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陶的文化特征

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琉璃陶瓷,凝聚着中国古代陶瓷工匠的智慧,或热烈、或奔放、或从容、或沉静,体现了掘火艺术的真谛。漫长历史岁月的沧桑积淀成五彩缤纷的色彩,盛唐多姿多彩;宋代的理性;元朝的辉煌;明清华丽。像年轮一样,它讲述了历史上发生的一切,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尤其是元明清时期的彩釉陶瓷,不仅绚丽多彩,而且成为中国陶瓷的主流品种之一,蕴含着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总结起来,主要有四个特点。广义的宗教观念,包括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自古以来就盛行。历代王朝还规定了祭祀的礼制,包括礼器。明朝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所有祭祀用的器皿都要用瓷器”。此后,陶瓷礼器成为明清官窑的主要品种,烧制数量巨大,工艺非常精细。明清皇家祭祀非常频繁,祭祀的内容有:邱欢、方泽、宗庙、州、朝日、西岳、仙农;太岁、星辰、云彩、雷暴、岳震、海渎、山川;皇帝、老师、旗人、大臣、秘书、人、秘书、寿星等。其中土地、祠堂、国家、山川由皇帝供奉,其余送官祭祀。各种祭祀活动,不同地点需要不同的色釉陶瓷。比如天坛是青色的;祭坛是黄色的;朝日祭坛是红色的;月坛用月白;仙农坛、天神坛、太岁坛为白色。

琉璃的许多名称也与祭祀有关。如著名的《季红》,其原意应是“贡红”,青兰谱《景德镇陆涛》中颇为详细:“季红亦贡红于基尔宁,纪明厂,沈阳唐公基本厂器作季红,但陶俗皆用助红,其实贡红是对的。盖玄窑建这个,本来是用来祭祀祭坛的。《唐窑》是季红的,是宣尧庆忌写的。”可见,季红原本是一个红色牺牲者,被唐颖改写为“季红”。“嵇”和“祭”是谐音,但前者更能表现文采。“祭兰”、“庆忌”等名称,在杂文中常被称为“祭蓝”、“祭绿”,都与宗教祭祀有关。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也决定了琉璃陶瓷的生产和使用。明清官窑生产的彩釉瓷器,不允许私窑生产。如果违反这一规定,严重者将被斩首。《明英宗实录》(卷161)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下令:“禁止江西饶州府私制黄、紫、红、绿、蓝、白等青花瓷器...首犯凌迟被处死,丁男随家人当边防,知道而不告诉他的人,连坐。”如此严苛的法律确保了皇家对琉璃瓷的垄断,抬高了官窑琉璃瓷的价值,限制了民窑琉璃瓷的发展。

在皇宫里,琉璃瓷器的使用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清代宫廷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内外用黄釉器;黄贵妃用的是黄釉白衬;贵妃用的是黄土地青龙;嫔妃用的是蓝底黄龙器;贵人用青紫龙;我经常用青龙。因此,琉璃的使用,在等级上是多么的严格。官窑严格控制琉璃瓷的生产,连残次品都送到北京处理。乾隆八年(1743),唐颖曾奏“请举一反三,以杜敏窑为例,改分彩瓷价”,建议将黄釉、五洲龙瓷残次品押解回京处理。甘龙朱批:“黄泥是你要的。五爪龙在外常见,仍照原议。”虽然将次品运到北京在经济上是一种浪费,但它确保了皇家对黄釉的垄断。

从上面可以看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影响了琉璃瓷,一方面制约了它向民间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皇帝的严格要求,琉璃瓷经过精心制作,产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釉色均匀纯正的烧成,除了釉配方和烧成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元代以后,景德镇陶工根据不同的形状和釉色,发明了各种施釉方法,如将碗、盘蘸釉,在大物件上浇釉,方器皿用笔榻。为保证釉色均匀,彩釉通常采用吹釉法,如宣德、康熙铺蓝,嘉靖复生,康熙豇豆红。它们特殊的装饰效果都与吹釉方法有关。清代宫寒的诗赞曰:

