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上的古代语言学家
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又名杨雄,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诗人、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是一个口吃者,不能谈论戏剧,但渴望学习和思考。善辞赋,官至事黄门,经历成、艾、平三皇。当辛莽请医生时,他死于贫困和疾病。作品有《祁萱使臣言解他国方言》、《训辩》、《别子》、《仓颉传》、《法眼》、《太玄》、《甘泉赋》、《长阳赋》、《猎羽赋》等。其中《方言》,15卷9000余字(本版13卷11900余字),历时27年,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汉语词语和方言材料。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言学专著,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流传至今。《别子》、《荀辩篇》、《仓颉传》等三部涉及语言和人物的作品全部失传。
刘欣(约公元前553年-公元23年)名子君,后改名修,号英恕,西汉时期的目录学家、文言学者。沛公(今江苏沛县)人,的第五个孙子,刘向的第二个儿子。他是一个年轻的学者,擅长写作,学习了很多关于诗歌的知识。他当皇帝的时候是黄门郎,后来担任过中坜、荆的校尉。曾和他的父亲刘向负责校勘书籍。刘向去世后,刘欣继续整理六艺的书籍,并以刘向的《别录》为基础,撰写了《七观》。《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包括编译(总论)、六艺、诸子百家、诗赋、技能、兵书、方法。原书失传较早,主要内容大多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在经学方面,刘欣在学者中努力建立了《左传》、《石矛》、《温孤尚书》等古文经典,同时撰写了《春秋左传》、《尔雅注》等,均有佚文,清代马国汉整理了《于汉方善佚书》。
许慎(约公元58年——约147)东汉汝南(今河南省郾城县东)昭陵人。他是中国古典学者和语言学家。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先后做过县官、太尉南阁献酒官、长史官。他在世界上被称为“徐的酒官”,曾在东莞任校官(。许慎的主要成果是《说文解字》一书,建立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并根据这一理论,对书中收集的9000个字逐一进行分析,指出每个字的本义和结构,同时分析了540个汉字,建立了部首索引法。这些成就使许慎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语言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马融(公元79-166)东汉有夫峰(今陕西兴平市东北)茂陵人。他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文学家,任性、不拘小节,擅长打鼓吹笛,还是个学生。马融对中国古典名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著作丰富,包括《异同列传》、《孝经注》、《论语注》、《石矛注》、《周易注》、《李三注》、《尚书注》、《列女注》、《老子注》、《淮南子注》、《石矛注》等。
郑玄(公元127-200)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人。他是汉代的经学大师,在世界上被称为“后郑”,这是他区别于郑正行和郑铮之子的一个标志。年轻的时候,我曾经是一个乡下丈夫,但我不打算做官。我进国子监是为了攻《周易》和的传记,接着是张的《古文尚书》、的《左传》等。,然后我就去西天跟马蓉学古文经典,所以学了很多经典。回国后在莱阳工作,那里有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他在党被封闭的时候被监禁。获释后,杜门呆在家里,专心写作。将军何进、袁绍等人叫他做官,都拒绝了。后来被招为大兴农,过去也叫郑兴农。治学以中国古代经典研究为主,同时采用中国现代经典研究,重视群经,大大提高了中国古代经典的地位。其中剑和朱影响最大,流传至今。其他的《周易注》、《论语注》、《尚书注》、《十谱》、《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书都失传了。
