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十二个图书馆馆都是。

1,北京文远馆

文远馆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文华殿后面,是紫禁城内最大的皇家图书馆。它是我国古代汉宫建筑的精华,坐北朝南,其柜体体系仿自浙江宁波樊氏天一阁。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下诏藏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建库。乾隆四十一年(1776),修建了文华殿后面的宫室图书馆,乾隆皇帝赐名文远阁,用来存放第一部《四库全书》精本。

在中国古代,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文远馆的琉璃瓦用黑色作为防火的象征。灰色的外墙,绿色的柱廊,雕花的窗栏,庄重典雅,屋顶彩画绘有河马负书和书法卷轴,呈现出悠远淡泊的意境。

文远亭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成后,皇帝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宴会。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完成时,乾隆皇帝在文远馆设宴犒赏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与者,盛况空前。

《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后,最初用了六年时间抄写了四本原版。除一个文远馆外,其余三部分分别存放在文远馆、金文馆和文水馆,四馆又被称为“北寺馆”。后有三册藏于文宗阁、文慧阁、温岚阁,称为“南三阁”。七本书已经丢失或被图书馆收藏。文远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辽宁省沈阳故宫文髓阁

文水阁位于沈阳故宫,其建筑结构与文远阁一样脱胎于天一阁,建于1781。

温穗阁有“溯流求根”之意。甘龙在《文隋歌集》中说:“四亭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深,若源,若津,若溯,皆起于水。”

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后,文隋阁的《四Ku全书》到了北京,成了国贼袁世凯的礼物,文化典籍蒙上了浓重的阴影。1922年,在故宫无人问津多日的《四Ku全书》被清朝盯上,想卖给日本人。在这个关键时刻,北京大学教授沈建世挺身而出,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化良知和爱国情怀,大声疾呼,挽救了国宝的命运。1931年,在张学良等人的号召下,《四库全书》回到了它的“家”文隋阁。“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文岁阁落入日本人之手。新中国成立后,文的《四库全书》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1966 10,中苏关系紧张,出于战备需要,这本书从沈阳故宫文水阁运抵甘肃。现存于甘肃省图书馆。

3.北京圆明园文远亭

1861年165438+10月25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愤怒地写道:“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抢劫财产,另一个强盗放火。好像赢了之后就可以开始偷了。他们大规模掠夺圆明园,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平分。”

这个老人就是雨果,他的矛头直指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火烧圆明园。那场染红夜空的大火,不仅是民族之痛,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在这场大灾难中,一座图书馆也在火焰中变成了碎砖碎瓦。

圆明园的这个图书馆叫文远馆,建于1774年秋,次年春完工。乾隆皇帝把第三本《四库全书》藏在这里。

据史书记载,文远阁《四Ku全书》顶部印有文远阁宝和古代皇帝的印章。页末印着“圆明园宝”和“新天法师”。甘龙喜欢浮华和奢华,自从文远亭修复后,他多次来到圆明园享受生活和阅读。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面对月宫般的万园之园。像一群狰狞残忍的野兽,在花园里四处掠夺焚烧,黑烟笼罩了北京的夜空。文远馆及其珍藏的《四库全书》也未能幸免,最终化为灰烬。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现在,阴郁的大火早已消散,只留下文远馆的一块地基,在葱郁的草丛中向每一个路过它的人讲述着昨天的故事。

4.河北承德金文亭

文锦阁位于热河宫(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区西部,建于乾隆39年。

于(1774)仿浙江宁波天一阁而建。它不仅是清代重要的图书馆,也是一座特色鲜明的小花园。有《四库全书》的收藏,也有经、史、书、集的分类,共3503册,79337卷,363万卷,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李鸿(乾隆皇帝)在《金文亭记》中写道:“欲从枝中寻溪溯源,必先关心知其津。”这句话的意思是“金文”。

文锦阁是两层的亭子,其实是三层的亭子,中间是暗楼。暗地板是楠木做的,可以防止虫蛀,是收藏书籍的地方。这个亭子的设计是根据《易经》“天生水”“六成土”的说法,将一楼的六楸分成六个单间,将顶楼的六楸连成一个大间,用“土六”“天一”灭火。文锦阁四周有围墙,坐北朝南,三面临水,自南向北有门厅、假山、水池、文锦阁、碑亭。在亭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水门与别墅的水系相连。亭子前的池子里的水很清澈。人们在亭前的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见一弯新月随波浪摇曳,天空却阳光明媚。原来这是园丁在池南假山上开出的类似上弦月的半圆形缺口,利用光线在水中形成了下弦月的倒影,构成了“日月同辉”的奇特景观。

