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灯起源于哪里?

秀山花灯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最具代表性的花灯艺术命名。又叫跳灯、打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地区。秀山花灯是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土族、苗族、汉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历史悠久,遍布县内各乡镇,尤以隘口、清溪、兰桥、平开、迎丰、永东、海阳、榕溪、艺龙、玉屏等乡镇为多。秀山花灯有两种传统表演形式。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看秀山花灯的艺术特色吧!秀山花灯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土著、苗族、汉族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历史悠久,遍布县内各乡镇,特别是隘口、清溪、兰桥、平开、迎丰、永东、海洋、榕溪、艺龙、玉屏等地。秀山灯会是中国西南地区灯会艺术的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间表演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宝贵文化遗产。秀山花灯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最具代表性的花灯艺术命名。又叫跳灯、打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地区。

1.秀山灯会的历史渊源

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是集歌、舞、剧、民间打击乐为一体,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秀山县素有“花灯之乡”的美誉。其花灯舞源于汉族的“花灯戏”,后与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艺相融合,发展成为一种风格新颖、歌舞动人、深受汉、土族、苗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秀山花灯是集歌、舞、韵于一体,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的朴实、幽默、抒情、优美的综合艺术。据史料记载,它起源于元代的“舞团团”(即男女在一张八仙桌上载歌载舞,边说边唱),到了明代,它被纳入一些采茶戏的歌舞表演中,被称为“花灯”。后来发展为花台、花灯单边戏、现代花灯戏。

秀山灯会从正月初二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过了十六,就叫“厚脸灯笼”。秀山花灯的传统表演不局限于场地,比如大坝、大厅、街道,只要有10平米以上的平地就可以。由于各地花灯班的表演形式、风格和内容的需要,也有专门的场地。比如表演“高台花灯”,需要两三张传统老式的木制方桌,两个表演者在桌面上表演花灯对花灯的二重奏表演,重叠几桌的高度。一场花灯秀需要“搭台”和简单的布景,一般在大坝的土台上或吊脚楼上表演。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秀山花灯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

2.秀山灯会的艺术特色

1.约定

起初是歌舞成分很强的花灯表演,后来受到云南戏等各大剧种的影响。灯会艺人在对情节复杂的剧目进行改进的同时,还吸收相关曲调对其进行变化、拓展和翻新,创造了灯会的新曲调。新编的轻音采用了连调的编曲方法,具有班羌音乐的一些特点,适合表演传统剧目。此外,秀山花灯戏中还有各种民歌和小调,在全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2.动态规律

花灯戏的表演非常重视舞蹈。花灯舞的基本动态特征是“扭”,有“不扭不成事”之说。观者看花灯舞,看是否“扭”,也就是说腰臀是否大幅度扭动,是否灵活协调,姿势是否自然。特别强调的是姿势自然,脚型不绷不勾,自然上扬走出;手的姿态要随着脚步自然摆动,像杨柳起舞,所以“扭步”的手势叫“随风摆柳”。

外埠是灯笼“舞步”的基础。“腰”,腰部、臀部的扭动要配合膝盖的屈伸,臀部的扭动要大一些。此外,还有“等步”、“正步”、“反步”、“踩步”、“斜扇”和“蜗牛回头”等步骤。在这些动作中,要突出腰部的动态。“花灯的各种‘离经叛道’往往对应着某些人物,如‘正人离经叛道’的质朴大方,以及‘女离经叛道’的抒情闲适;”《大逆不道》的气焰是挺拔的;“男生‘反扭’的轻盈活泼和‘踩踩’的灵活舒展。”小酒轻松活泼,“大跳”矫健稳健。

除了花灯的“扭步”之外,舞姿也很独特,包括“转步”和“跳步”。“转步”包括“扭步”、“盖扇翻花”、“雪盖顶”、“小鱼捧水”、“岩鹰展翅”、“鸳鸯抢腿”。“跳”包括“跃起”、“侧跳”、“蛤蟆跳”、“后踢”、“跳”、“鲤鱼过江”、“乌龙伸”。

