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长短结合,短期需求侧管理要把握好一个“度”,为中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桥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利用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培育新的增长动力。第二是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是一对互补的概念。供给必须以需求为目的,需求必须依赖于供给,两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这就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需求侧。供给侧盲目增加新产品供给,如果需求不变,社会有效需求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就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扩大社会福利有效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有效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聚焦“低端同质、高端不足”,着力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有效需求稳定增长提供重要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重点,打破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为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三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和市场必须各就各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重新搞计划经济,不能再走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增长的道路,而是要下决心打破行政垄断,有效减少和消除经济体制中的扭曲。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价格引导资源向更有效率的领域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级政府要在减少市场干预、打破垄断、推进国企改革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新常态下,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必将降低实体经济发展成本,释放市场经济发展活力。比如,减少或取消各级政府的行政审批事项,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打破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拆除市场制度之墙,不仅可以增加生产福利,还可以增加消费者福利,等等。第四是国际与国内的关系。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以及一个国家与全球市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的供需比以前更加贴近全球市场。显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开放条件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妥善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迈向中高端;不仅要走出去,加强对外投资,还要继续引进先进资本,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面对全球化新趋势,中国应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颠覆性创新”机遇,在全球市场配置要素资源,使中国成为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高地”,同时推动中国各类要素向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打造中高端要素高地,改变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必然要求调整国内要素供给结构和配置方式。因此,我们还必须改革相应的体制机制,打破开放的体制障碍,积极实现与全球贸易规则的有效对接。此外,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体系的供给体系建设,为中国进一步“走出去”争取有利条件。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结构性改革要扎实推进,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点: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重点是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核心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是促进社会创新,根本是深化改革开放。(作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马晓河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