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中的民间传说
跳弦舞也被称为“香烟盒舞”,因为跳舞者手里拿着香烟盒,一边跳着踢踏舞。
“烟箱舞”流行于云南省中南部的红河、石屏、建水等地的尼苏族聚居区。舞蹈可分为“弦”和“杂弦”。《正弦》是双人自娱舞和表演舞的结合。主要的传统乐段有《哑巴劈柴》、《鸽子吃东西》等。舞蹈优美、轻盈、活泼、滑稽。另一方面,“杂弦”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有人物、有故事的歌舞小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节目有《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百余种。当地的口头禅“人不跳弦,枉活几十年”可以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彝族的舞蹈动作多为动感,舞蹈造型中的雕塑感不强。但彝族都有高原舞蹈《易顺编》的造型特点。在生活和工作中,由于山路崎岖,人们在山上走来走去,特别是搬运重物时,身体重心向一侧移动,双手自然地向一侧微微摆动,逐渐形成一种既省力又能减少危险的姿势。这种姿势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动态,并逐渐升华为“一面”的艺术美,成为高原人的共同审美。如彝族妇女在火把节上跳的“杜鹤舞”,是一种只有妇女参加表演的集体舞。跳舞时,一人领舞,其他舞者跟着,边唱边跳,逆时针围成一圈。它的舞步是两拍,左脚旁边一大步作为重拍,上身微微前倾,右脚轻轻向右迈一步。同时上身直立,略向后仰,面向圆心或面向前进方向,缓慢而悠闲地循环起舞、歌唱,形成火焰般优美的艺术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