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历史演变

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春秋以前,可称为“古龙”。龙在古代多为匍匐爬行,结构粗糙,蛇头,保持了爬行动物的特征。

但是它们的形状极其丰富和奇特。或尖角,或齿状角,或无角,或长鼻子,或卷曲鼻子,或无鼻子,或多鳍,或一鳍,或一脚,或前后一脚,或无脚...它们显示出神秘的力量,带着粗暴和野性,暴力和恐怖。这既反映了大陆本土文化在古代系统化之前的形态,也反映了野蛮部落合并战争时代的文化特征。

第二个时期,从战国到唐朝,可称为“中龙”。这是龙的形状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中石龙”开始失去爬行动物的特性,从爬行到翱翔。龙的姿态多呈S形,苍劲有力。形态结构也开始变得复杂,有毛有节,角也开始分叉,从原来的角变成鹿角,羊须的特征也开始凸显,有时会显现出动物的形体。

而且气势越来越大,表现出一种傲慢的态度。比如汉画像砖上的龙龙头高高举起,引颈尖叫,有飞起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龙的姿态如何变化,形态如何不同,除了圆形外,大部分中年龙都是挣扎着昂起头,或者是想要尖叫,有一种引体向上的飞翔趋势。这与古代的龙和现代的龙有很大的不同。这种造型艺术深深植根于强大的专制帝国与夷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运动中。

第三个时期是宋代以后,可称为“现代龙”。宋代以后,龙的形状基本定型,所以宋元明清七百年几乎没有变化。现代龙的主要特点是蜿蜒曲折,色彩丰富。虽然依然保持着无比的威严,但已经失去了中世纪的刻板。

他们的头由短到长分叉,但并不具有攻击性,表现出一种“威望与尊严”的气度。上颚由滚转直,口腔由深转浅。原始龙身上带血的巨口已经成为满足生存需要的觅食工具。身材加长,胡须头发长飘,身体各部位极其协调,婀娜的身姿更有神韵。它标志着民族性格的成熟和民族文化的基本定型,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结束。完美意味着不再发展,成熟意味着走向衰落。

扩展数据:

炎黄时期,龙被视为图腾,对神兽龙的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先民就雕刻了各种“C”形的玉龙和玉猪龙,作为祭祀山川的礼器。

据记载,炎黄时代,龙成为中华民族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后来夏朝以黄龙为图腾,龙文化在商周时期传播更广。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经常出现龙的形象。

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是“真正的龙帝”,在皇帝用的东西上也用龙字,比如称他们穿的衣服为龙袍,坐的椅子为龙椅,睡的床为龙床。在古人眼里,龙是一种神秘的宝藏,不容易被人看到。即使出现也看不到,或者只能看到鳞爪。龙的出现是世界和平的标志,所以龙被视为世界上最大的吉祥物。

虽然神秘多变的龙并不多见,但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龙的形象有着清晰的描述。汉代学者王充指出,龙降服于肩,从肩到腰,从腰到尾,三部分长度相等;龙角如鹿,头如驼,眼如兔,颈如蛇,腹如鹳,鳞如鱼,爪如鹰,手如虎,耳如牛。龙能走、能飞、能游、能升云、能下雨;龙也可显可藏,可强可细,可长可短。春分飞上天,秋分潜豫园。

在神话传说中,龙的种类很多,有鳞的,有翅膀的,有应龙的,有角的,没角的,没升天的,盘龙的,善水的,善火的,善吼的,好斗的都是蜥脚类动物。

“龙”是风水作品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由于自然界中的山和水形态各异,类似于传说中的龙,古人把它们比作龙,把山称为“龙脉”,把蜿蜒的水称为“水龙”。这样,龙就成了山和水的象征,宫殿、大户人家甚至寻常百姓家都出现了大量的龙的雕像和图案。北京紫禁城的九龙壁,太和殿的龙椅和龙柱都是众所周知的。

人民网-龙的进化

百度百科-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