刘茜(不详),东汉北海人。《名释》是中国第一部词源学专著。全书仿尔雅体例,八卷二十七篇,一千五百余字。释义主要以音韵学为主,即根据其读音来探究一个词的名称的由来。虽然难免作出陈述,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汉语语音同义词的特点,对汉语词源学、训诂学、音韵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郭璞(公元276-324年),东晋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初为官商,后参军在王敦作文书。他因谏王敦谋反而被杀。他豪放不羁,不修尊严,博学多才,擅长训诂,尤其擅长古文和怪字。注释非常丰富,注释注重古今比较,保存了许多晋代语料,学术价值很高。其中包括《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传注》、《楚辞注》、《子虚赋注》、《商》等。,流传至今,又有三藏释。
古(公元519-581)南朝梁陈时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文字学家。李灌、国子监博士、金渭将军、庚陵亲王、黄门侍郎、光禄勋等。,曾经主修过梁的历史。《玉片》是继《说文解字》之后的一部文献学著作,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30卷,按《说文》体例分为542部,16917字,详解。原书已失传,流传至今的是宋代陈彭年等人的修订版,改名为《片玉》,字数较多,系统不旧。好在日本还有唐宋之间的《片玉》残卷,从中可以窥见片玉的原貌。顾的其他著作有《史记》、《福瑞图》、《通史》、《国史列传》、《尔雅引》等。
卢法彦(公元562-?)名词,表示“善良”的一个字,是隋、魏两县临漳(今河北临漳县)人,音韵学家。曾冠接受了郎峰,但后来因为他的父亲陆双冒犯了朝廷而被解职。《切韵》反映了古代汉语语音的特点,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主要材料,也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和现代汉语语音不可缺少的参考和依据。它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本书有五卷,193首韵文。大纲是颜之推和小盖共同制定的。宋以后原书消亡,直到清末才在敦煌石窟、新疆吐鲁番、故宫等地发现一些唐列传的成文或修订版本,且多为零碎卷本。但宋人编辑的《广韵》一书完整地保留了《切韵》的内容和体例。
陆德明(公元556-627年)名元朗,字德明,经学训诂家。唐时期,生于苏州吴(今江苏吴县)。在陈担任的助教时,陈病逝,回到了家乡。杨迪被征为教辅时,在唐贞观拜了博士和中允亲王,封吴郡为公。他的著作主要有《经典释文》、《老子疏》、《易疏》,都是传世之作。其中《经典释文》汇集了汉魏六朝以来的230余条语音切注材料,是研究汉魏隋唐时期汉语音韵训诂和经典版本的重要资料。全书30卷,涉及14种经典,包括《周易》、《诗经》等十二种经典,以及《老子》、《庄子》等两个子书。《孟子》在唐代没有被列为经典而不被接受,在《老庄》中被收入,是因为受到玄学的影响。
徐铉(公元719-992)北宋初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文献学家。南唐初任高级大臣,如游澄、翰林学士、古进士、吏部尚书。入宋后,官拜骑走,为正仆。善写,善篆隶书。与朱共同校订《说文解字》一书,纠正了其中的错误,补充了原文遗漏的19个字,增加了原书中没有收录的402个字(即新附字),对每个字都加了反切,并对部分字做了注释。同时,原书从15卷分成30卷,卷首有540个部分的清单。修订后的《说文解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该书的原貌,提高了实用性。它是最受欢迎的研究《说文》的校本学校,在世界上被称为“大徐贲”。
徐恺(公元920-974年)名,是和徐的一位文献学家。石南堂官集贤殿学士、文史舍人等职,宋军攻陷金陵时死于城中。四岁丧父,师从弟宣,博览群书,熟记,小学好。他的功绩与他的弟弟宣齐名,被世人称为“大徐”。30卷本《说文解字传》系列是一部解读和研究《说文》的综合性著作,成书于大徐贲之前。书中每次阐述许仪,“借”、“古今字”、“引义”、“声求义”等诸多东西,开启了清人的《说文》研究,引起了一直研究《说文》的人的关注,在国际上被称为“小徐贲”。
周德清(公元1277-1365),音学家,元代瑞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擅长旋律,于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写了一部《中原韵》。这本书是根据当时北方的实际读音写成的,与《切韵》以来的正统韵书大相径庭。全书共分19部,平仄分阴阳。中古时期,上声被归为降调,中音被取消。这些特点非常接近今天北京话的发音。由于该书反映了元代汉语语音的重要变化,对现代语音和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昌迪(公元1541—1617)明朝连江县(今福建省连江县)人,音韵训诂家。年轻时参军,从官员到游击将军。擅长音韵训诂,以历史发展的观念对待古音,反对“叶音”说,指出“有古今,有南北之地,有变字,有移音”。这一正确认识对清代古音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毛诗古音考辨》、《屈、宋古音古义》、《读诗不逊词》、《伏羲图赞》、《尚书晏殊》等。
