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重要的抗生素是什么?

抗生素,顾名思义,是针对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它们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物质。用于治疗疾病的抗生素除了直接从中提取外,还可以通过人工合成和部分人工合成(称为半合成抗生素)制成。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生素种类繁多,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十大类。

β-内酰胺类是最有效的抗感染药物,是抗生素的主力军。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两部分:

(1)青霉素类,为最早的β-内酰胺类,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常用的品种有青霉素钠或钾、氨苄西林钠(氨苄西林钠)、哌拉西林钠(哌拉西林钠)、阿莫西林(阿莫西林)等。

②头孢菌素类比青霉素类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小,广泛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常用的品种有头孢氨苄(先锋四)、头孢唑林钠(先锋五)、头孢拉定(先锋六)、头孢曲松钠(多菌灵)。

常用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和星霉素。

四环素常用品种有四环?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

常用的氯霉素品种有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常用于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等。

常用的林可霉素品种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克林霉素(克林霉素)。

其他常用的主要抗菌抗生素有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多粘菌素、卷曲霉素和利福平。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凯尼霉素、制霉菌素、曲古菌素等。

抗肿瘤抗生素的常用品种有丝裂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放线菌素D等。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菌素(环孢菌素,亚明)。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医学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70年来,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直到今天,抗生素仍然是人们抵御各种病菌的有力武器。

近年来,由于对抗生素的过度依赖和滥用,抗生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引起了社会的严重关注...

令人震惊的耐药细菌

21世纪,人类将受到三大病原微生物的威胁:耐多药结核病、艾滋病病毒、医院感染耐药菌株,其中耐药菌株的发展速度令人震惊。

据全军医院感染委员会副主任、304医院感染控制科主任张彦霞介绍,上世纪20年代,链球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肠球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真菌等耐药菌。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中国只有20多年,但耐药率已经达到60%到70%。

随着大量耐药菌的出现,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机会性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比如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以前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物非常敏感,现在几乎无懈可击。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100%,肺炎克雷伯菌对独身耐药。福达信等16高级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1.85%-100%,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除万古霉素外无治愈。

张彦霞主任表示,多重耐药菌导致的感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抗生素的滥用让人类付出了沉重代价。20世纪50年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首先在欧美感染,迅速席卷全球,形成世界疫情,5000万人感染,50多万人死亡。

人类与致病菌的战斗从未停止。致病菌和消灭致病菌的抗生素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从细菌耐药的历史可以看出,一种新的抗生素出现后,会出现一批耐药菌株。医学工作者研发一种新抗生素通常需要10年,而耐药菌的产生只需要两年,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目前临床上很多重症感染者死亡。

许多专家担心“抗生素的滥用将意味着抗生素时代的终结”。人们不禁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种对所有抗生素都有抗药性的细菌,这意味着人类将回到20世纪20年代之前没有抗生素的时代,这将是人类的悲剧。

滥用抗生素该怪谁?

304医院呼吸科主任温忠光表示,虽然合理使用抗生素也会产生耐药菌,但至少可以减缓耐药菌的发展。在美国,买枪非常容易,但买一种抗生素却非常困难。抗生素是严格控制的处方药,医生乱开会受到处罚。患者必须有处方才能购买抗生素。在中国,人们可以随便在药店买到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非常普遍。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进行的国际多中心调查显示,约30%的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抗生素费用占药品总支出的15%-30%。2000年,我国某医院对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80.2%的患者使用了抗生素,其中58%的患者使用了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大大超过了。

文主任认为,我国抗生素滥用的原因很多:

第一,是医生的原因。虽然每个医生都有开抗生素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个医生都懂得合理使用抗生素。有些医生对使用抗生素的适应症把关不严,临床上不重视病原学检查,仅凭经验使用抗生素。有些医生不了解各种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间隔非常不规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医生违背职业道德。给患者开很多不必要的高档抗生素,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还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新的伤害,加速耐药菌的产生。

第二,病人的原因。文导演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去专家诊所接待一个患普通感冒的病人。给她检查后,文主任开了20元的药。病人很不高兴,要求打抗生素,输液。文主任说,大部分感冒都是病毒感染。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根本不需要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以杀死病菌,但不能杀死病毒。感冒是自限性的。自身产生的抗体可以中和病毒并恢复。而我国很多人缺乏医学知识,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知之甚少。患者在门诊经常打电话要抗生素,越贵越好,档次越高越好,这也是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之一。

第三,社会原因。在国外,抗生素类药物的广告是不允许的。在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在大众媒体上大量发布和播放抗生素广告,夸大其治疗效果,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导致许多患者“追随广告”,助长了抗生素的滥用。今年年初,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处方药广告审查管理的通知》。

