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植茶始祖吴理真也被称为“甘露大师”?

虽然中国的茶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巴蜀的茶在汉代和魏晋时期也相当流行,但没有谁最早种茶的例子。蒙山的吴丽珍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茶农。这种说法得到了陈迅教授的认可。《茶业志》(农业出版社第一版1984)中有文字总结,认为蒙山植茶是中国最早的植茶,并对吴丽珍《蒙山植茶》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吴丽珍被誉为“甘露大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半仙半人。这位“花蜜大师”在浩瀚的历史遗迹中,揭示了茶农的本来面目。

清代光绪年间出版的《金世元》中记载了甘露大师吴理真。碑文和神龛供奉着一种“塑料遗物”。当孙渐渐拜谒的时候,他觉得现场的气氛和寺庙里烧香拜佛差不多。至于“元碑”上刻的是什么,他没有直接说。但从“汉代有道士,草初为祖”的怀旧之笔来看,碑上记载的汉代道士种茶的内容和神龛上提供的是汉代道士的塑像。

从孙渐《止居寺留碑》的内容和时间来看,孙渐所呈的"剜碑"和"留塑"与的"甘露禅师画碑"不同。从时间上来说,《画碑》是2003年2月26日的《施乐禹梦鼎山居》。“邵熙”是宋光宗的年号,邵熙的年号是1192。孙渐生于北宋少圣年间,生于1095年。若孙渐欲见画碑,游蒙山时已百岁,显然不可能。

就地点而言,孙所读的《渐》位于半山腰的知居寺。“画碑”所在的“蒙顶山宅”是山顶的天盖寺。

可以说明,天盖寺和知居寺分别有汉代先民的碑刻和塑像。

《名山县志》:“知居寺在蒙山中段,今称五大顶。有云有林,岩泉飞舞,其中有两座塔拦截云表。甘露井里的石像供奉在西龛里,那里是焙茶的地方。寺内碑刻众多,不胜枚举。这说明孙逐渐看到了后来被称为“甘露大师”的吴理真的塑像,并一直保持到清朝末年。

虽然孙逐渐没有说明他看到的铭文和造像是什么时候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看到的是历史悠久的,而且他明确表示吴李真是汉朝人,不一定是汉朝传下来的。同时也说明,在宋孝宗赠“甘露大师”之前,蒙顶山就有吴理真的碑刻和塑像,并非孝宗皇帝赐后所作。

易金石在《大众》中对孝功德的描述,是以原始碑刻、造像为依据的。

关于吴理真,《名山县志》中有一些相关记载:

《玉帝纪胜》:“西汉时,一僧从灵表来,以茶植蒙山。突然,有一天,一座石像被藏在了水池里。现在上面种满了茶叶,是名师种的。至今称其为甘露大师。”

唐智引《崖州志》:“蒙山为名郡,有五峰,前峰为最高,日有甘露茶,山上常有吉祥之象和蒙泉。”

范也说“总有红云遮。”又有云,“知居寺,在名山之巅,为甘露大师圣碑。今石身在,夜有多圣光。”

《杨·》曰:“名山普惠之主,出此山,入蒙山。据碑所载,西汉高僧护真,俗名武。他做了一趟住人,在上面种了茶,把它变成了石像。他作为甘露大师为其服务,祈求洪水、干旱和流行病。宋十三年,市井秀才于大中,奏师功德利民,孝宗封甘露为普惠奇济大师,故有智、矩之庭。4月24日,他在季承寺出家烧香。宋元各有题跋,有利于品茶。夫啜茶,西汉以前无人不知,百姓受益在先。宝塔自东汉以来就在中国,起初是禁止的,所以不准学。”

《何如会稽》:“西汉称吴姓也是中国人。你以为中国人是和尚吗?后汉有高僧在蒙山种茶。茶是造福世界的。然后把化石扔进井里,它们就被用作教堂的凿子了。”

又称“梓潼沈骏附栾碑文”,是后汉的名称。西汉这个名字,我不想记住古人,我想记住他们。"

