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共同的审美特征?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客体通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就古典诗歌而言,诗人写的“景”,诗人唱的“物”,是客观的“意象”;借景表达的“情”,咏物表达的“志”,都是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多维度解读是鉴赏诗歌的关键之一。本文拟对古典诗歌中的一些常见意象进行解读,以供参考。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恒的认知对象和审美对象。大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也可以无止境地捕捉美。山川草木有气质。情感与这些形式相遇,于是产生了意象。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诗词数不胜数。本文只想捕捉其中的一种——以“落花”为意象的诗歌,简单说一下。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和规律,但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却被赋予了情感和生命。总结起来,“落花”这个意象有几层意思。
A.一、落花描写为自然风光,构成优美的意境。
《春城花满天飞》(韩逸《寒食记》)给人的感觉是,春风温暖晴朗,各色花朵迎风起舞,妙不可言。
“但如今想起那一夜,那场风雨,不知折了多少花”(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声,落花遍地,可以想象春天的美好和孩童的童趣。
b、一、面对落花,感叹:感叹时光飞逝,美景不再。
“流水淡于春,天地也。”(李渔《浪淘沙》)由此可见国家灭亡的恨意和无奈。
“花开花落,流水潺潺,一种相思,两处闲散。”(李清照《剪梅》)表达了深深的抑郁和淡淡的相思。
“今天埋花的人是愚蠢的。他下葬的时候认识谁?”这是《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礼词。如果花已经被埋了,谁来埋?寓意一个人的命运不如落花,已经耗尽了心中持续的悲伤。
c、还有象征意气风发的落花精神。
《花落春来》考生俞樾,清代光年间在礼部复试。这首诗以这句话开头,意思是希望在人间。
“一股恶毒的春水环绕着花身,妖娆的花影占据着春天。若被东风吹为雪,总比被南陌碾为尘好。”(王安石《北方杏花》)隐居的诗人宁愿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妥协随波逐流。
2.活水
a、因为水是软而冷的,所以常被比作月光,看得见摸得着,却难以把握。
事情。
“日令夜凉如水,坐看牵牛花与织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冷淡,反映了封建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
b、因为水的不断剪切与无尽的悲伤不谋而合,所以诗人常用水来比喻悲伤。
“水虽仍流,刀虽斩,酒虽溺,愁犹还”(李白《宣州谢眺别墅别书记》),抒发了诗人强烈地感受到现实与理想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产生的忧思;
“问君能有几多愁,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于美人》)。经历了亡国之痛,诗人尝到了人生的苦涩。他用“一江春水”来表达他的悲与恨,让读者看到他的忧如春水,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磅衣”与“砧音”
a、关心家人的冷暖,为全家缝制衣服,是古代女性的主要职责之一。在重复的捶打衣服的机械工作中,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音有助于摆脱外界的烦恼,一心一意,起到凝聚和强化思念之情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捶打衣服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理铁砧的声音成为古典诗词中“思考女性”的主题。
“小炊管落花,衣袂夜拂明月。”(李白《梳妆》)
“如果你厌倦了砸衣服,你会发现墙很深。”(杜甫《破衣篇》)
"在洪飞的阴影之下,在铁砧之外,永远永远向着玉关."(严松·道济的青年之旅)
b、月下打衣的状态,风送铁砧的声音,既让女性想起自己的伤痛,又容易触动游子的感情,所以打衣的意象也是传统的乡愁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色繁华》是用白帝城的铁砧声表达流亡生活时对家乡的向往;
玉露凋零枫林,巫山巫峡一片灰暗。
江天之间波涛汹涌,云遮雾绕。
丛菊在另一天落泪了,但她却一个人在家乡。
寒衣处处推刀尺,白帝城急兮兮。
c、古典诗词表现了捶衣砧声的形象,也塑造了这个形象。它不仅感染和触动了处境中的思乡女子和游子,就连普通诗人也常常喜欢用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院空,冷砧断断续续,风也断断续续。但夜长人睡不着,音月抵帘。”(十国南唐李煜《祷文》)
“秋日弄堂清,灯白厅凉。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整个城市都会醉生梦死。”(林景熙的夜意)
4.鹅
相传鸿雁能送书。李渔在《清平乐》中说:“雁来无据。”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到北方。当主人公看到南飞的大雁时,突然生出了一丝希望。也许这些鹅会从这个国家的南部带来消息。但等了很久,大雁飞过,杳无音信,留下的只有更深的失望。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意象往往引申为“严阵”、“雁序”、“飞雁”等相应意象,强调群飞的意义。
“大雁飞来”:指大雁按顺序飞来。《诗经》中郑风叔去田,有“船上两衣,一雁双飞”的诗句。
《大雁序:飞雁序》。杜甫的诗《天池》:“秋雁序,万里鱼群”更是用来形容兄弟。