第四,食物。一些地方的养殖业滥用抗生素,在鸡鸭等饲料中掺杂抗生素。一些养鱼户为了减少鱼病的发生,在池塘底部撒上一层喹诺酮类抗生素。一方面,畜禽体内残留的抗生素会转移到人体内,另一方面,畜禽产生的耐药菌也会传播到人体内。国际上严禁人和动物使用同一种抗生素。动物产生抗药性后

合理使用抗生素应走出误区

几乎所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接触过抗生素,但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包括相当一部分医生。

误区之一: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北京某商场一名工人接受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为了防止感染,医生给他用了大剂量的抗生素,结果引起了腹泻。医生用抗生素止泻,腹泻越来越厉害,生命垂危。专家会诊认为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立即停用抗生素,采取生态平衡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专家认为,抗生素只能用于治疗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并不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相当于给细菌打了预防针,诱导其产生耐药性。抗生素使用不当会造成人体菌群失调,诱发其他疾病。所有医务人员都要有很强的意识,使用抗生素的过程就是培养耐药菌株的过程,每次使用抗生素都会产生10%。

误区二:抗生素可以外用。许多外科医生经常将抗生素制成液体来清洗伤口,有些人在术后将抗生素粉末撒入伤口,许多患者将利福平用作滴眼液...这是非常不正确的。抗生素教材明确规定,所有生物合成类抗生素、氧氟沙星类抗生素和用于治疗严重感染的抗生素都不能外用。利福平是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物。国外对利福平的使用控制非常严格。严禁外用,否则吊销医师资格。但是国内很多医生用利福平给病人点眼药水。由于利福平的广泛使用,耐药性明显改善。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我国结核病耐药率高达46%,结核病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三分之一的人感染利福平,感染人数超过4亿。虽然原因很多,但不能说和利福平有关。

误区三:广谱抗生素比窄谱抗生素好。所有的病人都想摆脱疾病,尤其是对抗生素的疗效有很高的期望。专家认为,抗感染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急性感染,抗生素通常需要3-5天。许多病人渴望获得成功。用了一天,感觉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误以为无效。要求医生使用其他抗生素或增加其他抗生素的使用。在临床和诊疗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普通感冒用几种抗生素的现象,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也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造成双重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可以用窄谱抗生素代替广谱,可以用低水平抗生素代替高级,一个解决问题,不用两个。只有在病原体不明,同时感染两种以上细菌或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情况下,才能联合使用。

误区4:新抗生素比旧抗生素更好。很多人喜欢跟着广告走,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越先进越好”。经常看到有的患者到医院后打电话要广告上的药,要的是贵的药。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己的特点,优缺点也不一样。一般都是因病需要个体化给药。对军团菌和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有较好的疗效,但非常昂贵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这些疾病没有疗效。总的来说,开发了一种新的抗生素,这是先进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新药就一定比旧的好。关键要看有没有对症。一些老药疗效稳定,价格便宜,如果不经常使用,人可能会更敏感。患者在用药上一定不能受其影响。

误区5:抗生素是消炎药。大多数人把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所有炎症。其实抗生素只适用于细菌引起的炎症,对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比如病毒性感冒或哮喘患者的过敏性炎症。如果还用抗生素来治疗非病原性感染引起的无菌性炎症,不仅没用,反而有害。一个小女孩感冒了,喉咙发炎了。当地医院用抗生素治疗,但他的体温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升到了40℃,神志不清,全身长满了疹子。他被紧急送往304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他没有用任何药物,只是输了一些葡萄糖,病情很快就恢复了。某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医院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导致肺部毛霉感染。送到304医院后,医生给他停用了广谱抗生素。专家表示,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这些菌群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从而维持体内微生态平衡,防止某一种细菌过度生长而致病。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体内后会滥杀无辜,却抑制和杀死人体内的有益菌群,造成菌群失调。导致抵抗力下降等疾病。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病毒引起的局部软组织炎症等不适于抗生素治疗。

