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间歇自我导尿的起源和历史
尿失禁患者的CIC主要用于膀胱排空障碍引起的充盈性尿失禁,或尿失禁治疗后的继发性排尿困难。清洁间歇自我导尿的出现,最初是为了治疗一位多发性硬化症的女性患者。患者同时患有由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排空障碍引起急迫性尿失禁。拉皮德斯教授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抑制患者的逼尿肌反射,同时使用无菌间歇导尿。患者控尿良好,无明显感染。后来随访发现,患者并不是一直使用无菌导管,而是反复使用清洁导管,随访结果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感染。这一现象引起了拉皮德斯教授的极大关注。拉皮德斯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提出了CIC不易引起感染的可能机制:①膀胱本身具有抵抗细菌的能力;②定期导尿可解除膀胱过度充盈,降低膀胱压力,恢复膀胱壁血供,明显提高抗感染能力;③定期导尿可以防止细菌繁殖到侵入膀胱壁的程度。
当时有人提出,CIC不被医生接受,更难让患者理解。医生主要担心的是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对于患者来说,他们不仅担心感染,也不理解间歇性导尿对减轻膀胱压力保护肾功能的重要性。CIC的普及有两个重要的临床意义。一是解决了排尿困难患者的安全排尿问题,有效保护肾功能,是脊髓损伤后生存期明显缩短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只有清洗间歇导尿,患者不需要消毒操作,也不需要消毒导管,让患者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掌握和进行导尿,自理,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清洁间歇自我导尿用于因排尿困难需要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膀胱应具有良好的顺应性(储尿压力不超过40cmH2O),无膀胱输尿管反流,容量充足(>;400ml),还具有良好的控尿功能。通常每4小时导尿一次。如果时间过长,清洗导尿管带入膀胱的细菌可能会繁殖到侵入膀胱黏膜的程度。清洁的定义是使用的导管只需要清洁,插入导管前洗手即可。不需要导尿管的消毒和无菌操作。但是,消毒和无菌操作并非没有好处。一般患者在住院期间都需要无菌导尿。只有清洁导尿才足以满足临床需要,只有清洁导尿才能让患者完全掌握,方便随时随地进行导尿。只有这样,患者才有机会回归社会。清洁导尿还可显著降低护理成本,避免因长期留置导尿管导致的尿道炎、睾丸附睾炎、不能性交等并发症或不便。
清洁间歇自我导尿治疗尿失禁的证据
尿失禁的治疗要求CIC有两个主要适应症。一种是药物或手术后出现大量残余尿甚至充盈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的原因可能是逼尿肌收缩无力、逼尿肌反射衰竭,或膀胱出口梗阻。对于膀胱出口梗阻患者,治疗原则是先解除梗阻。如果梗阻解除后仍有大量残余尿,或逼尿肌收缩力明显受损无法恢复,可考虑长期清洁间歇自导尿。
在许多尿失禁病例中,需要或部分需要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脊髓损伤、脊髓发育不良和多发性硬化等神经源性膀胱可导致长期膀胱功能障碍。如果是逼尿肌反射衰竭,会引起充盈性尿失禁;然而,逼尿肌反射亢进导致急迫性尿失禁。抗胆碱能药物抑制逼尿肌反射亢进后,常导致膀胱排空障碍,残余尿量增加,严重者甚至出现充盈性尿失禁。在上述疾病的治疗中,CIC常用于辅助膀胱排空,以防止上尿路损伤。对于下尿路梗阻患者,尤其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如拒绝手术或有严重手术禁忌症且插入尿管并不困难的患者,CIC也是很好的治疗选择。
CIC还经常用于治疗膀胱颈悬吊术后的尿潴留。相当一部分患者在膀胱扩大(或膀胱自开或肠膀胱扩大)后不能完全排空,留下大量残余尿液。CIC是预防尿路感染和保护上尿路功能的最佳方案。对原位膀胱患者的长期随访表明,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残余尿逐渐增多。超过100ml时应考虑CIC干预,以辅助膀胱排空,预防尿路感染,保护上尿路功能。全膀胱切除加可控尿囊手术的普及和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CIC的认识,这也是这类可控尿流改道的最佳排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