还有“严阵”:大雁编队飞行。汉代焦延寿《林逸贰负风》:“九雁成阵,雌不孤。”这些诗都在强调鹅与鹅的关系。所谓“破虹”,就是一只落单的孤雁。柳永的《乐章集·乐》有这样的话:“泪凝成,欲言又止。
5.杜鹃花
又名杜预、秭归、蜀鸟,相传蜀王杜预(即王迪)被迫让位给朝臣,隐居山林,死后魂魄化为布谷鸟。
a、由于其声音被普通人模仿为“不如回家”且声音凄惨,故古诗词中的杜鹃往往是苍凉和悲伤的象征,诗人常用其来表达思乡和乡愁。
“落花尽时,听说龙过五溪涧”(李白《听说王昌龄移龙标要走》),诗人通过眼前的景象,表达了在萧瑟的自然风光中的离别之情。
“湘江声悲黄昏,愁杀行人人归船”(《建州投奔贺景昭公》)
b、据说布谷鸟啼叫时,其口中会流出殷红的鲜血,所以布谷鸟啼血常用来表示环境的荒凉。
“布谷鸟的血泣,猿猴的呜咽”(白居易《琵琶行》)
“子贵半夜还哭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陵《送春》)
“夜月,又传来杜鹃凄声,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华残照中,不忍见残墙”(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c,用布谷鸟哭血来比喻忠诚也是有用的。
“从今以后,我将离开江南路,化作一只带血的乌鸦”(南宋文天祥《金陵帖》)
6.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模仿成“你离不开你的兄弟”,容易让人联想到旅途艰辛,充满悲伤和离别。
“秋日斜阳无边草明,鹧鸪远”(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暮愁,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筑口墙》)
b、鹧鸪的叫声也可以用来委婉地劝说人们不要远行,以表达思念之情。
“席中也有江南客,不唱鹧鸪对东风”(郑谷《席上歌者》),表达了诗人因所谓江南客不愿唱鹧鸪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7.燕子
燕子成为爱情的象征,因为它们一起飞翔。
“落花独立,雨燕成双飞”(严松·道济《河畔仙子》),诗人将“独立”的悲伤与“成双飞”的音乐场景进行对比,即看到燕子成双飞,便想到自己是一个人,心爱的人不在身边,便对孤独感到苦涩。
b、因为燕子有依恋老巢的习性,所以成为古典诗词中表达时事、表达人事新陈代谢的寄托。
刘禹锡的《旧日王谢唐飞入寻常百姓家》(武夷巷)既暗示了武夷巷昔日的繁华,又道出了诗人面对今昔变迁的无限感慨。
“遍地芦花随我老,谁会在老家燕子旁飞”(南宋文天祥《金陵君》)
8、心寒
晋代人陆云在《寒蝉序》中称赞蝉有五德:头上有一只蟑螂是文采;只喝露水,清高;不吃五谷杂粮,这是诚实;不筑巢是节俭;使季节与气候保持一致是值得称赞的。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尊的载体,秋蝉的生命危在旦夕。秋雨过后,蝉发出几声断断续续的呻吟。所以蝉就成了悲伤的代名词。
“西地蝉鸣,南冠客思。”(唐王罗宾《咏春》)其中“西地”意为“秋”,“南冠”意为“囚”,诗人因蝉的气味而兴奋,用寒蝉的比喻来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的思乡之情。
"哦,这最后破碎的吸气,在绿色的冷漠的树木中!"(李商隐《知了》),黎明即将破晓,知了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大树(指期望中的人)却依然苍翠,似乎对知了的呻吟完全无动于衷。诗人以蝉为帘送人,一副委屈的样子。
“寒蝉悲鸣,长亭晚了,阵雨开始干了。”(宋的《雨铃》)没有直接描写离别,“悲凄”的感觉充斥着读者的内心,酝酿着一种能触动离别情绪的氛围。
“秋风微凉,蝉儿在我身边鸣。”(曹植的《白马为王彪》。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乡愁的代名词,是相思的载体。
“抬起头来看,我发现这是月光,再次下沉,我突然想到了家。”(李白《静夜思》)
“他知道今晚的露珠会结霜,家里的月光要多明亮啊!."(杜甫《月夜忆兄弟》)
“我不知道今晚秋思会落入谁的房子里。”(唐·王剑《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月亮,现在已经升到海上,照亮了整个天空."(望月思远方一个唐张九龄)
“江南岸春风绿,明月几时照我?”(王安石瓜州泛舟)
"预计每年的断肠之地,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往往蕴含着边关人的忧伤。
“回乐峰前沙如雪,城外月如霜。”(唐·易立《夜听寿厢壁笛》).
“秦时明月,汉时闭关,长征未归。”(王堂长陵的《走出堡垒》)是悲壮的。
c、有时明月也蕴含着时空的永恒。
“古人云,今人若流水,皆可共看明月。”(李白《饮鸩止渴》)把时间对生命的掠夺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因为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隙,满月可以表示亲友相聚,万事大吉;月亮的缺失可以意味着亲人和朋友的分离,事情不尽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沉浮。”(苏轼《水调歌头》)就是这个道理。
“恨你不是江上一月,东西南北,东西南北,只有分不开。恨你就像河上的一个月,暂时满是失落,暂时满是失落,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吕宋本钟的《采桑葚》)月亮的这两个特征是指人事。
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表达漂泊感的意象,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而“船”是表达这种漂泊感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划船累”,“水陆并进”,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当人们在异乡旅游购物时,更容易引发无限遐想。写在船上的诗或写在船上的诗已经成为一个壮观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