唐智引用的《崖州志》并没有直接涉及茶祖,而是描述了孟定五峰的独特之处,包括甘露茶和孟泉井,“总有吉祥之象”,这就给五峰的茶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文章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甘露创始人,但在笔触之下,也让人感受到了茶祖的淡淡影子。其余记载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甘露创始人的踪迹,各有各的看法。甚至还有人提出了“要不要古”“要不要古”的问题。但总体来说,宋代以下朝代记载的甘露大师都是超出常人的,颇为玄妙。

有比较完整的吴丽珍种茶的记录,还有“天下第一大蒙山”的碑。现存于孟定天盖寺。

这座纪念碑的主题是铭记过去,思考现在,细数蒙山的繁荣和卓越成就。碑文出自愚公,赞美了蒙山名山之后,转入茶祖功德的记述。

“天下第一蒙山”碑指甘露大师,云:

“故山灵之钟,御茶有贡品,地脉之效,龙泉可祝。时至今日,师端已垂,现留学日本:武创始人,法理真,西汉严人,即今儒者。五毛失,修建蒙山,从脊面起,以灵明植于五峰。身高不全是脚,是神仙,几乎是变态,但是两三棵小植物都是老师的手,百事不动。正因为如此,中国这个国家才产生了全国各地,利益野蛮。商贾为之动容,燕为之衣食,他们为国纳贡,为民生造福,都是师者之功,一代又一代,立竿见影。而一旦道到了彼岸,他就用锡挖一口井,把化石尸体藏起来。遇旱,后人取景泉石像,以祷迎之,灵雨顺之。因此,明代有文人指大中,听宋,赠甘露大师,拜甘露菩萨。老师的精神是不含糊的,流传了几千年。它不是一座名山!然杰出者,以行僧为代物化天宝,世未修万历,天启不绝,僧明,碑文重立。"

最后,说到当时的高僧白锐立此碑的原因,碑文为“雅安圣圣马卫平六人荀牧婧书”。

此外,蒙顶山上还有其他古迹。在碑文中,至少有一个纪念碑是由天盖寺的和尚童鸣在明朝天启时期竖立的,以显示种植茶叶的祖先的功绩。现在阴阳石麒麟牌坊旁有一座天启时期的“重修龙泉院”碑(据当地人说,20世纪中叶有一座汉碑)。所以“天下大蒙山”的碑文,显然是继承了以前的碑文。所以在立碑的时候,就有很多“在测脚”的理由。关于山顶种茶,埋化石造像,祈福超自然,封大师,比别人说的都详细。

从以上的史料记载和碑文中,可以看出吴立真在蒙山种茶的基本轮廓。

从各种铭文的史料记载来看,应该说吴立真是汉朝人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关于吴丽珍的身份,有一个僧尼之争。有人说他是和尚,有人说他是道士。那么,吴丽珍到底是有“神力”的“大师”还是普通的茶农呢?为什么很多人叫他和尚,叫他洋和尚?

事实上,吴丽珍的身份话题反映了蒙山茶文化浓厚的寺庙氛围。虞梦与蒙山茶叶的发展和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称吴丽珍为僧是以宋代为界的,这与宋代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主要原因是宋孝宗封他为“甘露大师”。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在唐代有很大发展。禅宗兴起并盛行于世,使饮茶更加普遍,可谓举国之饮。由于茶从一开始就依附于佛教,所以寺庙里一般都有茶室,和尚喝茶是一种家风。寺庙不仅喝茶,还种茶、采茶、制茶。很多名茶都和寺庙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自古以来“茶禅一味”,尤其是蒙山禅茶。

佛教在宋代非常兴盛。在宋朝的皇帝中,宋孝宗非常崇拜佛陀。“如果你在世界上很好,你会很尴尬的。”一方面,西汉严明的吴李珍在五峰种茶,产遍华夏,造福蛮夷,富国惠民。另一方面,又说“将来有旱时,取井泉石像,为之祈福,灵雨顺之。”据说大师可以“定下心来,救救大旱”,极为有效,这本身就充满了神奇的成分。而孝宗皇帝却突然“赐甘露妙计普惠菩萨”,将吴理真的称号打上了佛教的烙印。后来王祥之的《地中吉生》说:“西汉时,僧从岭表来,以茶植蒙山。突然,有一天,一座石像被藏在了水池里。现在上面种满了茶叶,是名师种的。至今称其为甘露大师。”

宋孝宗把吴丽珍塑造成了“菩萨”。王祥之竟敢违背“始皇帝”的“圣旨”?