看他吹釉像吹箫,小管蒙纱不掺水。

上周空白没有漏,生命力需要调整。

古代陶工使用的吹管是当代喷枪的前身。两者的作用完全一样,可以保证釉面均匀附着在器物外壁,烧成均匀的釉色。各种施釉技术都有特殊的作用,是彩釉的工艺基础,也是精湛制瓷技术的具体表现之一。

琉璃分为高温、中温、低温,到雍正时已有数十种琉璃。然而,只有几种金属氧化物,如铜、铁、钴、锰、钛、锑和金,决定了色釉,尤其是前三种,是中国传统釉的主要着色剂。通过温度和火焰改变同一种金属氧化物的分子结构,可以生产出不同种类的色釉。例如,氧化铜可以在氧化火焰中烧成绿色,在还原火焰中烧成红色。铁的氧化物在还原火焰中能烧成蓝绿色,在氧化火焰中能烧成黄色或酱色。如果增加氧化铁的含量,加入钴、锰等金属氧化物,可以烧成黑色。这其中的秘密,取决于釉料配方的调整和烧制技术的熟练程度。古代勤劳智慧的陶工在实践中准确地掌握了各种釉的变化,熟练地调制出各种釉的配方,熟练地掌握了烧制技术,创造了数十种五彩斑斓的琉璃。这种精美的制瓷工艺仍然令世界惊叹。上釉陶器

琉璃瓷色彩斑斓,色彩斑斓的变化能让人品味到深厚的文化内涵。后世一直很看重宋瓷,但宋瓷的主流是单一釉瓷,五大名窑都是以釉色取胜。元明清彩釉瓷器表现出高雅的审美情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巧用缺陷,化丑为美。

釉面上的裂纹、斑点都是烧制的缺陷,但在陶工的帮助下,可以化丑为美,都可以成为装饰性丰富的特殊琉璃品种。比如葛窑的尺寸因为釉的收缩率大于胎的收缩率,是一个严重的缺陷,但制陶人却巧妙地运用这个缺陷,形成各种有规律的花纹,有趣耐人寻味。明清时期仿哥窑产品很多,直接继承了这个传统。再比如清朝雍正出现的窑变釉,这本来是在仿制钧釉不成功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不可控的窑变釉现象。但陶工善于顺势而为,顺其自然,转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窑釉。再比如豇豆红釉的绿点和厂官釉的黄点,都是烧制时的缺陷,但陶工把它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了釉色的节奏,让人回味无穷。

2.均匀度的变化

均匀、纯净是琉璃的基本要求,但我国传统琉璃追求均匀、纯净的变化,以自然的工艺变化增添琉璃的韵律和节奏感。比如宣德的红釉是棱形水洗,外壁施均匀纯正的红釉,但棱角显露出胎体的真白,非常工整规整,俗称“灯草之口”、“罗纹”。红白分明,对比强烈,使均匀纯正的釉色给人以律动的美感。再如雍正青釉鱼篓罐,外壁涂粉蓝釉,色泽均匀稳定,但仿鱼篓的串纹使釉色有节奏感。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都可以说明,中国传统琉璃在完成了均匀、纯净的基本要求后,追求均匀的变化,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3.釉色与造型的统一

不同的釉色,结合合适的造型,能充分体现釉色本身的美感。元明清彩釉产品非常重视釉色与造型的统一。如高温铜红釉可分为季红、郎窑红、豇豆红,其特点是沉稳、豪放、典雅。传世的嵇稳红釉多与瓶、壶、炉、洗等结合。中等大小的;缤纷奔放的郎窑红,多与大瓶大罐结合;淡雅柔和的豇豆红,搭配瓶子、洗衣机、盒子、水瓶等小文具。另一个例子是窑的釉,它有很强的颜色。传世品多为陈列用大中型瓷器。胭脂红釉淡雅柔和,传世品有小碗、小盘、小瓶等。总之,色彩丰富的琉璃与相应的造型完美结合,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琉璃的自然美,体现了中国传统琉璃的高雅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琉璃五彩缤纷的色彩,看着很有意思,从而产生一种高雅的审美体验,体会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是彩釉陶瓷受欢迎的根本原因,也是成为中国陶瓷主流产品之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