“歪步”伴随着手部动作,表现为手中道具的各种变化和“手中花”“扇子中花”。如“手里的花”有“平花”、“下花”、“挑花”、“背花”、“双花”、“侧巾”、“小巾”、“背巾”等。“粉丝花”比较多。据说有70多种变化,有些名字特别有诗意,比如“抱月”、“蜻蜓点水”、“金丝滚绣球”、“雪花盖顶”、“凤凰点头”。这些安排增添了元宵节歌舞色彩的情调和魅力。

3.音乐

秀山花灯以其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广为流传。著名的花灯歌曲《黄杨木扁担》《一把油菜花》登上了国风堂,享誉海内外。

秀山花灯音乐,除了外来的音乐元素外,还融入了当地的民歌、民谣、小调、戏曲等有益的元素,形成了具有当地民族风格和习俗的音乐形式,旋律优美、调式新颖、结构规范、节奏鲜明、舞蹈鲜明,给人以幽默、欢乐、愉悦的感觉。

4.形式

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秀山灯会的表演形式有:花灯二人转(两人表演的单灯)、双灯(四人表演的双灯)、花灯群舞(多人表演的群灯)、花灯戏(话剧)等。在表演中,演员唱的歌词叫灯笼。元宵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陈述内容,表现情节,抒发情感,吸引观众。其中,一些邓华词吸收了汉族的一些民间曲调,包括采茶戏、古画戏等地主戏的原创歌词。

除了花灯表演,表演中只有两个角色,一个是曾经的丑八怪,一个叫姚姐姐,小丑叫赖或其他名字。跳的时候,瑶姐梳着长发,穿着大胸裙,右手拿着一把绢边折扇,左手拿着一条彩色的毛巾,挺直腰杆,迈着叮叮当当的步子,载歌载舞,表演着天真、活泼、幽默、撩人的角色。赖把头巾扎成“半月形”,身穿对襟连衣裙,腰间系着红丝带,手里拿着一把大蒲扇,踩着短桩台阶,以“风中摆柳”的动作围着姐姐转,表演滑稽幽默的角色。歌词很灵活,可长可短。他们可以在漫长的道路上演唱,演员和观众可以相互交流,融为一体。

5.绩效程序

秀山灯会表演有一套完整的程序,主要包括:设灯厅、开灯(请开灯)、跳灯、退灯。

在秀山元宵节,搭灯堂是一项传统仪式性很强的表演活动。花灯班要在放花灯前搭起花灯堂,祭拜“金花小姐”、“银华二娘”等神灵,花灯师傅会点上香烛,烧纸钱祭拜花灯神,祈求和祝福跳花灯的人万事顺利,平安吉祥。祭拜仪式结束后,他们在灯厅里载歌载舞。首先由灯光师领唱“安位”、“唱位”、“开光”,然后,他们都唱“灯光调”,唱要表演的曲子。花灯邀请仪式结束后,花灯班可以出去跳花灯了。

跳灯是秀山灯会的主要表演活动。花灯班都是在捡花灯的人的大厅和堤坝上跳来跳去。先唱《观灯调》《祝辞调》,离别时唱《谢竹岛调》。

每年正月十五晚上,灯会班会在江边坝上举行灯会仪式,祭拜神灵,唱《送灯调》,由打灯的师傅领着所有春节期间唱过的灯调(叫接灯调)。然后焚烧灯笼和神社,从火中扔出跳灯者的衣服,为跳灯者的安全祈祷一年。

3.秀山灯会的主要剧目

秀山花灯主要分布在秀山的兰桥、榕溪、鄂荣一带。主要剧目有:牛仔看牛,看牛下棋,三媳妇敬命,胡珀胡珀,小媳妇潘华,表哥潘华,老婆潘华,三碗饭潘华,花子醉,徐的干儿子,徐的媒妁之言。四季风光,万花尺,宝儿抱妹子,裁缝偷布,刘胡子哥哥下棋,钓鱼救命,王大娘补缸,送花送剑,平平安安送米,送报纸,吵五个表等等,有30多的优惠。这些戏剧大多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爱情和日常生活。他们活泼、轻松、幽默,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内容单调浅薄,但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第四,秀山花灯的传承价值

在长期的表演中,秀山花灯形成了舞蹈性、歌唱性、戏剧性、仿真性、民族性、地域性、程序性、群众性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抢救和保护秀山花灯,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土家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及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