此外,当时江浙、岭南地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王祥之曾任江宁县令,那里的茶产业非常发达。王祥之认为茶起源于岭南是很自然的。在他看来,远离岭南的蒙山,不仅有茶,而且名气大,产量高,还有被封为“甘露大师”的吴立真。也许是他把师傅的姓吴误认为吴的吴,写下了“有和尚从山上来,种蒙山有茶”。受其影响,人们纷纷效仿,后世称吴理真为僧。

称吴理真为和尚的另一个原因是把古史中的人和吴理真混为一谈。顾涛(905-971)字,宋代陆。这本书记录了一些关于茶的轶事。有一段话,在介绍一种叫“升阳花”的茶时,写道:“樊川和尚发誓要在烧一个屋顶来支持师,他自己在蒙顶杰寺种了茶。三年来,美国最好吃的是升阳花和吉祥蕊,总共贡献不超过五斤。”

由于缺乏连贯的文字,我们不知道这个“武和尚”来自何时何地。但由于他“在庙里种茶”,头上有个“武”字,种茶的始祖也姓武,所以后来有人把他和汉朝种茶的吴理真混为一谈,吴理真被当作“武和尚”。“吴”包括江浙、岭南,“吴僧”就是“吴中僧”的意思,所以王翔在《玉帝纪声》中“僧从山来”的说法,以及孙贤的“在知居寺留题”可能也是受此影响。建溪,即现在福建建阳,属于“岭表”的范围。

仅从《郭明录》中提到的人和事来看,一个叫“樊川”的和尚在孟定捷安种茶,不仅产出了“圣华阳”和“吉祥瑞”两种好茶,而且“功在千秋”。“憋回去”就是“拿着茶回去给某人做贡献”。这个叫“樊川”的“武和尚”,显然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来蒙山种茶,泡好茶又回去的和尚。

还有一个原因是后人把在孟定种茶的“甘露大师”和蒙山不同时期的法师混淆了,比如永兴寺的“甘露禅师”。

从金世元的《画碑》到《天下蒙山大图》,记录吴立真在山顶种茶、埋化石造像、封大师、祈福功效,基本一致。但这些记载存在明显的矛盾,尤其是在“金世元”和“宋甘露禅师画碑”的记载上。如前所述,“老师生于西汉,武之子,法名真。我是从灵表来的,住在锡蒙山,种了七株茶树解渴。”后来文章接着说,“元朝时,京城大旱,张、秦叔密两相。他们求雨,就安下心来抗旱。少倾,沛泽大同。”语境记忆的是同一个人。但是,这两段话的意思很难理解。主人既然是汉朝人,怎么可能是“元朝”,也就是宋朝“定下心来救荒”的一代?

“打坐”是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应该算是活人的行为。所以“入驻救旱”的“甘露大师”是别人。

蒙山还有一个人被称为“甘露之祖”。这是宋代著名的高僧仙人禅师。

佛经上说:“宋代有一个和尚,是甘露的创始人,也叫不动于上师的和尚。上师是西域梵天和尚,精通金刚部法门,广传此法。他到了西夏,受到了国王的器重。因为老师经常表扬护国仁王的精神,西夏王以护国利民的方式给庙日“护国仁王”。根据三十五部佛经及忏悔录,前加五十三佛,加上普贤的十首原诗作后缀,共作一百八十礼,称为《大忏悔录》。

上师来到中国,在蒙山居住并建造房屋。见蒙山龙脉西流,止于永兴寺,遂居无锡六年,重修寺。今天,山门里仍有一座‘甘露宗风’石碑,祖师道场就在这里。"