跳出循环,改变思维对抗感染。

近年来,发达国家已将预防感染放在提高患者免疫力上,因为大多数医院感染是内源性的,与患者免疫力密切相关。

六个细菌库:上呼吸道、口腔、胃肠道、泌尿道、阴道、皮肤。如果它的生物社会失控,就会源源不断地供应到感染区或菌群失调区。致病菌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使一个细菌库中的细菌全部被杀死,也会立即被其他细菌所定植。医院感染就是这样。当病人住院时,敏感菌株在住院后被杀死。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医院医护人员或其他患者的耐药菌株。在中国,中医讲究“祛邪扶正”,二者不可偏废。抗生素主要起到消除致病因素的作用,但抗生素只能通过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来发挥作用。所以要采取其他措施来增强身体抵抗力,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长期以来,我们陷入了“用抗生素培养耐药菌株造成新的感染,再用抗生素”的恶性循环。如果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人的感染率,就走出了这个恶性循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熊德新教授提出了“用微生态疗法预防疾病”的观点。与抗生素的区别在于,抗生素是通过抑制和杀灭病原微生物来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微生态疗法是通过支持生理微生物,调整和改善人体微生态的内环境,促进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的流行水平和抗定植能力来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有人曾经预言,

20世纪是抗生素的辉煌时期,21世纪将是微生态疗法的黄金时代。

抗生素与病原菌耐药水平的定量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病原菌耐药性的认识基本停留在特定病原菌对特定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和特定抗生素对病原菌的抑菌机制上。但相关研究表明,抗生素的使用与病原菌耐药性之间存在宏观的数量关系,即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抗生素可导致病原菌整体耐药水平和耐药菌感染率的变化,这就是抗生素与病原菌之间的数量关系。

抗生素与病原菌定量关系的研究历史较短,对其集中深入的研究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在发达国家,尤其是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的北欧国家,这类研究开展得较多,但在发展中国家基本是空白。造成该领域研究起步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第一,相关研究需要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大样本调查来收集。处理各种致病菌和抗生素使用的相关数据。在发达国家,病原体耐药性和抗生素使用的监测机构健全,大量相关数据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和处理。此外,在流行病学、统计学、药理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的配合下,可以深入、细致、及时地研究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性之间的定量关系。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相关的监督机构并不完善。以我国为例,目前各级医疗机构的病原菌耐药性和抗生素使用数据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和科室管理,信息交换困难,导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第二,不同抗生素的剂量单位和常用剂量差别很大,在大范围的研究中无法比较和叠加。在早期的相关研究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和抗生素的成本消耗只能作为指标,不能准确反映抗生素的实际使用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以成人每日常用剂量为标准剂量,将不同抗生素的消耗量换算成统一的标准单位,命名为每日约定剂量(定义)。

剂量,DDD),它代表抗生素的消耗量乘以使用的DDDs数。每种抗生素的消耗量在转换成DDD后可以进行比较和叠加。在1996中,世卫组织推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和监测抗生素的使用。正是在这一标准确立后,相关研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对社区居民的大规模研究。

这类研究的对象多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多个国家。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相关国家和地区制定和修订法律法规,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检验相关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研究,还可以探索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水平之间定量关系的影响。

瑞典在1994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针对抗生素的使用和病原菌的耐药性,启动了全国性的系统工程STRAMA,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消除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几年后,瑞典抗生素的消耗量下降了22%,病原菌的耐药水平也明显下降。

2.对医疗机构的小规模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针对不同医院、不同病房、不同基础疾病的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性之间的定量关系,发现并证实各种抗生素的用量与常见病原菌感染率和耐药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这类研究通常集中在临床常见的、对患者威胁最大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球菌、肠球菌,以及临床非常关注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等。研究结果对于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即控制病原菌耐药性的增加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项研究使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一家以色列医院的六个内科病房的抗生素使用和病原体耐药性数据。结果表明,阿米卡星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在这些病房的用量与临床耐药菌感染率密切相关。

目前只有少数研究通过改变临床抗生素的使用来降低病原菌的耐药水平和耐药菌的感染率,可以说是该领域研究的前沿,也是该领域探索者的希望和最终目标。

Landman等人通过减少医院内头孢菌素、亚胺培南、克林霉素和万古霉素的使用,增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的使用,成功降低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头孢他啶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率。

近期研究还发现,增加氨苄西林/舒巴坦的临床使用,可显著降低奇异变形杆菌和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水平;增加头孢吡肟的剂量可以降低MRSA的感染率。

笔者对我院烧伤病区抗生素使用和病原菌耐药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使用量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水平呈负相关。此外,我们还积累了我院八年来烧伤领域临床抗生素使用和病原菌耐药性的全部数据,建立了查询方便的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开展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结构和耐药水平的定量关系研究,对于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控制抗生素使用具有重要意义,但该领域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我国抗生素和病原体的信息交流存在诸多障碍,需要医疗机构管理者、相关专家和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加强信息交流,通过深入研究抗生素使用与病原菌耐药性的定量关系,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降低病原菌耐药水平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