顾(公元1613 —1682)原名蒋,字宁,后改名,名。明末清初昆山(今江苏昆山)人,著名音韵训诂家、学者。明末,他是一个秀才,从小受到嗣母爱国思想的教育,怀着报国之心。曾加入复社对抗宦官豪强。清兵入关后,积极参加昆山一带的反清起义,失败后逃亡北方,终身学习,不做官。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廷编《明史》,断然否决。顾的学术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考证,开创了清代朴学之风。在天文、地理、经史、音韵训诂、金石学等方面,他无所不知,博大精深,著述极其丰富,堪称一代宗师。历时30年的《五音》三十八卷,是清代古音学的奠基之作。除了五部殷学之外,顾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著作还有《金石录》、《石经考辨》、《九经讹误》、《左传》、《日之录》、《JD.COM考古志》、《唐宋韵补异同》等。
江永(公元1681—1762)清代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人,经音韵学家。我一生好学深思,无意仕途。经典、小学、法规、制度、地理、钟法都有涉及。经学以考据著称,开启了安徽学派经学之风。他擅长音韵学,是音系学派的鼻祖。古韵分十三部,纠正了顾的十部说。他的语言学著作主要有《古韵规范》、《四声表》、《音韵分析》等。,其经学著作主要有《李周疑略》、《李殊论纲》、《李逸经传·童杰》等。
戴震(公元1723-1773),清代安徽休宁龙符人,学者、音韵学家。我曾经要求向江永学习,然后乡试,但礼非第一。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被任命为四库的编辑,不久又被赋予了学者的背景,于是选择了国子监的庶吉士。他一生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擅长小学、数学、地理。他是安徽考据派的代表人物。音系学分为九大类二十五篇,第一篇提出古音学阴阳配三调模式。他的著作主要有《声韵》、《音类表》、《续方言》、《方言疏证》、《六书论》、《尔雅字疏证》、《孟子字义疏证》、《毛政诗考释》、《屈原注疏》、《李逸考释》、《古历考释》、《剜圪垸》。
钱大昕(公元1728-1804),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人,历史学家、音韵学家。乾隆进士,李灌翰林院编修,杜诗学士,詹士府侍郎等。后来由于丁福的伤心辞官,他回到家乡,在家里呆了三十多年,著书讲学,主持中山、娄东、紫阳书院,学徒两千多人。年少时师从惠栋、申通等名师,文辞、历史、文字、音韵、训诂、天文、历法、地理、金石学、官制等无所不知。,著有《二十四史考证》100卷,《十驱十饲新录》23卷,《千言堂文集》50卷,另有《经典考证》一部。在音韵学上,钱最早提出“古无舌上辅音,古无舌上辅音,古有多舌,古影喻双音”的结论,为古音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段玉裁(公元1735-1815),清代金坛郡(今金坛县)人,音韵学家。师从戴震,乾隆举人,先后在贵州玉屏、富顺、南溪、巫山等县任知府。四十六岁时,他辞去父亲的病,住在苏州乔峰,闭门著书三十余年。他一生致力于《说文》研究,写了30卷《说文解字注》,历时19年。他勇于自信,打破字义,博览群书。《说文》研究是清代最显著、最有影响的研究。他还写了六书音韵表,把古韵分成十七部,成就很大。他还提出了“同音者必同部”的著名结论,解决了古韵扩词的重要任务。除上述两部外,段著作还有十六卷、四卷、三十卷、三十卷、三十卷、十二卷、六卷等。
桂馥(公元1736-1805),本名董惠,田祥,山东曲阜县(今曲阜县)人,是一位文献学家。乾隆进士,先后在云南永平、顺宁县为官。在他的一生中,他学习了很多关于经典的知识,并且专攻小学。他管理《说文》的成就与段玉裁齐名,并称为段、桂。他的著作主要有《说文解郑紫怡》、《妙传分韵》、《说文段注例》、《说文谢文音韵考证》等。其中,耗时40年心血的50卷《郑怡》更是义证,穷尽群书。
王念孙(公元1744-1832),清代江苏高邮(今高邮县)人,音韵训诂家、考据学家。师从戴震,乾隆时为秀才,选国子监庶吉士,工部尚书,博士,陕西路谋士,永定一河。最著名的作品是《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书证》十卷,以声求义,不拘于形,严而不乱。八十二卷杂志,校对经典、子书、史书,一字校对,遍组,堪称校对典范。音韵学方面,古韵二十二首,贡献很大。还有《毛世群楚辞经典古韵谱》、《说文解字校注残稿》、《祁萱使者解他国方言简证》等传世之作。
孔广森(公元1752-1786)字多,一个字?岳,号颛顼,清代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他是孔子六十八代之孙,学者,音韵学家,擅长数学和文学创作。师从戴震、姚鼐。乾隆进士,庶吉士,翰林院,官馆检讨,无意仕途,寻家。《诗》一书以古韵分十八部,主张“冬冬”分离,首创“阴阳相对”论。其余著作有《春秋公羊音义》、《戴集补》、《礼学评论》、《经学评论》、《韶光正反术内外篇》等。