在文锦阁,原本收藏了一万卷《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套《御诗》,1785也在这里收藏了《四库全书》。1915年,葛《四库全书》由国民政府内务部运回北京,存放于古物保存所,后转到新成立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保存。所以今天,它成了国家图书馆的珍宝。收藏的古今图书,早年都被军阀卖过。

5.江苏镇江文宗阁

文宗阁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建于1779年。阁楼模仿“天一阁”,与两侧的回廊和亭前的门楼组成一个四合院。图书馆面朝长江,雪浪滚滚,辽阔无边,楼后悬崖奇伟雄伟。乾隆皇帝来到文宗阁,满是诗情画意,写道:“这里海纳百川,此地真不愧此文。”

然而,沉醉于康乾盛世景象的乾隆不会想到,他之后的清朝正在逐渐走向衰落。1842年,英军炮轰镇江,文宗阁藏品受损。3月31,1853,太平天国罗大纲将军强攻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手稿被战争的硝烟烧成灰烬。

时隔160多年,文宗阁于2011重建,昔日的风采重现鼎盛时期。

6.江苏扬州文慧馆

文慧亭建于1780,在古城扬州宫御花园内,上面刻有“文慧亭”和“东墙流徽”字样,并收藏古今图书和《四库全书》。

文慧馆和其他图书馆馆一样,外表看起来是两层,但实际上是利用两层之间的上下两层偷偷设计了一个夹层,这样内部就分成了三层。人们不禁赞叹清代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一楼左右摆放经学部,中间是历史部,左边是分馆,右边是收藏部,在顶楼,井然有序,利于读书人阅读。

1790年,乾隆上谕说:“储柜之书,一经集齐,即命本省愿读中书之士,准于柜中抄录,不得私自带回,以致稍有损失。”在文慧馆存在的70多年里,有一位学者进出文慧馆,汲取精华,传承文化。从进步的意义上说,文慧阁的各种书籍就像种子一样,在江南的文化土地上开花结果。

1854年,文慧馆及其藏书毁于太平军的熊熊大火。

7.浙江杭州温岚馆

温岚馆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它是清代为收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收藏馆之一,也是江南三馆中唯一幸存的馆。七座皇家图书馆中最晚的是温岚馆,建于1782,位于杭州西湖鼓山圣音寺,次年完工。它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建筑,布局显然是别出心裁、深思熟虑的。亭前假山叠翠,小桥流水,一座神女峰假山立于澄清池中。池旁有亭子,碑正面镌刻乾隆题写的诗词,碑背面镌刻《四库全书》圣旨。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杭,温岚馆与军营无异。这些士兵并不关心保护这座建筑和他们收集的书籍,大量书籍散落一地。面对国宝的危急形势,藏书家丁申和丁丙挺身而出,不惜重金,在大街小巷寻找国宝。下大力气补一些破损的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增补了34796种图书。浙江图书馆馆长姚谦继张宗祥之后又任了七年,史称“茅毅布抄”、“桂海布抄”。完整的四库全书,经过两次复制,浓缩了国家图书馆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好的一部。目前,世界上仅存温岚亭和《四库全书》这三座江南亭子,成为“东南瑰宝”。

8.范在浙江宁波的“天一阁”

“天一阁”之名,取其意于郑玄《易经》中“水生于天”的说法,因为火是图书馆最大的灾难,“水生于天”可以用水代替,所以取名“天一阁”。天一阁是中国最早的私人图书馆,亚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世界三大最古老的家庭图书馆之一。占地26000平方米,建于明中叶,由退休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

仅天一阁一家,就以其30万册古籍,一扫中国现存图书馆的所有辉煌。天一阁的历史至少有两件事。一个是清代的《四库全书》编纂。天一阁赠送古籍600余部,其中96部被收入《四库全书》,300余部被收入目录。二、天一阁的藏书和建筑结构受到乾隆的高度赞扬,乾隆命人勘察天一阁的房屋和书柜的风格。以此为基础,在京、沈、承、扬、镇、杭等地修建了文远馆、文远馆、金文馆、文水馆、温岚馆、文宗馆等七座皇家图书馆,收藏《四Ku全书》。天一阁名扬天下。

