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历史根源
俄罗斯帝国是以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其他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边境地区,都被称为“异族”。沙皇政府殖民了许多其他非俄罗斯民族,推行俄罗斯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文化奴役政策。因此,1914年2月,列宁提出俄国具有不同于西欧国家的特点,即俄国是一个以一个民族即大俄罗斯民族为中心的国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享有优于其他许多民族的特权地位,成为一个压迫性的民族,从而形成了大俄罗斯的沙文主义传统。十月革命胜利后,1919、12年,列宁在《为了打败德尼金致乌克兰工农》一书中更明确地指出,大俄罗斯的沙文主义是沙皇政府长期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因为在地主和资本家的影响下,许多世纪以来,大俄罗斯人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养成了丑恶可耻的偏见”。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历史根源,认为历代沙皇政府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使这些边境地区被殖民化,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必须承认,俄罗斯帝国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变为殖民地的做法,在俄罗斯人心中形成了一种殖民意识形态和十足的殖民态度。为了维护俄罗斯人民的特权地位,沙皇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政策,试图在他们中间根除任何国家制度的萌芽,摧毁他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严格限制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发展,使他们落后愚昧,竭力使他们俄罗斯化。1922 12、列宁在《论民族或“自治”》一文中强调,沙皇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殖民统治对俄罗斯民族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大俄罗斯人极其鄙视其他少数民族,视他们为落后的“外星人”,比如称波兰人为“波兰棒子”,嘲笑鞑靼人。可见,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沙皇统治时期压迫、歧视、奴役少数民族的殖民政策的必然产物,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大民族沙文主义。
当时列宁认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俄罗斯帝国时期对少数民族实行压迫、歧视和奴役的殖民政策的必然产物,沙文主义是为俄罗斯统治阶级服务的大民族沙文主义,是阻碍各民族团结统一的主要危险,宣布要与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进行殊死斗争。列宁也认为沙皇是压迫和奴役少数民族的罪魁祸首,谴责沙皇政府把大俄罗斯人变成了镇压乌克兰等少数民族的刽子手。
但列宁去世后,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和历史学家不仅没有批判大俄罗斯的沙文主义,反而歪曲沙皇政府征服少数民族的历史,继承了俄罗斯帝国的意识。1934年7月,斯大林在评论恩格斯的文章《俄国沙皇政府的外交政策》时,为俄罗斯帝国的对外扩张政策辩护,认为恩格斯“过于激动,忘记了自己非常了解的最基本的事实”,“片面夸大了沙皇政府对外政策的扩张”。1952 10 CPSU十九大总结报告中公开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以武力收复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迫使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摩尔多瓦并入苏联,收复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符合苏联历史发展的现实。这就相当于说历史上所有被沙皇征服的领土都应该纳入苏联版图。在斯大林观点的影响下,1953-1955年出版的《苏联百科全书》认为,18年底沙皇对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等民族的征服,使这些民族从波兰民族和宗教的压迫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促进了他们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加速了与俄罗斯的合作。”苏联科学院院士安·潘克拉托娃主编的《苏联通史》提出,沙皇在19年的20-90年代对中亚各民族的征服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因为俄罗斯帝国给所有中亚民族带来了“进步和文明”。1801年,格鲁吉亚等民族归属俄罗斯帝国,使他们“从伊朗和土耳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1954 12 1《真理报》发表了纪念乌克兰与俄罗斯帝国合并300周年的宣传提纲,认为沙皇政府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民族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进步作用”。3月31978日,《真理报》发表了关于亚美尼亚并入俄罗斯帝国版图的决议,强调外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和其他民族并入俄罗斯,是因为俄罗斯是“他们摆脱伊朗和土耳其压迫的希望和救世主”。与此同时,苏联理论界和史学界也著书立说,为沙皇对少数民族的征服辩护,宣传沙皇是众多被征服民族的“救世主”。
上述情况表明,大俄罗斯的沙文主义是沙皇对外侵略扩张和对少数民族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产物,而苏联继承了俄罗斯的帝国意识,竭力维护大俄罗斯的沙文主义传统。