阮元(公元1764-1849)江苏仪征(今仪征县)人,秀才、校勘家。乾隆进士中,选了,经历了关、、两广、巡抚云贵、大学士体仁亭和太子太保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终其一生,他以兴办教育、倡导学术为己任,先后在杭、穗创办了京京精舍和雪海堂,培养人才。他学识渊博,著作主要有《古代诗话》、《孟子音义校注》、《曾子札记》、《文献诠释校注》、《斯未收书目提要》、《两浙石刻志》、《左山石刻札记》、《学海堂经典札记》、《鸡骨寨钟鼎彝器札记》等。,而他是名著的主编。其中《十三经注疏》有243卷,是最好的十三经注疏校本。
王(公元1766-1834)江苏高邮人,训诂学家。嘉庆进士,授编修、训话,官至礼部尚书、工部尚书。他师从父亲,擅长考证,熟悉语法。他的著作主要有《景宜文淑》十五卷、《京石川词》十卷、《辞书考证》三十六卷、《春秋名释》两卷。治学严谨深入,为惠(董)、戴(甄)所不及,学术成就与其父齐名,世称“高邮王父子”。
姜有奎(?—1851年)清代安徽歙县人,音韵学家。他22岁时是一个学官的弟子,无意一生追求事业。他的成果主要是音韵学方面的,包括《诗经韵读》、《楚辞韵读》、《群经韵读》、《先秦韵读》、《广韵谐声韵表》、《广韵入声表》、《四声韵谱》、《唐四声》等十部,合称《江音韵十书》。分为21首古韵,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晚年研究文字,著有《说文六记》、《说文韵谱》、《说文质疑》、《说文传》、《说文会声》、《正字经典》、《正误隶书》等。,但传世的音韵学著作只有十部。
王钧(公元1784-1854)山东安丘(今安丘县)人,是一位文献学家。道光举人在京师读书三十年,后在山西宁乡县做官。自幼酷爱篆刻,广泛涉猎经史,尤以《说文》见长。他是清代四大《说文》学家之一。他的著作有《说文解字》、《说文聚读》、《人物秋梦》、《说文系传校》、《人物秋梦》、《说文初读补注》、《说文》等。前者系统地研究了《说文》的体例,后者以各家学说为基础,对《说文》进行了全面的阐释。除《说文》外,王还著有《读礼记》、《四书集注》、《读礼记》、《评句》、《读讹》、《说有双声韵》等多种书。
朱(公元1788-1858),清远(今苏州)石云山人,训诂学家,《说文》四大家之一。出了钱大昕的门,嘉庆是举人,多次尝试做学问。被推荐为江阴暨阳书院主讲师,先后主持吴江书院、萧山书院。道光当选时,被授予义县训导官。冼因《说文通训·丁胜》被授予国子监博士,并升任扬州太守。他一生从事广泛的工作。除丁胜外,他的著作还有《说文解字举例》、《说文引目》、《刘舒借经》、《奇经微韵》、《古今韵准》、《小二丫》、《说雅》、《左传旁通》、《离骚补注》等。其中以《丁盛》最为著名,共18卷,在《说文》收字之外增加了7000余字,兼顾引申和借用,打破了原书中按古韵排列词语的方式,为观察音义关系带来了方便。
陈历(公元1810 —1882),广东番禺(今广州)人,音韵训诂家。道光是举人,在河源县做过家教,在广州学海堂做过学长。晚年,他作了一次居坡精舍的讲座,吸引了许多学者。他精通天文、地理、音乐、文字和数学,尤其擅长音韵训诂。著有《切韵考》、《说文声标》、《音韵通考》、《汉儒》、《舒冬杜》、《舒冬杂剧》和《水镜朱西南水考》。在《切韵考》一书中,陈立发明了“反切联法”,第一次对《广韵》的声类和韵类进行了考定,为通过反切研究古音铺平了道路,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罗振玉(公元1866-1940)浙江上虞(今上虞县)人,古文字学家。十六岁时,他是一个学者,然后他在乡试中取得了第二名。后创办《农校》、《东方文学社》、《江苏师范学校》、《农业杂志》、《教育世界》等杂志。辛亥革命后,勾结日本支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任文协监事兼会长。他一生热衷于收集史料、古器物和甲骨文,为甲骨的发现、甲骨的保存和甲骨的分类与解释作出了重要贡献。著作有《殷墟疏证预编》、《殷墟疏证后编》、《殷墟疏证精要》、《殷墟疏证考辨》、《流沙简牍考辨》、《三代金文存考辨》、《石鼓文考辨》、《秦汉瓦当字》等数十部,百余种。
马建忠(公元1845-1900),清代江苏丹徒人,文法家。早年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大学政治学院,在法国大使馆任翻译和外交官。回国后任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幕僚,新政助理,官至道士。马少好学,熟读古籍、著作、古字,精通英、法、拉丁文。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仿拉丁语法》和《马史文通》的编纂。本书全面揭示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了汉语语法体系,是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