山东聊城杨以增的海源阁、江苏常熟瞿的铜剑楼、浙江八千卷楼、浙江卢氏楼,合称清代中国四大私家藏书楼。

9.海源阁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古城的中心。由清代江南河总督杨以增于道光二十年(1840)创建,总藏书4000余种,22万余卷。碑刻书画不计其数,收藏之丰富“天下第一”。20世纪20-40年代,海源阁屡遭兵匪抢劫,珍宝散落,建筑损毁。只有一小部分被转移到北京图书馆和山东图书馆。1992 10,聊城集资200万元按原结构风格重建原址,开始正式向游客开放。

10,江苏常熟瞿《青铜剑楼》

秦铁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它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创始人瞿原名“田玉斋”,瞿家五代馆主淡泊名利。他们享受了200多年的藏书和读书,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读书、藏书、刻书、护书、赠书”,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除部分图书被劫外,大部分是建国初屈后人捐赠给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常熟图书馆的。

11,浙江省杭州市石鼎卷楼8,000号

清代,浙江丁国典对其宋远祖丁鹗的八千卷藏书十分推崇,将其所建图书馆命名为“八千卷楼”。清咸丰十一年(1861)被兵灭。丁国典之孙丁丙,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

八千体量建筑包括唐家辉的八千体量建筑,其后的八千体量建筑,再后的八千体量建筑。唐家辉的八千卷楼收藏了《四库全书》收藏和收录的书籍,后者的八千卷楼收藏了《四库全书》没有收藏的书籍,规模较小的八千卷楼收藏了宋元版、明版、旧钞、校本、手稿等珍本书籍。八千卷楼里的宋元期刊不多,但特色丰富:①收藏四库藏书楼的修订书。这些手稿上往往盖有翰林院的印章,有的还经过校对修改,以便后人看到当时的图书修订规定。②收集浙江地方文献。(3)收藏名人手稿、名人校本、纸币。八千卷的楼里不仅有大量的书,还有各种版本。除了藏书,丁丙一生刻书200余种,编书20余种,著述10余种。馆藏主要有《武林外传》、《武林遗风(前后)》、《西陵遗风》、《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当归草堂丛书》等。他的著作主要有《珍书室藏书》、《礼记经典集》、《九思经中住论》(佚文)、《说文传韵谱注》(佚文)、《唐三渔歌》等。咸丰、光绪年间,丁丙和弟弟丁慎在战争中收集了文澜阁遗失的《四库全书》,并加以注释补充,使其恢复了原状。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两江总督段芳应清政府之邀,在南京创建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这是陆心源收藏的宋丽房子卖到日本后的第二年。为了防止古籍再次外流,端方把这八千册藏书买进了江南图书馆。八千卷建筑目录主要包括丁丙的《善本集》和丁仁的《八千卷建筑书目》。

浙江吴兴卢氏松楼12

清末鲁新垣在中国的图书馆之一。以宋代为楼名,意味着宋代的刻本多达200种。但实际上比这个数字要少。鲁藏书多为沪上俞宋年间易所收,多为书店所藏,为甘家苏州黄陂烈士李巨、瓒水月亭、兀颜姓楼、顾之逵小阅堆等四大名人旧藏,弥足珍贵。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楼、守贤阁藏书15万卷,均由陆心源之子陆以10万元卖给日本岩崎靖家堂图书馆。

13,江苏苏州顾的《过云楼》

国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图书馆,素有“藏书江南天下,国云楼藏书江南第一”之称。国云楼以收藏珍贵书画闻名,享有“江南第一”的美誉。值得一提的是,云楼内部还有一个密室,家里的书都放在密室里。顾的善本保存得极其完好,干净如新,宋的纸张洁白,字大悦目,是艺术珍品。其中,《锦绣花谷》出版于南宋惜春十五年,是国内外最大的宋代书籍。这部《宋代百科全书》把现存百科全书的年代推到了历史的极限。

1951、1959年,顾后人经过云楼,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300余件精品书画。150多年后,藏品中的字画珍品有了最终归宿。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云楼世代秘藏的珍稀古籍约有四分之三被转移到南京图书馆收藏,民间留存的图书达170余种,由嘉德公司收藏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