永生禅师居住的永兴寺建于三国时期。天竺高僧空定大师来此建房,取名“大樊圻院”,晋隋延续三百余年,唐代改称“龙泉院”。当时的妈祖和百丈师徒,农禅并举,道宗以种植茶树、学习茶艺、禅修成茶作为回应,称为“禅茶”。此时,孟定茶进贡,京师长安,香香四溢,禅意盎然。禅茶被世人所向往。所以蒙山禅茶之风很热。仙人大师来自西域,他充满了慈悲。他在永兴寺创作了佛经《蒙山食器》,晚自习禅宗,在晚自习课上背诵。他的愿望是明智的,他的行动是可悲的,如至高无上的万灵药吗哪,造福众生,被称为“吗哪的创始人”

植茶始祖吴理真,名为“甘露普惠妙极菩萨”,人称“甘露大师”。后人在描述这位被圣旨加封的“甘露大师”时,将吴立真与许多人俗称的“甘露祖师”,即永兴寺禅师的所作所为混为一谈。因为禅师是西域人,所以有些记载把汉代种茶的“甘露大师”误认为“和尚”、“西域人”。

此外,蒙山还有一位著名的普惠禅师创立了智居寺。“普惠”的名称与印章中的“凌影·曼娜·普惠”相似。所以有人把这个普惠和其他普惠混为一谈。

保留“甘露大师”称号的根本原因是种茶。佛教高僧樊川、神仙禅师、普惠禅师虽然各有各的办法,但无论如何影响力有限,无法与中国各地种茶的成就相比,所以茶农吴立真有“甘露大师”的称号。

古代蒙山的茶叶,主要是唐代农业与禅宗同步发展后,寺庙里的僧人种植的。据说蒙山原有几十座寺庙,如天盖寺、知居寺、永兴寺、千佛寺等。,规模较大,早上敲钟,晚上敲鼓,香火旺盛,影响较大。直到清朝,蒙山的茶叶,尤其是贡茶,都是由政府主持,但工作主要由寺里的和尚来做。每年开采贡茶时,蒙山周边几十座寺庙的僧人都会聚集在半山腰的知居寺,举行仪式,烧香念经,开山采茶。

如今,历经千年风霜雨雪,蒙山仍有永兴寺、千佛寺等古寺重燃香火。据古籍记载,蒙山原来的寺庙里就有茶园。因此,不难想象,在天盖寺、知居寺、福禅寺钟声齐鸣,红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香火是多么的旺盛,佛教是多么的密集。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理真因其种茶的高超技艺而遍布中国,开蒙山种茶,为后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行为自然符合佛教的功德。因此,佛寺将吴理真列入“族谱”,让他“皈依”佛教,并为其罩上一层神秘的光环,是完全合理的。

至于把吴理真当“道士”,则是孙渐《智慧寺上留题》“晚有汉道士,初有菲草为祖”而造成的误解。”道人道。在古代是对佛教徒、初入社交界者和僧侣的称呼。后来也叫“道士”。所以有人把吴丽珍当成“道士”,寄希望于文学创作。

据史料记载分析,吴丽珍既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只是蒙山一个普通的茶农。一个不折不扣的“茶农”和一个“天下蒙山之大”的碑文,说吴立真是“西汉严道人,即今儒者”,说明吴立真是盐道郡人。

盐道县是雅安市最早的建制。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建蜀郡。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时,当时被灭的楚燕王家族已迁至蜀郡,建立燕道郡。《秦扩地志》“燕道郡,今崖州合理。秦王秦昭,燕君封手,故称此。”治所在荥经县(荥经县治仍为盐道镇)。范围覆盖现在的雅安市以上。唐代《元和县志》中说:“在名山郡、延道郡,在汉郡,皆有满足。”说明延道郡直到汉代。汉代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的茶产业也非常发达。吴丽珍在山浩种茶也是合理的。因此,无论是古言还是唐嫣道,蒙山都包含着它。无论李悟所说的“盐道县人”是顾盐道还是唐盐道,都是蒙山或附近的人。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

来源:世界茶文化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